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赏析(5)

(2022-05-12 18:27:26)
分类: 语文教学

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

小说《大淖记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我在书面下方加了一条注:“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的蒌字,我小时不知怎么写,后来偶然看了一本什么书,才知道的。这个字音“吕”。我小学有一个同班同学,姓吕,我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蒌蒿薹子”(蒌蒿薹子家开了一爿糖坊,小学毕业后未升学,我们看见他坐在糖坊里当小老板,觉得很滑稽)。但我查了几本字典,“蒌”都音“楼”,我有点恍惚了。“楼”“吕”一声之转。许多从“娄”的字都读“吕”,如“屡”“缕”“褛”……这本来无所谓,读“楼”读“吕”,关系不大。但字典上都说蒌蒿是蒿之一种,即白蒿,我却有点不以为然了。我小说里写的蒌蒿和蒿其实不相干。读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蒌蒿生于水边,与芦芽为伴,分明是我的家乡人所吃的蒌蒿,非白蒿。或者“即白蒿”的蒌蒿别是一种,未可知矣。深望懂诗、懂植物学,也懂吃的博雅君子有以教我。

我的小说注文中所说的“极清香”,很不具体,嗅觉和味觉是很难比方,无法具体的。昔人以为荔枝味似软枣,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我所谓“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这是实话,并非故作玄言。

枸杞到处都有。开花后结长圆形的小浆果,即枸杞子。我们叫它“狗奶子”,形状颇像。本地产的枸杞子没有入药的,大概不如宁夏产的好。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嫩叶,即枸杞头。枸杞头是容易采到的。偶尔也有近城的乡村的女孩子采了,放在竹篮里叫卖:“枸杞头来!……”枸杞头可下油盐炒食;或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说“极清香”。春天吃枸杞头,云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荬菜一样。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俗谓是日以荠菜花置灶上,则蚂蚁不上锅台。

北京也偶有荠菜卖。菜市上卖的是园子里种的,茎白叶大,颜色较野生者浅淡,无香气。农贸市场间有南方的老太太挑了野生的来卖,则又过于细瘦,如一团乱发,制熟后强硬扎嘴。总不如南方野生的有味。

江南人惯用荠菜包春卷,包馄饨,甚佳。我们家乡有用来包春卷的,用来包馄饨的没有,——我们家乡没有“菜肉馄饨”。一般是凉拌。荠菜焯熟剁碎,界首茶干切细丁,入虾米,同拌。这道菜是可以上酒席作凉菜的。酒席上的凉拌荠菜都用手抟成一座尖塔,临吃推倒。

马齿苋现在很少有人吃。古代这是相当重要的菜蔬。苋分人苋、马苋。人苋即今苋菜,马苋即马齿苋。我的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齿苋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她是吃长斋的,这种包子只有她一个人吃。我有时从她的盘子里拿一个,蘸了香油吃,挺香。马齿苋有点淡淡的酸味。

马齿苋开花,花瓣如一小囊。我们有时捉了一个哑巴知了,——知了是应该会叫的,捉住一个哑巴,多么扫兴!于是就摘了两个马齿苋的花瓣套住它的眼睛,——马齿苋花瓣套知了眼睛正合适,一撒手,这知了就拼命往高处飞,一直飞到看不见!

三年自然灾害,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吃过不少马齿苋。那时候,这是宝物!

载一九八六年第五期《雨花》

赏析

舌尖上的故乡

汪曾祺是美食家,他的故乡在江苏高邮,他的“饮食散文”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他讲起故乡的食物,深情款款含情脉脉。他爱家乡,故乡的炒米和焦屑、端午的咸鸭蛋、咸菜茨菰汤、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和蚬子、野鸭、鹌鹑、斑鸠、鵽、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都留在他的记忆里,留在他的笔下,让读者随着他的笔享受了一道道精神的美食之旅。汪曾祺写“吃”是“大雅”与“大俗”的完美融合,是汪曾祺用精致的笔尖热情拥抱生活的结晶。他在散文中提到的都是高邮过去的美食,炒米、焦屑、咸鸭蛋、咸菜茨菇汤、各种河鲜、各种水禽、蒌蒿等等耳熟能详的美食在作者的笔下那么色香味俱全。对于长期远离故乡的人来说,很多往事已被淡忘,唯有舌尖上的味道,久久难忘。舌尖上的故乡是汪曾祺散文中最为常见的一类,作家用书面语言把那些常用家乡话表达的地方食物写下来,虽然他笔下的美食是记忆中的,但看着这些散文你会觉得自己肚子好饿,这着实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呢。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得最近的人。

