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法《伯远帖》:知识点密集解析(2)
| 分类: 文艺撷英 |
一、
引首处是乾隆皇帝题字:“江左风华。”
他的父亲雍正皇帝的书法比他好得多,但在行气之间总会带有一种紧张感,从字体不能看出人的善恶,但有时候多少能看出点不同的心态,这两位皇帝在位的时候情况不一样。长江自西向东流到江西九江的时候,便开始向东北方转向直至入海,这段长江以东的地区称为江东。
中国古代以背朝北面朝南为尊位,所以东方就在左侧,江东就是江左。江左包括:苏南、皖南、赣东、浙江,也就是东晋王朝的核心控制区。王珣是东晋时期的人物,江左风华就是东晋时期的灿烂艺术成就。
金粟山藏经纸
别小看这张普普通通的牛皮纸,它是宋代浙江金粟寺抄写大藏金的纸,属于当时特殊工艺制造的,董其昌等著名人物都非常喜欢用它,到乾隆时候已经所剩不多了,他能拿出来给《伯远帖》作为引首,可以说是非常喜欢这件作品了。
乾隆皇帝题字
前隔水的一行字:“家学世范草圣有传。”这是《宣和书谱》对王珣的评价,乾隆皇帝化用了这段评语,并且在落款处注明了它的出处。《宣和书谱》是宋徽宗时期编撰的官方艺术典籍,同时还有另一部《宣和画谱》。
宋代以前的著名艺术家和作品基本都有记录,北宋当时的艺术家只要不得罪蔡京,也基本都可以在书谱和画谱中有记录,但是如果得罪蔡京就不行了,苏东坡和黄庭坚就被书谱除名了,宋四家的前两名在书谱当中没有。这行题字是乾隆皇帝早年题写的,上方的大玉玺是他早年时加盖的,确实是非常喜欢的作品。
耽书是宿缘
出自乾隆皇帝为弘德殿的对联:得句因新意,耽书是宿缘。就是说自己平时非常喜欢读书。
后面是他写的一段记录。
“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焉。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
乾隆皇帝说唐代至今不过千余年,但是唐代的书法真迹已经罕见,何况是更加久远的晋代,晋人的书法真迹更加难得。内府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说起来都是稀世珍宝,如今又得到了王珣书写的这张信札,他们是同一个家族的,也只有他能跟羲献父子的作品并美。
闲暇之余可以欣赏一下这些艺术作品,学习书法的时候也有所帮助。他说明了内府集齐的三件作品,他当时是以真迹来对待的,实际上到了我们今天还是有争议,只是学术界普遍认写另外两件是临摹本。
“乾隆丙寅春月获王珣此帖,遂与快雪中秋二帖,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三希堂。御笔又识。”
丙寅春月就是乾隆十一年春天,也就是公元1746年,伯远帖就是在此时被内府收购的。与快雪、中秋二帖共同放在养心殿温室,乾隆皇帝为温室更名为三希堂。这个名字的含义有多种释读,最直接的就是跟这三件藏品有关,藏了三件稀世珍宝,因此叫作三希堂。
伯远帖到乾隆皇帝手里的时候,仅剩下原幅和董其昌及王肯堂的两处题跋。剩下都是他自行扩展的幅面,所以可见的收藏印记都是他的。全卷合计有四十枚左右。
二、
伯远帖原幅,右上角有乾隆皇帝题写的标题:晋王珣伯远帖。该作品是王珣写给堂兄弟伯远的,因此被称为伯远帖。风格是那种非常潇洒的样式,笔画的转折是硬折的特点,大概是因为当时使用的还是硬芯毛笔的原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