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春蚕》赏析
(2022-04-09 16:15:17)分类: 语文教学 |
茅盾《春蚕》赏析
《春蚕》,是茅盾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以1932年“二二八”战争后的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蚕农老通宝一家由小康到破产、由自耕农下降为贫农的过程,展示了3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图景,真实地反映了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中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中国社会日益殖民地化。小说通过老通宝丰收成灾的故事,以精确的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中国社会殖民地化的根源。
老通宝家是江南富饶之乡的普通蚕农家庭,原本是自足的自耕农,辛苦劳动挣得了二十亩稻田十亩桑、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房。自从洋货占领了镇上的市场,老通宝家一年不如一年,辛苦收成的蚕茧越来越不值钱,甚至卖不出去。于是家产缩小了,而且负了债。老通宝把希望寄托在当年的新茧上。新茧丰收了,但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帝国主义侵略和洋货的倾销,造成中国民族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破产,使农产品没有出路,农民生活每况愈下,也就愈加抵抗不住高利贷的残酷剥削,这就是老通宝家不能逃避贫穷破产命运的根源。
老通宝是30年代旧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他勤俭忠厚,又迷信、保守,以坚忍的意志,率领全家拼命地劳动,结果落了个丰收成灾、破产还债的悲惨结局。生活经验和现实的教训,使老通宝仇恨洋鬼子,并深信国民党反动当局也串通洋鬼子。但迷信、保守,“安分守己”的教条又给他带上精神的锁链。他的小儿子阿多,是当时逐渐觉醒的青年农民的形象,他没有老通宝思想上那样沉重的包袱,对现实的认识比他的父亲要清醒和深刻的多,知道苦难中的农民想以勤劳换得温饱只是梦想。作家在阿多这个形象上挖掘农村中的革命潜力,显示青年一代将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说明,广大农民唯一的出路是在政治上觉醒,反抗旧社会,在斗争中求取自身的解放。
《春蚕》以江南农村为背景的。它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人蚕花丰收,而生活却更困苦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旧中国农民须在年成丰收之外,去另找真正的出路。
作品采用虚写的手法把人物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上:“一二八”的上海战争刚刚过去,由于外货倾销,民族丝织工业陷于破产的境地,因而江南一带农民的主要副产品——蚕丝也就没有了销路;封建地主阶级的高利贷剥削更加残酷;资本家也乘机压低蚕丝的收购价格。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面,老通宝一村人经过一个月的辛勤紧张的养蚕劳动,虽然取得了多年未有的蚕茧丰收,但是丰收给他们带来的不是富裕和幸福,而是更多的贫困和灾难:“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饿熬夜还都不算!”老通宝是一个勤劳忠厚而又保守落后的老一代农民。他凭着“活了六十岁,反乱年头也经过好几个”的经验来分析和对待眼前的事物。他限约地觉察到,世界之所以“越变越坏”,都只因为有了“洋鬼子”的缘故,因此他不仅痛恨“洋鬼子”,而且仇视一切带有“洋”字的东西。他热爱劳动,相信只有田地熟和蚕花丰收,才可能使他们的日子变好。他也相信命运和鬼神,虔诚地遵守而且要他的儿子阿多也遵守养蚕时的一切禁忌。时代变了,周围环境变了,而他的思想却一直未变,这是他成为悲剧性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儿子阿多,性格与他不同:他不相信田地熟或者蚕花丰收,就可以改变他们穷苦的命运;他没有老通宝的那种忧愁,对世事永远乐观;他开始对社会现象作更深一些的思索,“他觉得人和人中间有什么地方是永远弄不对的”,虽然他还“不能明白想出来是什么地方或是为什么”。这样,小说就在如何摆脱自己贫困处境的课题上描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旧中国农村中两代人的冲突。而阿多一代农民的逐渐成长和老通宝一代农民的逐渐觉醒,也就成为旧中国农村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该小说体现出了矛盾对中国社会经济状况整体的独特把握和敏锐观察,在人物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生动性上有体现出其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整个故事给人的印象就是矛盾几乎不自觉的歌颂劳动分子的尊严,是一篇人性尊严的赞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