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源书法之外—析读王珣《伯远帖》

(2022-05-04 08:45:46)
分类: 文艺撷英
寻源书法之外—析读王珣《伯远帖》

 

寻源书法之外—析读王珣《伯远帖》

王珣(349—400),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书圣”王羲之的侄子。他的《伯远帖》(见附图)是晋朝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此帖曾收藏于北宋内府,明代董其昌等也都曾收藏,为乾隆“三希堂法帖”之一。

 

《伯远帖》一共五行,47个字。其全文释为:“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打开中国书法的历史长卷,可以发现,书法的生命如此绵长,王珣的政治声名早已随风而去,却凭借《伯远帖》驰名千古,传誉至今。这是一件简札,写的是一些平常话语,但其书法艺术和文物历史价值却难以估量,被后世看作是通向“神韵萧散”晋代书风之路径。

 

 

纵观王珣的《伯远帖》,虽然他的书写处于日常、随性的状态,但自然沉着、流畅秀丽的风格扑面而来。而这些特征的来源,早已超越了书法本身,无疑只能从其丰富的经历、厚重的修养以及独特的传承中寻找理由,探寻源头。

 

 

在王珣一生中,有三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一是少担大任。王珣年少时为东晋权臣桓温帐下掾属,深受桓温重用,不久便转任主簿。太和四年(369),年仅20岁,就参与讨伐豫州刺史袁真叛逆,因功封东亭侯。其后转任大司马参军。

 

 

宁康元年(373)桓温死后,王珣调任中军将军桓冲的长史、给事黄门侍郎。二是婚姻变故。王珣娶了谢万的女儿,其弟王珉亦娶了谢安的女儿。虽然与谢氏结成姻亲,却互相猜嫌,后谢安更让二人离婚,王谢两家因此成了仇敌。三是讨伐叛乱。

 

 

隆安元年(397),司马道子下决心讨伐王恭,命王珣为卫将军、都督琅琊水陆军事、假节,王恭起事被平定后,王珣便上还符节,获加授散骑常侍。隆安四年(400),王珣因病解职,同年五月去世,享年52岁,获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桓玄辅政时,改赠王珣为司徒。

 

 

书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书家的心理反映,是以线条来表达、抒发作者个性化的情感。历史上众多例子已经证明,书法与人生不可分割,因此讲,字如其人,书是心画。

 

 

我想正因为王珣有这样的人生经历,才能赋予《伯远帖》不局促、不做作、不拘束、从容不迫、自然沉着的书风,这是其个性与审美的完美结合。董其昌称:“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

 

 

自然沉着的书法特征,其基础是对点画的分寸把握,细察《伯远帖》,其中的点法,侧锋出之为多,看似不经意,又恰到好处,如“伯”字之左竖点,含蓄之极,还有“之”“以”等字,变化清新,生动活泼,但并不夸张。

 

 

王珣运笔,多为露锋直入,以尖笔出之,而收笔又含而不露,如“群”字之竖、“获”字之末笔,出笔皆含蓄。尤其是“永”字的所有笔画都是尖入尖出,线条一波三折,流动飞扬,但又毫无轻飘之感。此帖的可贵之处在于结体的匠心独运,运用疏密的变化,采用开张的体势,左右拉开,构建相背或相向的结体,并增加左右间的呼应关系,形成了强烈对比。

 

 

甚至将结体视为左、中、右三结构,左右为实,中间为虚,虚实一体。有些字有意以倾斜取势,字的重心偏左,字体微向左倾,显得险峻却又平衡,同时带着舞蹈性的动感。《伯远帖》的章法,没有大起大落的奇特变化,但通篇是那么得体而又巧妙,丝毫没有刻意的痕迹。

 

 

上部松一些、字形稍大,下部紧一点、字体略小,此帖除首行“顿首”二字上下连笔之外,其余字字独立,但疏密、主从、敛纵等多方面的关系给人生动、活泼、飞扬的感觉。

 

 

《伯远帖》的用墨,充分体现了晋人的特征,其施墨相对均匀,墨色较润,几乎不见枯笔飞白。整体墨色偏淡,转折处清晰可辨,映光细审,笔丝历历可睹。但帖中墨色也不是没有变化,第一行“珣顿首”三个字由于用笔加重加力,给人以黑云压境的厚重感,而第三、四行开头,又相对纤细,逸出一股清气,真趣在不经意间流溢。

