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卫道士”辜鸿铭:留辫子、反对白话文、拥护陋习,却活出了真我(4)

(2022-05-08 10:27:21)
分类: 历史社会
“卫道士”辜鸿铭:留辫子、反对白话文、拥护陋习,却活出了真我(4)
      辜鸿铭虽然是不折不扣的保皇派,但他不是见到皇帝就磕头的普通人,反而十分厌恶施行暴政之人。慈禧太后过寿,辜鸿铭吟了一首贺诗:“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如果不是官府敬他为一代狂儒,一顶大不敬的帽子是跑不了的。由此亦可以见,他的保皇派态度是基于对东方文化、对自我意识的尊重。
在那个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在那个西学渐兴的时代,辜鸿铭实质上看清了西方人以及西方文化的本质,他们并不比我国的传统文化“高大上”,他们一样有着屠杀、劫掠、恶习,相较之下反倒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众多的优长之处,因为我们至少知道自省。

 

 

于是他将治学方向定位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上,在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后,辜鸿铭将《论语》《大学》等传统文学经典译成多国语言。这些蕴含哲理、词句简练的东方著作一经发表,立刻引起欧洲学者的狂热追捧,为一战过后人心惶惶的世人带来独特的精神抚慰。

 

 

辜鸿铭在欧洲声望很高,当时西方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德国人对他特别推崇,认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只有两人,一个是印度的泰戈尔,另一人便是中国的辜鸿铭,一些大学设立“辜鸿铭研究所”“辜鸿铭俱乐部”,可见他们对辜鸿铭学术成果的认同。在外国人看来,辜鸿铭俨然成为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

 

 

1928年春,辜鸿铭因风寒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他自称是中国最后一代大儒,在激荡的思想潮流中,以传统文化为心中明灯,固执而桀骜地守护中国文化的尊严与自信,尽心尽力地担任中国文化向世界的宣传员。一代狂儒憾然离世,但他的言行时刻警醒着世人,无论何时都不要妄自菲薄甚至抛弃我们的文化,那是中国人的立身之本。

 

 

小结

 

 

尽管他对传统的坚守是近乎偏执的,他也并不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他所坚持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或许是难以接受的,似乎从这一点看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卫道士”;但不可否认,在那个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传统文化面临重大挑战的时代,他的存在却像是另类的光一样,对于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不得不说是中国文化能传承数千载而不断的根源所在,每一个人能够思辨,能够有自我意识,能够活出真我,如是而已。

 

 

而作为新文化阵地的北大,能够接纳并且尊重这样一位学者的存在,无疑也体现了中国高等学府的胸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