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瑞华
张瑞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6,174
  • 关注人气:2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宋夏圭《溪山清远图》鉴赏

(2022-04-15 19:35:19)
分类: 文艺撷英

南宋 夏圭《溪山清远图》鉴赏

《溪山清远图》是夏圭的传世名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完整的山水长卷,其独特的风格形式,足以和北宋徽宗画院的青绿山水媲美。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山水画一般都是绘在绢上,但这幅《溪山清远图》却用纸本墨笔画成,它纵46.5厘米,横889.1厘米,堪称巨迹,成为南宋传世作品中的鸿篇巨制。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3/0509/155643432_1_20190305093248644.jpeg

夏圭《溪山清远图》

《溪山清远图》为十张纸接成,除第一段为25公分外,后九段均大约96公分左右。夏圭善于利用画面空白和长卷的形式,表现江山的辽阔深远、绵亘无尽之势。和青绿山水长卷相比,水墨山水长卷在空间的处理上,要求画家具备更深厚的艺术涵养。因为后者在画面的叙事性和装饰效果上失去了前者的不少优势,于是从水晕墨章中传达自然的精神,就成了最终的目的。而夏圭的确创造了这样的奇迹,笔墨苍润,极尽山水淡远微茫之趣,在一片空灵的画面上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画中景物变化甚多,时而山峰突起,时而河流弯曲,运用仰视、平视和俯视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峦和层层迭迭的崖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为不同的视点在各个独立的段落里,产生独特的空间结构。画松树林木笔墨变化非常多;画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这种技法是从李唐的斧劈皴变化出来。画家以干枯的笔墨勾画石壁轮廓,再用夹杂着大量水分的笔墨迅速化开,使画面上产生水墨交融,淋漓畅快的感觉。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3/0509/155643432_2_20190305093249207.jpeg

夏圭非常重视墨色的浓淡对比,近景用墨较浓重,远景墨色清淡。从局部看,画树点叶用墨较浓,而山石用墨相对较淡较干,石上苔点用墨较重,这样在黑白对比中,显示出山石的明洁、清润。因为运用更多的水分(同马远相比),所以更具有“墨汁淋漓”的效果。三丈长卷,并无堆砌拼凑之感,反而让人觉得空灵毓秀。

画趣拾珍

南宋在北宋灭亡之后又重新建立画院,一些原在北宋画院供事的旧人又重新供职于南宋画院,这对于两宋绘画的传承至关重要。南宋画院诸家较为擅长江南小景,特别强调对于扇面和斗方的创作,这样的小景非常有利于画家对于一些小景观的反映,风水术在其中仍然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宋代强调理学,使画家对外在的事物有较好的认识,但是对理的把握是要求外在的事物与内在的精神联系在一起,这就必然导致画家主观性的进行创作。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3/0509/155643432_3_20190305093249582.jpeg

夏圭的《溪山清远图》与李唐《万壑松风图》的画法一脉相承,都从大小李将军,荆关,范宽发展而来,夏圭此图在用水上见长,称拖泥带水,在画法上有所发展。虽只是一峰,但其回环伏昂之势、环水拥路之姿是对于来龙之势的描写。夏圭等人与僧人画家颇有交往,这也使禅画的兴盛与风水术联系在一起,表现在山水画创作上时则更强调内在与外在的相通,所以表现的山水是画家自己理解的山水而不是完全的现实山水。

此卷无款识,故学术界对于此卷是否夏圭真迹有些争议。按照一些日本学者的看法,《溪山清远图》卷的风格与南宋画风不符,从而将其判为明代的仿制品。然中国台湾的学者李霖璨认为:“我们所以相信这幅长卷是夏禹玉氏手迹的原因,乃是由画家风格方面着眼…大斧劈皴,减笔人物,笔致犀利清润,墨色多焦与淡墨之对比……在在都是南宋夏圭的面目风采,我们对这种风采神交已久,所以展卷快睹,大家异口同声地都说:此非夏圭不办’!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3/0509/155643432_4_2019030509325082.jpeg

一早于此尚没有这种画法(如李唐即较此繁细),晚于此的明朝戴进,又高跻不到这样的画界,即没有如此超脱的意境,优美又如此劲拔之笔墨。因此,由画家风格方面着眼,大家都口无异词地把这卷归属于夏圭的名下,而且还公认为这是他存世的第一杰作。”(李霖璨:《中国画史研究论文集》)现在美国及中国台湾学者几乎都同意这个看法。

名家小传

夏圭,字禹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的著名画家。宋宁宗(1195-1224年)时为画院待诏,初学人物,后攻山水,师承范宽、李唐,他将李唐的斧劈皴画活,在写雪景方面仍师法范宽。山水画风格和马远相近,喜欢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或“带水斧劈皴”。构图时别出心裁,常是取半边,把窄间扩大,突出近景,所画远景却清淡简练,给人清旷俏丽之感,人称“夏半边”,后人把他与马远并称为“马夏”,与李唐、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家”。夏圭笔简意远,遗貌取神,应该很合乎文人画对“平淡天真”的追求。明代画家董其昌对“北宗”山水颇怀偏见,但对夏圭却十分折服。明代王履也赞许夏圭:“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远韵,无猥晴蒙尘之鄙格。”

局部赏析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3/0509/155643432_5_20190305093250691.jpeg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3/0509/155643432_6_20190305093251191.jpeg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3/0509/155643432_7_20190305093251644.jpeg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3/0509/155643432_8_20190305093251848.jpeg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3/0509/155643432_9_20190305093252332.jpeg

南宋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图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的景色群峰、山岩、茂林、楼阁、长桥、村舍、茅亭、渔舟、远帆,勾笔虽简,但形象真实。山石用秃笔中锋勾廓,凝重而爽利,顺势以侧锋皴以大、小斧劈皴,间以刮铁皴、钉头鼠尾皴等,再加点,笔虽简而变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长运用墨色的变化,在惯用的层层加皴、加染的“积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笔尖蘸浓墨,依次画去,墨色由浓渐淡,由湿渐枯,变化无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使墨色苍润,灵动而鲜活。空旷的构图,简括的用笔,淡雅的墨色,极其优美地营造了一幅清净旷远的湖光山色。

山冈巨石,危岩壁立,丛林茂树,山寺楼观,远山朦胧,江水辽阔,图作无尽江山之景。画卷构图虚实相间、开合有致,全无拖沓拼凑之感。山石用粗劲的大斧劈皴,以劲利方硬之笔勾括,间以水墨渲染,块面分明,折落有势。栖阁层宇,不假界尺,信笔画就。图中点景人物虽用笔寥寥,但各种动态的相互呼应关系跃然纸上。整体画风清劲健爽。全图洋洋洒洒近九米之长,堪称南宋传世作品中的鸿篇巨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类硬派山水都绘于绢上,而此图为纸本,颇为少见。拖尾有陈川等跋,卷中钤有[黔宁]、[公馀]两半印及清宋权、宋荦、清内府等鉴藏印,《盛京故宫书画录》著录。后人称夏圭为“夏半边”,而《溪山清远图》显然是全景,原图无款印,也许受了“半边”概念的制约,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后人题称“溪山”。


局部高清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