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艺术家的丰碑——我与“莒州六老”的忘年情缘(李守忠)(修改版)(3)

(2022-04-27 15:01:12)
分类: 文艺撷英

拜访王玉宽老先生因路途甚远大都选定在星期天或节假日不上班的时间,早晨摸黑骑自行车去远在百里之外的库山乡源河村。王老一直未离开家乡,是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书法家。拜访不用带什么贵重礼品,也不用准备花多少钱买,那时我是个穷小伙,还住在农村,也拿不出贵重礼品,更没有节余的钱,就叠上母亲烙的一摞煎饼,捞上家里腌的咸鸭蛋,可巧我送的庄户礼正是王老的最爱。他一直未走出农村,大半生已习惯了庄户饭,王老喜欢上我这位毛头小子,并成为他的挚友,他是认准了我对艺术的真爱和朴实淳厚的性格。对我求字从不拖后,更不拒绝,这样吃惯了甜食的我,总愿意乐此往返。王老也一样,把我当成他的开心果,无话不谈,我的每次拜访,都让王老快乐无比。为此王老专为我创作了真、草、隶、篆不同书体的上百幅精品之作。先生诲人不倦,还常以警句名言勉励我进步,并以“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无瑕人品清如玉,不俗文章淡似仙”,“无尽波涛归学海,长春花木在词林”等书法对联盛情相送,寄予了对我的厚望。

对我而言,每次拜访都是一次“精神乐园”的游览,一次思想品德的洗礼。王老生在农村,做过农民,当过老师,也许是因为他过于爱自己的家乡。上天没有安排他走出家乡的机会,土地爷也不舍得让这位德才兼备的后生成为他乡之客,使得这位书画奇才“怀才不遇”。但王老一生心态平和,敦厚善良,为人谦和,不争名利,面对历史的原因遭受的曲折和磨难,王老从不抱怨,更无对党和国家有任何的怨恨和不满,只是淡然处之,就像儿子谅解自己的父亲一样。党和国家也没有忘记他,1981年莒县成立政协以来,他同崔祝生、任英民、宋式云、王艺石五位先生被首选为县政协常委,并连续任期五届。他还被聘为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临沂王羲之、颜真卿书画研究会理事、临沂地区文联、书协副主席、日照市文联、莒县文联、书协名誉主席等职。终于这位“特殊的农民”有了“特殊的身份”。

其实,如果历史可以重写,以王老超逸的书法功底和他高尚的艺德,他的职务和地位,恐怕远不止这些吧!

王老一生勤勉好学,艺术上精益求精,书斋“精勤室”正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写照。他幼承家学,酷爱书画,七岁临帖,八十年临池不辍,先习颜、欧、柳、赵,又临汉、魏、晋、唐,博采众长,诸体兼能,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真行隶篆书体,尤以楷书见长。其书工整秀丽、遒劲浑厚、温润庄重、雅俗共赏,许多国家政府机关、学校、艺术馆等单位都愿请王老题写门牌匾额。《大众日报》的不少栏目标题特由王老题写并沿用了若干年,还有幸为邓小平、李鹏、宋平、迟浩田、王光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书写过作品。出版了《王玉宽楷书千字文》、《王玉宽、宋金鼎书画作品集》等书刊,作品远传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收藏。王老还在绘画、篆刻方面有深厚造诣,其仿古山水,细腻逼真、风光无限。

王老一生清贫,生活俭朴,即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上开始热炒书画之后,已身居高位的王老依然不为利益所动,仍坚持为亲朋好友、乡邻百姓免费创作,甚至每年还为亲戚邻居义务写春联。一些画廊和国家机关单位被王老的德艺双馨所叹服,主动赠与王老一些润笔费,手头有了点宽裕的王老,完全可以建一套属于自己的高档住宅,但他还是习惯了节俭的生活,直到临终一直借住在本村女儿家的房屋。而把日常节省下的几十万元,分别捐赠给乡镇敬老院、学校和医院,还资助过多位家庭困难的学生圆了求学梦。王老对在晚年时期党和政府给予的荣誉,他更是感恩不尽,正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他古稀之年,仍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珍贵的书画精品之作。直到2003年87岁高龄的王老悄然驾鹤而去,终于停止了他一生从未停止的画笔为自己、为社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诗书继世,忠厚传家。令人欣慰的是,王老的孙子王德贵,为传承、弘扬爷爷的艺术成就,用八年外出打工的积蓄,于2008年在莒城创办成立了“王玉宽书画艺术研究院”,出版发行了《王玉宽先生书法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褒扬。

