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材经典: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赏析
(2022-05-15 10:46:47)| 分类: 语文教学 |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赏析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 “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赏析】
文章的题目是一个诘问句,是诘问对方,也是以自答的方式回答论敌。从全文看,鲁迅的答复是明显的,即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鲁迅为什么在此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这文章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看,显然是反驳当时《大公报》上所散布的这种悲观论调。1934年8月27日 《大公报》的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写道:“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又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在30日的社评《如何挽救华北》中,虽然肯定了东北义勇军前仆后继的强盛斗志,但同时又同意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负责人黄郛的谬说:“今日华北之最大危机,系在心理方面。一般人在心理上先将华北放弃,认为已无可救药。”鲁迅完全不同意上述看法,他敏锐地抓住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议论。
究竟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鲁迅首先采取了退一步的说法,他承认,在当时的中国人中确有那么一些人失掉了自信,而且有事实为依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 ‘地大物博’,是事实; 
在写作上,本文是驳论,而且是一种间接反驳;证明与论敌相对立的观点是正确的,并根据排中律:任何思想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虚假的。所以大公报所散布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论调也就因虚假的而不能成立了。由于鲁迅在核字省句 上下了功夫,因而收到穷形极相,揭示本质的效果。如本文第二部分,着意审察一个 “信” 字,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做文章,从“自信力”衍化出 “他信力”、“自欺力”。一环套一环,层层逼近,揭示出事物的真面目,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作者:江风
知识来源: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724-725页.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