《炒米和焦屑》写的是极为普通的百姓生活。从《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说到故乡炒米待客之道,谈炒米手艺人,提到老祖母的炒米坛……悠悠往事随笔写来,很亲切。炒米坛子家家有,围绕炒米写了吃炒米的风俗,炒米的做法,装炒米的用具,炒米的吃法,炒米的用途;写了有关炒米的人和事,如张仲陶的一段轶事,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温暖着彼此的身体与心灵。作者在行文中多用短句,简单、平易,如叙家常,多用民间鲜活的口语,少用修辞,多是聊天谈话的语气,自然妥帖。

作者对童年的记忆非常深刻,读者也自然地会在眼前浮现一幅地域风情画。作者描写在战乱年代的一个小插曲时,没有常见的凄风苦雨,也没有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是用幽默、浪漫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没有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没有对生命的无比礼赞,怎么会有如此的胸襟与气魄?

寻常事,以及蕴藏在作家文字里头说不尽品不完的乡情乡味,总能激起读者心灵的涟漪。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的散文名篇。文章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高邮端午的种种风俗,最后引出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语言闲适自由,平淡有味,表达出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之情。第一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起笔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为下文的“鸭蛋”的出现做了铺垫,从而使文章显得过渡自然。接着纤细描述家乡最有名的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在这一部分作者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最后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作者将文言词语与口语结合起来,相映成趣,倍添韵味。

《咸菜茨菇汤》的篇幅不长,但具有乡土韵味,淡泊自然又有着淡淡的幽默,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咸菜茨菇汤”是故乡下雪后的必备“美食”,也是家乡的“特色”菜,在家乡闹大水、粮食缺乏的艰难时期,“我”是吃咸菜茨菇汤熬过来的。虽然小时候的“我”对茨菇没有好感,因为它难吃,有一种苦味。然而在北京“我”却想念咸菜茨菇汤。在恩师沈从文家里的情景更让人感动,尤其是文中有关“格”的描述,短短几句,让人回味无穷。作家在文章的结尾似有意若无意地写下了这样的两行文字: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故乡的食物,是让人怀念的家乡味道,是游子念念不忘的乡愁。即使不是高邮人,读了也会怦然心动,黯然思乡。

在《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里,除了谈吃,还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剥蚬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蚬子壳。有一年修运河堤,按工程规定,有一段堤面应铺碎石,包工的贪污了款子,在堤面铺了一层蚬子壳。前来检收的委员,坐在汽车里,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还抽着雪茄烟,连说:很好!很好!”这段文字,疏放中透出凝重,为国忧思之情,为民慨叹之感,跃然纸上,将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的心灵,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野鸭、鹌鹑、斑鸠、鵽》里面,作者描绘了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场景:“忽然,砰——枪声一响,斑鸠应声而落。猎人走过去,拾起斑鸠,看了看,装在猎袋里。他的眼睛很黑,很冷。”短短数十字,充满了对弱者的悲悯,对鲜活生命消逝的愤懑与无奈,只有心中有大爱,才能流露出如此恳切的情怀!

在《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中写蒌蒿笔管粗,有节,极清香;写枸杞头的鲜嫩,清香有味,多用于包春卷或凉拌。写马齿苋的味淡酸,可作包子馅,可作蔬菜吃。说蒌蒿“加肉炒食极清香”,说到荠菜,则先写北京市场上卖的荠菜,更能衬托家乡的荠菜味道鲜美。此外还用不少笔墨写捉知了的事,具体生动地表现了马齿苋花如小囊的特点。行文情趣盎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乡的食物》谈吃,并非什么名馔大菜,反而都是些日常吃食;似乎是在闲聊,不经意间却流露出淡雅的文化气息。平淡叙述,寻常谈吃,却淡定内敛、酸咸苦辣、喜怒哀乐、自有风味。故乡的食物代表了味觉的记忆,是挽留日渐淡隐的故乡的特殊方式。在中国文人的怀乡散文中,“故乡的食物”是抒写不竭的主题之一,既是“说味之文”,又是“得味之文”,但汪曾祺谈吃,不同于周作人的书卷气,不同于张爱玲的妇道相,也不同于梁实秋的饕餮貌。

《故乡的食物》以疏朗清淡的笔调,写出了人世间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处处透着对这世界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