拜见王艺石先生多是借到浮来山景区或周边村庄办案成行的,说是顺道,实乃专程到“茶馆”拜访。王老出生在莒县浮来山镇邢家庄村,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革命家。当年因汉奸告密,被占领莒城的日军抓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誓死不出卖自己的战友,恼羞成怒的日本鬼子,又将他反绑双手吊在梁上一天一夜,双脚绑上每块重达30斤的四块青砖,造成他肩胛骨骨折,后又将双脚捆绑,头朝下倒插放入装有腐尸的臭水缸,缸内蛆虫蠕动,腥臭刺鼻,待腹中灌满臭尸水,再用杠子压出,鬼子又放出驯养的狼狗扑上去咬伤王老,并咬掉了王老的大脚趾,还用刺刀割其胳膊,白骨裸露,鲜血直流种种酷刑让其奄奄一息,革命人的坚强意志让他强忍巨痛,誓不交待敌人想要的一个字以英雄之躯保护了革命党人和抗日队伍。在押往刑场准备枪决之际,家人通过多方营救,才幸免于难。身体康复后,他又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斗争中,担任抗日联社记者,书写了大量宣传抗日救国的文章,创作了众多抗日题材的画报因战绩突出,1942年获国民党政府一等功。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担任莒县抗日联络员,负责抗日宣传及对地方共产党员的培养和保护,积极开展敌后抗日运动。日本投降后,他与张寿民、武中奇(解放后的书法大家)领导的游击队相互配合,有的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全国解放后,王老先后在临沂地区干部文化补习学校、临沂地区干部疗养院、临沂地区卫生局、莒县文化局等单位工作。期间发挥其书画、石刻专长,参与筹建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广结王小古、张寿民等书画名家,潜心书法研究和创作,为临沂地区的文教卫生工作又立新功。

离休后的王老不甘于在家颐养天年,主动请缨,义务帮助管理和建设浮来山,保护千年古刹定林寺和四千年树龄的“天下银杏第一树”。时值“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喊天响,有些人谋求“致富”邪道,上浮来山滥伐盗伐树木,抢占开采石塘的炮声不断。王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不改当年的英雄气概,刚正不阿,不怕得罪人,直接上书反映到各级部门,并在大众日报等报刊发表署名文章,公开揭露破坏山林绿化毁坏祖宗田园的恶劣行径。家人和亲朋好友劝他“你离休在家,工资不少拿,何必管闲事得罪人,不小心让人放了黑石头”。王老笑着说:“我这命已经多活了40年了,不在乎了。浮来山是我们县重要的文化集聚地,是莒县人的骄傲,不能毁在这伙败家子手里。”就这样从他离休返乡至他离世的18个春秋里,他一直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山的守护神。他还对毁坏的浮来山八景进行修葺,亲自题写镌刻并参与重修了“文心亭”“卧龙泉”“救生泉”“怪石峪”“刘勰墓”等景点。他还不顾年老体迈两下南京,请他的老战友武中奇(时任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为浮来山景区奉献墨宝,现在定林寺内的“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两块石碑,便是王老以吴中奇的书法摹刻的为莒人传承了千古留芳的文化瑰宝。

革命人造就的钢筋铁骨是王老书法艺术的精髓。

王老祖上就以书法、刻碑为业,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私塾课业之外,于书法、绘画、金石、考古多有涉猎,尤擅碑刻。14岁即显过人才华,名重乡里。莒南大店庄氏祠堂刻碑,专程请先生,并附书特嘱“安俊(王艺石原名)必到,否则不刻(碑)”深得庄家大户的赏识前清翰林庄陔兰为表达对他的关爱,特书赠对联留念。上世纪九十年代,各村镌刻村名碑,王老成为全县的首选,其刻碑遍布城乡。王老的书法初习颜柳、后追魏晋、溯源甲骨,在漫长的求艺和革命之路,形成了自己端庄秀正、刚劲流畅、力透纸背、大气磅礴的书风,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王老先后被聘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沂地区、日照市书协顾问,莒县文联名誉主席,莒县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其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并被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大量作品流传海内外,成为藏家的珍品。就是这样一位功绩卓著、艺术非凡的知名人物,却撰联自嘲“一生艺石未成匠,晚年住寺不是僧”,彰显出王老虚怀若谷、谦恭仁厚的高贵品格。

