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远程研修观课报告:兼谈语文教学中的“粗”与“细”

(2022-11-14 21:22:21)
分类: 语文教学

2022年远程研修观课报告:兼谈语文教学中的“粗”与“细”

张瑞华

一年一度的网上研修就要结束了,该到了总结一下的时候了。看了三位名师的一师一优课,感觉非常好,打了几乎全部满分,确实值得我这不入流的老师学习,但又因才疏学浅,有些东西是学不来的,要不也都是名师了。

于是,还是借这个机会,写一点语文教学的随笔,谈一点不成熟的拙见,不怕方家哂笑。对与不对,任凭评说,我只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而已。

语言的学习完全可以大而化之,因为语文不像数学那样一是一,二是二,有的话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都是一个意思。语文试题的主观题有很多就是“意思对即可”,或者只要符合要求,观点相悖都可以同样正确。作文更是异彩纷呈,没有一篇完全相同的文章,除非抄了或背了人家的东西。

所以,有时语文教学不能太“细”,只能“粗”,任凭“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凭百花齐放争艳。不要强加给人你的分析,可以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不要求观点统一。如果能够展开一个大辩论,争论激烈,那才热闹。因为辩论的目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文本的更深入的理解过程,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

有时,可以自己读一下课文,或默读或朗读,默读得到心灵的共鸣,朗读达到与作者相通的声情并茂;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可以把与别人不相同的见解与别人碰撞,可以倾听别人的理解,得到启发和收益。

有时,会不由自主地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下一句句、一行行文字,这是自己最想说出来的心里话,不吐不快,非写出来不能释放胸中的块垒。这应该是对自己来说最好的文字,最好的作品,写的是你的真话,发的是你内心的真情。不要有什么顾虑,怕人家看了会怎么想,只要没有危害到他人,就把心里的话原原本来写出来,错了也不要紧,有错可以改啊。

粗放式的教学有利也有弊,利是因为语文本身是主观的东西,没有标准的答案,有时无关对错,只要你用心思考了,只要说得言之有理,再是言之有据,那就更好了。弊也有,就是给老师提出了要求,不要轻易地对学生说对与错,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当成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也必须这样答,甚至要求学生和你的理解一模一样,那岂不是让学生成为你的影子,就像印模一样刻出来,一个思想,一个形态,那语文还有什么灵性?

语言本身是活的,千万不能学死了!

当然,语文教学还需要个“细”字。就像画画,作文不能只是粗细条的勾勒,那只是个大框架,没有细节,就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同“粗”一样,“细”也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没有“细”就像空中楼阁,让人无处下手,无所适从。

其实,语言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小到一个字,大到一本长篇小说,都在向我们传递着实际的意思,虽然可以有理解的偏差,但字词和文章的本义在那里,不是无边无际的信马由缰。语言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非无所作为。虽然理解可以千差万别,但基本的道理还是一致的。

好了,够一千多字了。说到最后,语文教学到底要“粗”还是要“细”呢?二者都要兼有吧。至于怎样“粗”,如何“细”,还需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来感悟,就像语言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样,总有些说不大清楚,还是自己慢慢体会吧。

我想,只要我们把握住语言学习的特点,不要太拘泥形式和方法,多读多写多思是硬道理,习得即收获,不断在教学的实践中提高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读写能力,使读和写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学习语文就会成为一种幸福和享受,语文教学也是这样。

是不是这样呢?我也不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