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镳:《书谱》墨迹为何出现这些问题?

分类: 文艺撷英 |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学习草书的人越来越多,研究也不断深入。在学习草书《书谱》时,皆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孙过庭书谱墨迹手卷》为范本。(以下简称“墨迹“)学习中,人们发现“墨迹”中的一些问题,觉得这些问题是不应该出现的,但又无法解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偏锋用笔问题
在《书谱译注》书中,作者指出:“他的朴茂之笔随处可见,但个别地方偏锋多了些,如末年多妙之类的字,似乎就略嫌轻媚了。”
风格上的差异问题
在《怎样临习书谱》一文中,作者在最后总结时写道:“《书谱》取二王书风为基础,但其整幅作品中存在着诸多差异和不统一,而且这些均应属于风格上的差异。” 作者列举了用笔方面、结构方面诸多差异。在章法方面,作者指出:“在章法方面,《书谱》中的差异更为显见,有疏朗、流利的布局,有紧凑、密集的排列:有游蛇摆动参差呼应的格局,也有大小互见,乱石铺街式的分布……这些差异明显地表现在风格上的不同。”
书写方法问题
在《书法有法》一书中,作者谈到学习《书谱》过程中,在“引起困惑的三件事”时写道:“《书谱》是墨迹,贴中点画变化多端,按我实践的经验,按常理,却无论如何模仿不像,费了我不少功夫,毛笔在我自然书写的过程中,是不该出那样捉摸不定的线条。除非,用极慢的速度去‘做’,去‘描’ ”。
“我开始怀疑,孙过庭可能不是用我现在的工具、现在的书写方法。但是,从《书谱》的内容看,孙氏无疑是二王的崇拜者和忠实代言人。”
“难道被我们世世代代奉仰的二王书法,是如孙氏这般?”
理论和书法实践的不和谐问题:
在书法杂志上刋载《谈逸少书札记》一文中,作者在“孙过庭的隔膜”一节里写道:“但凡涉读王逸少,便会从中轻而易举地读出个孙过庭。”,“毋庸置疑,在书法上承袭王羲之衣钵者,不是他的儿子和族人,而是旁人。有说虞世南只得其蕴藉,而孙过庭在形体上胜过虞世南,‘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有‘唐第一妙腕的美誉’。就连一向鄙夷唐人书法的米南宫也认为孙过庭 ‘ 甚有右军法,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一部《书谱》也自然成了他逸少衣钵继承者的宣言”。
“ 不可否认,除了唐太宗、孙过庭是王羲之难得的‘知音’。知羲之者莫过于虔礼也。然而,恰是这个知音,于高山流水中,对王羲之书法的解读,却有着一种难以藏掖的‘隔膜’,从而造成他《书谱》在理论与书法实践的一些不和谐音,甚至可以说是脱节与游离。”
上述列举的问题,专家们的分析,反映了《书谱》墨迹的实际情况。他们的意见是善意的、实事求是的。他们看出了问题,但没有指出产生问题的原因。试想一个能写出如此精辟书法理论的人,一个“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的人,他的字会出现上述诸多问题否?显然,是不合情理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就出现在《书谱》墨迹是否真乃孙过庭手迹上面。
关于‘墨迹’是否真迹问题,清朝末年就有人明确指出来了,此人就是刘铁云,就是《铁云藏龟》、《老残游记》的作者及《宋拓太清楼书谱》的编者刘铁云。
刘先生于光绪乙巳年在江苏吴中购得《书谱》残搨,经与王宝莹、吴昌绶二先生鉴别,确认其为宋大观太清楼刻搨。经整理于光绪丙午年(公元1906年)交由有正书局以宣纸印刷出版,书名定为《宋搨太清楼书谱》。出版时,对搨片前部缺少的700余字以双钩薛绍彭刻本之字补足,使人得见《书谱》之全貌,为中国书法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在《宋搨太清楼书谱》(以下简称太清楼本)搨片后面,有刘铁云的题跋,跋文中写道:“王星农大令定此为太清楼本,予未见太清楼他帖,无以证其言。然明以后刻本,如停云馆,如安麓村,如三希堂等所据皆偏中互用之笔,惟薛绍彭刻于元祐年者纯用中锋与此符合,据此则为宋刻无疑,所搨又系宋纸,然则非太清楼其谁归欤。光绪丙午年三月铁云识。”
刘先生明确的指出明清的《书谱》刻本上皆为偏中互用之笔,帷薛刻、太清楼刻全为中锋。王宝莹先生在题跋中亦明确指出“书谱旧刻见存者有元祐河东薛氏本,大观太清楼本皆宋刻也。康熙间安麓村刻本盛有名,然直是宋人橅写,与原本波磔逈异。”两位先生当年,未见到墨迹本,墨迹本藏在清宫内府,老百姓没有条件看到的。当将安麓村本,三希堂本与墨迹本对照时,皆按墨迹本摹刻。
从这四页中选出“达”、“险”、“情”、“体”四字对比:
“达”字长横对比
a)墨迹本长横是牵带弧弯起笔。
b)其余三本无牵带弧弯。
“险”字左部起笔对比
a)墨迹本是横画起笔。
b)其余三本皆无横画。
“情”字左竖对比
a)墨迹本左竖是粗直的。
b)其余三本是不粗,且中腰向左略弯的。
“体”字右部三点对比
a)墨迹本是三点连写的。
b)其余三本是三点笔断意连的。
通过上述对比,可看出墨迹本与其余三本是不同的,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空海和尚是唐时代的日本人,他临的当然是唐人书写的《书谱》。
太清楼本、薛绍彭本当然是按唐人书写的《书谱》摹刻,这才是孙过庭《书谱》的真实面貌。
关于《书谱》更多的对比,在此就不多写了,若读者想了解的话,请从百家号网上或百度网上检阅:“《书谱》墨迹是真迹吗?不!”这篇文章。若想看到《宋拓太清楼书谱》的更多内容,亦可在该网上查阅:王永镳整理的一本《孙过庭书谱宋刻本合集》。
文中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王永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