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熙:终身文字改革,豁出去了(2)
(2022-06-09 14:41:40)| 分类: 历史社会 |
1914年,湖南四师并入湖南一师,黎锦熙继续担任历史教员,与一师的同事杨昌济、徐特立等人组织“宏文图书编译社”,黎锦熙出任主任。编译社在长沙“李氏芋园”组织哲学研究小组,研讨新思潮。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等都加入了这个小组,经常听黎锦熙、杨昌济等讲授哲学,参加学术讨论。当然,编译社的主要工作还是编辑中小学各科教材。
说来也巧,“宏文图书编译社”刚成立不久,湖南省图书局有编写新式教材的要求,黎锦熙以“中西合璧”“中体西用”的新观念、新形式展开教科书的编辑工作,正契合省图书局的要求。黎锦熙便被邀参与湖南省中小学各科教材的编写,前后出版8本中小学课本,尤以国文教材编写得最为成功。在国文教材中,选用了古白话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中的部分章节,还选取了时兴的白话文文章。这可能是白话文入母语教材的最早创举。这种教材在当时来说非同小可,引起了教育界的惊骇和世俗的侧目。后来,黎锦熙用对联形容自己,上联说:“终身文字改革,豁出去了。”阻力之大,献身之勇,由此可见一斑。
鉴于编写中小学国文课本的成就和影响,1915年9月,民国政府教育部聘请黎锦熙赴京任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审兼文科主任,主持全国小学教材的编写工作。26岁的黎锦熙“挈妇将雏”,赴京履职。
第二年10月,黎锦熙与钱玄同等发起成立“中华国语研究会”,蔡元培当选会长,黎锦熙任委员,他发表了对推广普通话、白话文影响深远的《论教育之根本问题》,文中说道:“所谓根本教育者奈何?曰:我国教育,久无效果,原因虽多,而总原因实为教材之不适宜。”在教材这一关系中国未来少年儿童培养的大事上,黎锦熙紧跟时代,坚持与世界接轨,高举白话和拼音两面旗帜,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在古汉语“反切”的基础上,创立了以拉丁字母注音识字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胡适读到此文,致信黎锦熙表示十分赞同他“国语统一”“言文一致”的主张,并要求参加国语研究会。
1918年,在黎锦熙的运筹下,教育部成立了“国语统一筹备会”,黎锦熙任常委,钱玄同、刘半农、胡适、赵元任等为委员。但这个“国语”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赵元任提出以南京话为标准,甚至有提长沙话的,黎锦熙以为都不如北京话合适。他提出以“普通话”三字表示国语,“普通话”就以北京话为基础。这一年,教育部公布了黎锦熙和钱玄同一道创造的注音字母,并下令全国中小学校将此列为必学课程。
黎锦熙的这一功劳,堪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鲁迅的《狂人日记》。只有将理论、文学、语言三者结合,新文化运动才是完整的。
在中小学教科书的改革和提倡白话文、推广普通话等方面,黎锦熙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一生的成就与这段经历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他作为母语教育家最伟大的贡献。86岁寿诞时,他将早年的对联改了几个字,或许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生:“已拼生涯,豁出去了;何嫌毁誉,满不在乎。”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06月08日第11版
作者:匡双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