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野草〉题辞》赏析

(2022-05-24 09:28:45)
分类: 语文教学

《野草》题辞

鲁 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选自鲁迅著《野草》,中国画报出版社2015年版

http://dfz.gd.gov.cn/img/0/355/355079/3060780.png

 

鲁迅雕像(位于中山大学校园)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1927年1月离开厦门来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辞职。同年9月底,离开广州赴上海。毛泽东曾称赞:“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

【写作背景】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7年4月26日的广州,其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题辞》第一句便交待了写作背景。为什么“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呢?这是因为作者面对白色恐怖的血腥现实,“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有许许多多感愤要写,因而“觉得充实”,可又捉摸不定,不知怎么说,以至无话可说,又“感到空虚”。这便是作者写《题辞》的时代背景和心境。

【赏析一】  

       这篇散文诗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是一篇极富哲理与战斗精神的散文诗。诗中有四个重要意象——野草、诗人、地面、地火,诗人用这四个意象结构全篇。强大而黑暗的地面禁锢着生命,吞噬着世间万物,吞噬着歌声与笑声,并以此为营养。地面下奔突的地火将自然万物焚毁,天地间一片静穆与空虚。诗人在无人的旷野上游荡,无法开口,无法呼吸,孤独而悲愤。突然,诗人发现远方有一丛野草,这丛野草那么丑陋,那么卑微,不能大笑,也不能歌唱,但正用自己的死亡与腐朽为世界带来新的生命。诗人突然顿悟了死亡与腐朽的意义—那就是带来新生。于是诗人不再痛苦,不再空虚,而是欢欣鼓舞,“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诗中,诗人化身为生命的歌者,在旷野间呼唤着世间万物的生命,呼唤着远去的光明与希望。诗的最后,诗人在大地上刻下自己的誓言:愿与野草一样,将自己归还给死亡,以换取世间万物的降临!在这首诗中,诗人就是野草,地面和地火象征着强大的黑暗力量和破坏力量。全诗思想深邃,耐人寻味。

【赏析二】

       鲁迅先生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让我们走近他的作品,领略他身上令人敬佩的文人气质。

       这篇题辞是理解鲁迅《野草》全部作品的纲,反映了作者在险恶环境下的悲愤心情和革命信念。《野草》是作者心情矛盾的产物:旧的思想死亡了,新的思想尚不十分清晰。《野草》仍是战斗的作品,但却是“五四”退潮,新文化战线“布不成阵”后“荷戟独彷徨”的真实写照。

 

      《野草》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解剖,孕育着新的思想变化。是对“旧”的总结,对“新”的开启。作者一开始就交待自己写作野草时的感受——自己未写作之时,觉得有许多话要说,但当真的下笔时,却又说不出什么来。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同时也表明鲁迅的思维正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旧的已舍弃,新的还不成熟。

【赏析三】

诗的总结和心的誓言

——《野草·题辞》浅析

 

  《题辞》是鲁迅为散文诗集《野草》写的前言。在《题辞》这首散文诗里,作者披露了写作《野草》的思想变化历程,形象地概括了写作《野草》的目的及艺术来源,并表达了作者继续战斗的决心。可以说,《题辞》是作者“诗的总结和心的誓言”。

        一、《题辞》显现了作者思想变化的经历

  鲁迅写《题辞》的时候,正是“4·12”反革命政变后的十多天,这时,鲁迅的思想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进化论转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从苦闷、彷徨中走了出来,决心去迎接新的战斗。用《题辞》中的话来说,便是:“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旧的我已死,新的我已诞生。

  《题辞》第一句便交待了写作背景。为什么“当我沉默的时候,觉得充实”?而“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呢?这是因为作者面对白色恐怖的血腥观实,“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有许许多多感愤要写,因而“觉得充实”,可又捉摸不定,不知怎么说,以至无话可说,又“感到空虚”。这便是鲁迅写《题辞》的时代背景和心境。

  作者接着写道:“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这死亡有大欢喜。”鲁迅这时思想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残酷的现实“轰毁”了他的进化论,在思想上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

  当鲁迅写《题辞》时,回首过去,觉得这一段路已经走过,自己向命运,向时代,向现实作了抗争。因为这抗争证明曾经生活过,战斗过,所以作者面对这已经过去的生命历程,抱“大欢喜”的态度。现在已经告别过去,迈开步伐走向未来。

       二、《题辞》的内容透视了创作《野草》的思想艺术源泉

  在《题辞》里,鲁迅用诗的语言,概括了创作《野草》的思想艺术来源。

  他说:“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也就是说,他在自己生命的历程中,没有写出高大参天的“乔木”样的巨作,有的只是“野草”这一类短小的文章。这是鲁迅的自谦,其实那时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都已出版,赢得广泛的好评和声誉。

  作者告诉我们,《野草》的创作是“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吸取露”指的是历史的“露”,即中外的文学遗产。鲁迅写《野草》的时候,对中国古代的作家作品和外国名家作品作了借鉴、吸收。比如仿照张衡的《四愁诗》写了《我的失恋》,借鉴李商隐的奇谲诗风而融于各篇。又参考了波德莱尔、屠格涅夫、厨村白川等外国名家的作品,同时还引用了《圣经》的内容。总之,《野草》吸取了前人的艺术成果,结合现实生活,溶铸了作者的思想艺术修养而写成的独具风格的鲁迅诗。

  “吸取水”指的是时代的“水”,也就是“五四”的时代精神。这里,既有《过客》一样不屈的探索和追求;也有《淡淡的血痕中》《这样的战士》对军阀统治的猛烈抨击;《立论》《狗的驳诘》等对社会生活的泠嘲热讽;还有《复仇》对无聊看客的批判。更多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渲泄。虽然不少篇章带有梦幻的描写,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但实质还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是紧跟时代节拍而创作的诗篇。

  “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指的是“他自己的生命历程和他的战友以及青年的血和肉。”比如《腊叶》是有感于许广平的爱情,“为爱我者保存我而作”。又如《复仇》是有感于当时愚昧的国民,“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如《死火》为将火种携带出来,宁愿毁了自己,《希望》《一觉》等篇写了一个长者对青年人的关怀爱护之情。

  这些,形象地概括了鲁迅创作《野草》的艺术源泉,无论是“露”是“水”还是“血和肉”都融进了鲁迅人生探索中的思想精华和独具个性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这一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永久魅力的散文诗集《野草》。

       三、艺术地概括了《野草》的创作目的

  在《题辞》里,作者说“天地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是针对当时黑暗现实而说的。黑暗的现实,使一切自由的权利都被剥夺,任何愤怒、反抗的声音都无法表达。因此,“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即使这样,作者还是写出了这本《野草》,在追求光明、鞭挞黑暗的时候,在旧我已死去,新我已诞生的时候,在回忆过去、憧憬未来的时候,写出了这本诗集,并且将它“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这就表明作者的创作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