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在世上有一种最难受的感觉,叫做饿(1)

(2022-09-08 15:25:52)
分类: 文艺撷英
人在世上有一种最难受的感觉,叫做饿

中华书局

2022-09-03 00:40中华书局官方账号,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人在世上有一种最难受的感觉,叫做饿(1)

 

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大风将尘土和几个中学毕业生,卷到黄土高原的椿树峁。在这里,他们掏地,开荒,修梯田,办乡学,给娃娃们讲“古朝”,借衣服给后生娶婆姨;他们学会了炒洋芋,做酸汤,爱上了喝烧酒,吃臊子面;他们在雨里读巴尔扎克,在窑洞中研讨物理假说……这些经历给他们饥饿、寒冷、迷茫的苦难岁月以慰藉和希望。乡民的善良真朴,打动了怀揣不同梦想的知识青年;知识青年也在对高原的敬畏中,理解了渺小与永存。

 

 

文 / 海蓝

 

 

椿树峁,是延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村庄的名字,在陕北方言中,它的发音是“曲树峁”。在1960年代的延安,椿树峁是条件最差的村庄之一。这里只有九户人,种庄稼完全是靠天吃饭,吃水得到山下抬,整个村子穷得一塌糊涂。


1969年一个大雪的冬天,九个北京知青来到椿树峁插队,其中一个知青叫谢侯之。谢侯之并非其本名,只因他年少时外号是“谢猴子”,所以大家这样称呼他。“没见过这么惨、这么苦、这么穷的生活环境,像世界之外,像地球之外,像月球上,像世外。”椿树峁的赤贫状态就像当头一棒,把谢侯之们打晕了。

还没缓过神来,他们就开始和老乡一起上山干农活。插队的第一年是国家发粮,量不够,知青们甚至饿得举不起老镢,只能生生熬着。第一年,谢侯生的工分一天8分,攒了二千多分,只分到了10块钱。

饥饿的感觉是如此刻骨铭心,少有的饱食时刻,就成为了谢侯之此生挥之不去的记忆。“山里人粮不够吃,常年的白水糠菜,这肉膘咬下去兜一满口的肥油,那快意像甘霖滴进了裂土。”“一大块整个白白的肥肉,只细细的一线红瘦,十分姣好。立在个碗里,洁白无瑕,光泽细润。”后来,他这样绘声绘色地写道。一次探亲路上,当有机会买到糖醋里脊时,他不惧高温狂吃,甚至抓着肉去追火车,最后才发现喉咙都烫起了大泡,因此严重感染,治了大半个月。

精神上的贫乏,是另一种饿。在大山深处,谢侯之读完了一生中读的大部分闲书杂书,其中很多都是《浮士德》《红与黑》这样的“毒草”和禁书。当知青被从椿树峁调走后,谢侯之去了山下条件好一些的万庄,后来又去了附近的枣圪台庄当乡村教师。在这些岁月里,他与中学同学许小年一起学认过《红楼梦》的生僻字,与万庄知青史砚华一起饿着肚子在煤油灯下读过数理化,也曾和万庄知青王克明一起为《桃花扇》中的一曲《哀江南》拍炕叫好,他们就此奠定了一生的友谊。

 

人在世上有一种最难受的感觉,叫做饿(1)

1972年在延安。左起:谢侯之、王克明、许小年

 

 


因为是“黑五类”出身,谢侯之一直得不到机会。后来,他的故事特殊又曲折:他去读了大学,考取了研究生,最后留德,拿到柏林工大博士学位,并留在德国工作和生活。在西沟的其他知青中,许小年成为了著名自由派经济学家,王克明成为了陕北文化研究学者,史砚华赴美深造,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插队生活在他们的人生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比如谢侯之就认为,正是在西沟插队的经历,让许小年见过了穷苦底层生活,所以力挺市场自由,反对干预。

亲身经历的插队故事,在二十来年前,开始被谢侯之陆陆续续写在新浪博客上,这一写,就是十来年。十来年间,谢侯之在柏林写,在北京写,也在美国写,并因此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这些内容最终汇集成了一本书,名字就叫《椿树峁》。
人在世上有一种最难受的感觉,叫做饿(1)

《椿树峁》

 

和书里描述的情景相比,如今的陕北高原变化可谓天翻地覆。2019年,谢侯之和史砚华故地重游,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前站在沟上,放眼望去都是一片黄土,现在得益于退耕还林政策,高原满目绿色。椿树峁的老乡早已被迁出,村庄已经废弃,一片荒芜。村子里的窑洞没了门窗,草木瑟瑟,一只碾子孤零零留在原地。往事历历在目,而一代人的青春已经逝去。

 

人在世上有一种最难受的感觉,叫做饿(1)

椿树峁知青女生窑洞,已颓塌。摄于2011年

 

 


以下为探照灯好书与谢侯之的对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