 

 

启功曾赞美《伯远帖》:“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毫芒墨若新。”

 

 

此帖用笔自然生动,一落笔,便直奔高低起伏而去,犹如一支嘹亮奔放的进行曲,敲动我们的心灵。书家放笔直书,锋棱转侧之间又各不相同,如“远”“从”“游”等字的捺画,起笔坚定,顿挫明显,富有韵律;“从”字的折画,笔势奔放,充满运动感;“期”字的月部,折角处上下错动,折画变异,虽为偶然,但变化之意明显。

 

 

如果书法不过分考究艺术上之功夫,更重现追寻“书法外”的“文人感想”,而不是“书法中”的格局技巧,书法的价值则亦不限于书法本身,因此滋养出更多的文人趣味。《伯远帖》风格古逸,行‘笔秀丽,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更是格外疏朗飘逸,具有“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的韵味。

 

 

细细对照,此帖与王羲之《姨母帖》颇为相似,但《伯远帖》的面貌更加自然亲切,用笔更果断,折笔也更多,笔与笔之间的气韵流贯,线条在运动中笔断意连,其气质有如仙人下界,俯视凡俗。清董邦达云:“札中有‘志在优游’及‘远隔岭峤’语,辄仿佛情景,作林下萧散之致。”

 

 

中国书法进入到东晋时代,因复杂的历史原因,加上特定的时代背景,在各种艺术中,书法的成就列于前茅。书体演变已基本成型,书法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书法创作和书论研究成果丰硕,书法家群体风采纷呈,这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在此百花争艳、五彩斑斓的书法盛世,任何书家,包括王珣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同时,王珣对王羲之充满了崇拜,什么事情都以王羲之为榜样,用尽心思效法王羲之。王珣为了练好字,离开自己家来到王羲之的家,与王献之做伴,一面聆听王羲之的教诲,一面与王献之一起练字。正因为有这样的传承和氛围,王珣不仅是家族地位和身份传承的贵族,更是精神气度上的贵族,《伯远帖》也才有可能呈现贵族气质,高雅风尚。

 

 

有人说《伯远帖》里面的字,明显是王羲之家族的。王珣行笔流畅,笔画有力,结构严谨,与唐朝之后的笔法完全不一样,结字用笔均可见王家的艺术风范,字体大小参差,疏密相间,而且呈现出纵横之势,表现出东晋世家大族的神韵和家学,是书法中的上乘之作。

 

 

把《伯远帖》与王羲之的书法相比较,从中可寻觅到王羲之书法的不少气息。此帖中的“从”“别”等字的用笔,没有明显的起笔收笔痕迹,也无牵丝映带,与王羲之《姨母帖》中的“摧”“剥”等字的用笔较为接近。《伯远帖》中的“永”字,与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永”字相类比,也写得一样飘逸潇洒,如果站在一起,就像一对靓丽的姐妹花。

 

 

我们看帖中的起笔,多顺锋直入,线条中间又多按笔,收笔则提按结合。笔画转折方正刚劲,停顿自然,较多地保存了楷书用笔的严谨性,体现了东晋时代行书走向成熟的丰富面貌。

 

 

东晋以前的书法布局比较工整,尤其是纵向排列,行与行之间留宽明显,而王珣在章法布局上打破了常规,创造了一种新的、更加自由的格局。另外,从《伯远帖》中不仅可以窥见书法艺术和文献史料价值,还能反观东晋时人的精神风貌。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书者那与世无争的心境,如庄子般逍遥世外,纤毫不介于心。

 

 

《伯远帖》被誉为第四大行书,清沈德潜歌曰:“江左风流数王氏,司徒以后多闻人。羲献父子树清节,法护文学超常伦。勋名一家著史册,翰墨百代留精神。快雪时晴洵书圣,中秋姿媚中藏筋。伯远一帖推后劲,遒逸自足追前尘。”

 

 

但我们知道,所有的第四,往往很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和长久的痕迹,此帖却成为例外,而例外之因由,亦离不开那些“书法之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