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道士”辜鸿铭:留辫子、反对白话文、拥护陋习,却活出了真我(4)

分类: 历史社会 |

于是他将治学方向定位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上,在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后,辜鸿铭将《论语》《大学》等传统文学经典译成多国语言。这些蕴含哲理、词句简练的东方著作一经发表,立刻引起欧洲学者的狂热追捧,为一战过后人心惶惶的世人带来独特的精神抚慰。
辜鸿铭在欧洲声望很高,当时西方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德国人对他特别推崇,认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只有两人,一个是印度的泰戈尔,另一人便是中国的辜鸿铭,一些大学设立“辜鸿铭研究所”“辜鸿铭俱乐部”,可见他们对辜鸿铭学术成果的认同。在外国人看来,辜鸿铭俨然成为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
1928年春,辜鸿铭因风寒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他自称是中国最后一代大儒,在激荡的思想潮流中,以传统文化为心中明灯,固执而桀骜地守护中国文化的尊严与自信,尽心尽力地担任中国文化向世界的宣传员。一代狂儒憾然离世,但他的言行时刻警醒着世人,无论何时都不要妄自菲薄甚至抛弃我们的文化,那是中国人的立身之本。
小结
尽管他对传统的坚守是近乎偏执的,他也并不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他所坚持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或许是难以接受的,似乎从这一点看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卫道士”;但不可否认,在那个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传统文化面临重大挑战的时代,他的存在却像是另类的光一样,对于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不得不说是中国文化能传承数千载而不断的根源所在,每一个人能够思辨,能够有自我意识,能够活出真我,如是而已。
而作为新文化阵地的北大,能够接纳并且尊重这样一位学者的存在,无疑也体现了中国高等学府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