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争史上代价最高的策略之一,日本偷袭珍珠港全过程(2)

(2022-06-09 08:18:46)
分类: 历史社会

早上6:10 

在370千米外的瓦胡岛上,毫无戒备的美国士兵们还在床上酣睡,日本第一航空舰队司令、海军上将南云忠一下令发动了第一轮袭击。 
数百架日本飞机从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起飞,冲向清晨的天空,其中包括日本战斗机、鱼雷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 
飞机起飞时间分毫不差,整个舰队的飞机在15分钟内全部升空。 
日军的突袭计划分3次进行: 
第一波袭击将攻击瓦胡岛上所有的军事设施;第二波袭击将集中攻击具体目标;第三波袭击将摧毁燃料储罐、干船坞和维修设施。 
然而,日本希望在此次突袭中摧毁的3艘航空母舰却没有出现。 
美军“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在岛以东数百千米处,负责向中途岛的美国空军基地运送飞机。
“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刚刚在加利福尼亚圣迭戈进行了改装。而“企业号”航空母舰正在瓦胡岛以南320千米处进行演习。 
大约在日军第一波战机升空的同时,美军18架飞机也离开甲板,飞向珍珠港中心的福特岛。预计到达时间为上午8点。

 

一架三菱制零式战斗机在日本海军 “赤城号”航空母舰上准备起飞发动攻击 

早上6:30

  美军“沃德号”驱逐舰在珍珠港入口处进行例行巡逻时,船员发现了一个身份不明的潜艇炮塔。 

“沃德号”指挥官、舰长奥特布里奇按照惯例放下深水炸弹。 
上午6点53分,他向瓦胡岛第14海军区司令部发了一条信息: 
“在防御海域发现了作业的不明潜艇,已放置深水炸弹。” 
这条消息足以使整个海军基地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但是,那是热带天堂的一个周日清晨,美国并没有处于战争状态,没人理解奥特布里奇发的信息意味着什么。 
上午7:02 

在瓦胡岛的北部海岸,遥远的奥帕纳雷达站,两名年轻的美国士兵约瑟夫·洛卡德和乔治·E. 埃利奥特注意到他们监视的雷达屏幕上方出现了神秘的微光。 

他们急忙向位于檀香山沙夫特纳堡的情报中心发出警告。 

大多数员工此时都在吃早饭。经验不足的新警官泰勒中尉接听了电话,告诉他们不要担心: 

一批美国B-17空中轰炸机将于当天上午从加利福尼亚州起飞,很可能提前了。 

他命令两名士兵关闭雷达站,返回基地。 

  珍珠港鸟瞰图。中间为福特岛,其后为海军船坞,左上角为希卡姆机场

  上午7:15

  此时,距离瓦胡岛340千米的日军舰队接到了发动下一波空袭的命令。 

尽管美军的3艘航空母舰都在其他地方,但日军仍有大量猎物可以选择。 
在停泊在珍珠港的军舰中,“俄克拉荷马号”是美国舰队中最优秀的战舰之一,拥有1398名军官和船员。 
早些时候,由于要接受检查,该舰从由平时的防御性停泊区转移到福特岛战舰编队以南。 
正因为如此,舰上所有的外部舷窗和内部舱口都打开了,因为这样更方便检查人员工作。 
在和平时期,这只是例行公事。但在战时,这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后来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这一点。 

上午7:35 

从崎岖的东海岸接近瓦胡岛时,由于山脉遮挡造成盲区,第一波日本战机并没有被美军雷达捕捉到。 

第一波日本飞机抵达该岛时完全没被发现。 

这一点对成功实施山本司令的计划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计划出人意料地顺利完成。 

指挥官渊田美津雄指挥了第一轮袭击。上午7点40分左右,他下达了“天庆”(进入战斗位置)命令,鱼雷轰炸机以每小时370千米的速度呼啸而过。 

他拉开鱼雷轰炸机的座舱盖,发射了一枚绿色照明弹。这是进攻的信号。 

战争史上代价最高的策略之一,日本偷袭珍珠港全过程(2)

这张详细的绘有珍珠港的日本地图被发现于一艘小型攻击潜艇内 

上午7:52 

指挥官美津雄通过无线电向舰队发出“虎!虎!虎!”的信号。 

这是一个代码,意思是“最大的战略目标已经完成”。

紧接着,日军发动了第一轮袭击。轰炸机、鱼雷机和战斗机遮天蔽日,开始狩猎它们的目标。

随着同时进行的多次攻击命令的下达,爆炸声响彻整个岛屿。 

俯冲轰炸机袭击了瓦胡岛北部的卡尼欧亥海军航空站。 

停靠在地面的飞机爆炸起火,惊恐的机组人员在高爆弹咆哮声和机枪火舌中四散逃窜。 

整个瓦胡岛乱成了一锅粥。与此同时,在空中畅行无阻的日本战机和当天上午早些时候从美军“企业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撞个正着。 

当时这批飞机虽准确抵达目的地,但并未携带武器。 

当他们竭力想在福特岛上着陆时,岛上的美军开始奋力反击。他们被敌军和友军的火力双面夹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