拜见这样一位革命家出身的艺术家,更是多了份敬佩之情。

王老为人随和,留有八九公分长的胡须,带着老花镜,浓眉大眼,一幅老学者形象,又不失英武之气。老少朋友,忘年之交,情义融融,妙语连珠几杯清茶下肚,转入正题,王老正襟挥毫,一幅“博学”中堂,一幅“书到用时方恨少,事不经过非知难”对联,一支烟未抽完,一套书法精品展现在我的面前。王老就是这样褒奖后学,诲人不倦。为了鼓励我勤奋工作、刻苦学习,又专为我创作了“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等书法作品王老的这些教诲,以书法为载体,至今我一直悬挂着,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得到启迪和学习。浮来山“茶馆”成了王老晚年的专用书斋,也成了我与王老交往的会馆,见证了我与王老的书画情缘。

这位革命家出身的艺术家,平日无小疾,身体强健,敌人的刺刀没有夺走他的生命,但不幸的是患上了癌症,于1997年病逝,享年78岁。人们无不为之惋惜,一代英勇无畏的革命家,莒地著名的书法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留给后世的是他永远的佳话。

去县城拜见张静波先生,从家里出发十里路程,就到了老人家住的美术厂里,骑车很方便。张老是莒地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剧作家,其性格开朗豪爽、诙谐幽默,出口成章,文采飞扬。一头梳理有序的白发,折射出他不凡的风骨。他被誉为“莒县四大才子”之一,涉猎广泛,多才多艺,戏曲文艺、诗词歌赋、文学剧本、考古研究等杂项无所不通,十六岁时即有诗词、曲艺作品发表。书法艺术更是独领风骚,作品飘逸潇洒,粗犷劲健,豪爽不羁,卑弃流俗,耿介有骨,苍润不拙,气势磅礴似行云流水、高山瀑布,可谓自成一体。张老还作为宋老(式云)的书画搭档,长期为宋老配诗撰联,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合作近二十年,在莒城传为佳话。

原国家计委副主任王光伟曾寄书赞曰:“静波同志……书法苍劲有力,与武中奇书法共赏,各有千秋,堪称名家。”蒋维崧、孙其峰、高小岩、蒋华亭等书法大家对张老的书法艺术也评价颇高。我仰慕他的艺术,更敬慕他的品格,而张老居高不傲,视我这位小伙为知己,相亲相恋,月余不见,几次电话打到党委办公室(当时没有手机和个人座机)催我一聚。他送我的第一幅书法作品,是黄巢的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说年轻人就应当有黄巢的狂劲和霸气,要敢想、敢做、敢当,否则枉为青年。这就是张老的个性,这种个性,无处不渗透在他的艺术之中。在与张老的交往中,以及从张老作品中汲取的精神食粮,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的个性,这是张老留给我的一笔精神财富。

张老同王老(艺石)一样,也是革命部队铸造的铮铮铁汉。他1923年出生于莒县神山屋楼崮北脚下的峤山镇牛家庄从小聪慧过人,七岁即能咏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民间的神童少年。抗战爆发后,1938年初夏,年仅15岁即提笔从戎,加入国共合作创办的“莒县战地干部培训班”学习,同年秋又被党组织调往设在沂水县岸堤(现属沂南)的山东军政干校学习,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教育,成为《大众日报》早期通讯员,先后被分配到八路军沂水第三独立营、山东纵队第三旅、赣榆独立第一团等部相继担任青年干事、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是一位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指挥员,屡建战功。

但他更是一个革命的浪漫主义诗人,更具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1942年经党组织调遣转入滨海抗日行署任文教科长、滨海地区文工团团长,1944年在反“扫荡”中负伤,1946年任滨海地区支前指挥部秘书、曾带领民工支援莱芜、孟良崮战役。1948年沂蒙地区各县全部解放,张老深感家乡文化教育落后,不图荣华,谢绝了调入北京、济南等大城市的机会,致力于沂蒙老区文教工作,先后在临沂、沂水、莒县任教,为家乡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期间是一位颇受领导信任学生尊重的优秀教师。1976年离休后,应莒县文化局之聘,继续发挥余热,从事文学艺术创作。

