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不尽的绿水青山:现代人该如何欣赏青绿山水画(2)

分类: 文艺撷英 |
《明皇幸蜀图》,绘唐明皇一行人马正行走于蜀道崇山峻岭之间,山崖有勾无皴,青绿设色,云气缭绕,人物生动,但作画历史背景却是“安史之乱”。相较于展子虔的《游春图》,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在使山水画独立成科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这幅作品1949年被国民党政府运到了台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然而青绿山水,这种自带皇家气质的早期山水画样,到了南宋特别是元代之后,逐渐被水墨文人画取代,并且一直影响至今。为何青绿山水没有延续其画脉?这和背后创作画和欣赏画的群体有很大关系——大量的失意文人出现,并开始主导了画坛。
南宋被灭掉之后,蒙古人建立了元朝,而作为文化创作的主要人群,是大量的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特别是江南士人),在接受不了政权更迭和被贬为下等人的现实下,选择了隐世山水,并且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都寄托在了文学艺术上,也算是“以画明志”了。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水画领域的元四家(一说是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同时,这个时期的绘画理论和文学趣味保持了一致,尤其是以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更多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表达,“气韵”"写意”成为追求的重点。同时它还进一步净化了审美趣味和对美的理解,从色彩转向了笔墨和线条,以表现冷峻内敛、清逸淡雅,画面上也开始出现了诗文,于是画家也不再是画现实的模样,更多是绘心中之景。比如元朝水墨画巅峰代表之作《富春山居图》,已经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人生态度的表达,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耗时七年完成。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皇家子弟,他将水墨山水的趣味与技法融入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大青绿画法中,形成了一种介于宋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风格。
这种转变后的审美风向和当时流行的禅宗思想相结合,再加上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亲近态度,最终让文人山水画成为寻求心灵解放,摆脱人间烦恼的最佳载体。于是从元朝开始,中国画坛也一直受到文人画的影响,讲究黑白水墨之韵,并以一种超然出世的境界作为最高的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