张老是我在地方遇到的一个国学最全面的老师他博览群书,记忆超强,对一些经典著作,精彩篇章,多能成诵。他创作的书法楹联多是自己撰文并书写的。张老还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了大量戏曲,其中大型新编历史剧《金扇记》荣获地区创作奖。张老还积极参与了莒县旅游景点的考察和规划工作,并以博学的考古知识协助县博物馆撰写了《莒县文物志》。

张老一生耿直,不善逢迎。他1984年至1993年连续三届担任莒县政协常委,还被聘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正当他锐意进取之时,不幸身患喉癌顽症,他以坚强的毅力同病魔抗争,仍笔耕不辍,乐观豁达。他在《病中吟》中写道:“晚年不幸染沉疴,久治未愈可奈何。人死果真魂魄在,还将刀笔走龙蛇”表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迷恋之情。

记得一次我去看他,发现他说话很吃力,视力模糊,但张老还是亲切地握着我的手不肯放松。张老教导我说:“无论干事业,还是搞艺术创作,既要有‘落笔五岳,成诗凌九州’的气魄和胆识,也要有平和的心态,坦荡的胸怀,行君子之风,做到‘气清观宇宙,畅怀叙幽情’”。张老又引用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形容我俩的友情,哪怕即使离世,远在天边,我们还是好朋友的心愿。他还借用唐诗李商隐的《晚晴》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来比喻自己即将离世的心情,把幽草人格化的比喻自己,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体现出张老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交谈中,张老用力站起来,坚持为我创作了上面这四幅对联。在写最后一幅对联时,故意将“人间重晚晴”的“晴”字改写成了“情”字,彰显了张老珍惜与我这份情意的决心。

1995年,病魔终将张老的生命无情地夺走了,一代莒城的文豪,就这样永久的与我们离别了。他是“莒州六老”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离世最早的一位。噩耗传出,社会各界群众无不为之悲伤哀痛。

而今,“莒州六老”都已相继离我们远去了,他们以毕生的心血树立了书画艺术的光辉典范,他们以不朽的作品铸造了真善美的艺术丰碑,他们以聪颖的才智谱写了当代莒文化的宏伟篇章。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明照后人,永垂千古!

 

该文以详实的资料记述了莒州六老的生平和重大事件,讴歌了莒州六老的历史功绩和突出贡献。2014年12月首发于《莒州文苑》,又先后在《日照日报》连载,在县政协出版的《文心书画报》转载,在《羲之书画报》总第678期刊登。2015年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齐鲁文学作品年展》,并获优秀作品奖,2018年荣获莒县第二届“刘勰文艺奖”文学作品一等奖。

作者简介

 当代艺术家的丰碑——我与“莒州六老”的忘年情缘(李守忠)(修改版)(3)

李守忠1965年6月10日出生于山东省莒县浮来山街道后官庄村,曾为中央警卫局特警,戍守中南海。转业后从事司法行政和法律服务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受到各级表彰奖励,是社会公认的资深法律专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多次入选中国作协等文学艺术机构组织的文学比赛并获奖。

现为山东省莒县新城法律事务所主任,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副主席,日照市文联全委委员,日照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世界汉诗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莒泽园文化艺术研究院支部委员会书记、院长,莒州六老艺术馆馆长,何乃磊艺术馆馆长,中国《商品与质量》新闻中心特邀记者,莒县县委宣传部文学艺术期刊《莒州文苑》编辑部主任兼主编。

多次在《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人民日报》《中华高歌》《中国建材报》《羲之书画报》《齐鲁文学作品年展》《山东电视报》《齐鲁晚报》《日照日报》《今日莒州》《莒州文苑》等报刊发表文章并获奖,是日照市十佳编辑和首届、第二届莒县刘勰文艺奖文学类、文艺评论类双项一等奖得主,日照市第四届、第五届文艺奖散文和报告文学一等奖得主,2021年被日照市委评选为“日照市十佳兵支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