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茅盾《春蚕》(2)

(2022-04-09 16:09:54)
分类: 语文教学

天气继续暖和太阳光催开了那些桑拳头上的小手指儿模样的嫩叶现在都有小小的手掌那么大了。老通宝他们那村庄四周围的桑林似乎发长得更好远望去一片绿锦平铺在密密层层灰白色矮矮的篱笆上。“希望”在老通宝和一般农民们的心里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强大。蚕事的动员令也在各方面发动了。藏在柴房里一年之久的养蚕用具都拿出来洗刷修补。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溪旁边蠕动着村里的女人和孩子工作着嚷着笑着。

这些女人和孩子们都不是十分健康的脸色——从今年开春起他们都只吃个半饱他们身上穿的也只是些破旧的衣服。实在他们的情形比叫化子好不了多少。然而他们的精神都很不差。他们有很大的忍耐力又有很大的幻想。虽然他们都负了天天在增大的债可是他们那简单的头脑老是这么想只要蚕花熟就好了他们想象到一个月以后那些绿油油的桑叶就会变成雪白的茧子于是又变成丁丁当当响的洋钱他们虽然肚子里饿得咕咕地叫却也忍不住要笑。

这些女人中间也就有老通宝的媳妇四大娘和那个十二岁的小宝。这娘儿两个已经洗好了那些“团扁”和“蚕箪”老通宝乡里称那圆桌面那样大、极像一个盘的竹器为“团扁”;又一种略小而底部编成六角形网状的,称为“箪”,方音读如“踏”;蚕初收蚁时,在“箪”里养育,称为“蚕箪”,那是糊了纸的;这种纸通称“糊箪纸”。),坐在小溪边的石头上撩起布衫角揩脸上的汗水。

“四阿嫂你们今年也看洋种么

小溪对岸的一群女人中间有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姑娘隔溪喊过来了。四大娘认得是隔溪的对门邻居陆福庆的妹子六宝。四大娘立刻把她的浓眉毛一挺正想找人吵架似的嚷了起来

“不要来问我阿爹做主呢——小宝的阿爹死不肯只看了一张洋种老糊涂的听得带一个洋字就好看见了七世冤家洋钱也是洋他倒又要了

小溪旁那些女人们听得笑起来了。这时候有一个壮健的小伙子正从对岸的陆家稻场上走过跑到溪边跨上了那横在溪面用四根木头并排做成的雏形的“桥”。四大娘一眼看见就丢开了“洋种”问题高声喊道

“多多弟来帮我搬东西吧这些扁浸湿了死狗一样重

小伙子阿多也不开口走过来拿起五六只“团扁”湿漉漉地顶在头上却空着一双手划桨似的荡着就走了。这个阿多高兴起来时什么事都肯做碰到同村的女人们叫他帮忙拿什么重家伙或是下溪去捞什么他都肯可是今天他大概有点不高兴所以只顶了五六只“团扁”去却空着两只手。那些女人们看着他戴了那特别大箬帽似的一叠“扁”袅着腰学镇上女人的样子走着又都笑起来了。老通宝家紧邻的李根生的老婆荷花一边笑一边回头去叫道

“喂多多头回来也替我带一点儿去

“叫我一声好听的我就给你拿。

阿多也笑着回答仍然走。转眼间就到了他家的廊下就把头上的“团扁”放在廊檐口。

“那么叫你一声干儿子

荷花说着就大声的笑起来她那出众地白净然而扁得作怪的脸上看去就好只有一张大嘴和眯紧了好两条线一般的细眼睛。她原是镇上人家的婢女嫁给那不声不响整天苦着脸的半老头子李根生还不满半年可是她的爱和男子们胡调已经在村中很有名。

“不要脸的

忽然对岸那群女人中间有人轻声骂了一句。荷花的那对细眼睛立刻睁大了怒声嚷道

“骂哪一个有本事当面骂不要躲

“你管得我棺材横头踢一脚死人肚里自得知我就骂那不要脸的骚货

隔溪立刻回骂过来了这就是那六宝又一位村里有名淘气的大姑娘。

于是对骂之下两边又泼水。爱闹的女人也夹在中间帮这边帮那边。小孩子们笑着狂呼。四大娘是老成的提起她的“蚕箪”喊着小宝自回家去。阿多站在廊下看着笑。他知道为什么六宝要跟荷花吵架他看着那“辣货”六宝挨骂倒觉得很高兴。

老通宝掮着一架“蚕台”“蚕台”是三棱式可以折起来的木架子,像三张梯连在一起的家伙;中分七八格,每格可放一团扁。从屋子里出来。这三棱形家伙的木梗子有几条给白蚂蚁蛀过了怕的不牢须得修补一下。看见阿多站在那里笑嘻嘻地望着外边的女人们吵架老通宝的脸色就板起来了。他这“多多头”的小儿子不老成他知道。尤其使他不高兴的是多多也和紧邻的荷花说说笑笑。 “那母狗是白虎星惹上了她就得败家——老通宝时常这样警戒他的小儿子。

“阿多空手看野景么阿四在后边扎‘缀头’方言,是稻草扎的,蚕在上面做茧子。),你去帮他

老通宝一匹疯狗似的咆哮着火红的眼睛一直盯住了阿多的身体直到阿多走进屋里去看不见了老通宝方才提过那“蚕台”来反复审察慢慢地动手修补。木匠生活老通宝早年是会的但近来他老了手指头没有劲他修了一会抬起头来喘气又望望屋里挂在竹竿上的三张蚕种。

四大娘就在廊檐口糊“蚕箪”。去年他们为的想省几百文钱是买了旧报纸来糊的。老通宝直到现在还说是因为用了报纸——不惜字纸所以去年他们的蚕花不好。今年是特地全家少吃一餐饭省下钱来买了“糊箪纸”来了。四大娘把那鹅黄色坚韧的纸几糊得很平贴然后又照品字式糊上三张小小的花纸——那是跟“糊箪纸”一块儿买来的一张印的花色是“聚宝盆”另两张都是手执尖角旗的人儿骑在马上据说是“蚕花太子”。

“四大娘你爸爸做中人借来三十块钱就只买了二十担叶后天米又吃完了怎么办

老通宝气喘喘地从他的工作里抬起头来望着四大娘。那三十块钱是二分半的月息。总算有四大娘的父亲张财发做中人那债主也就是张财发的东家“做好事”这才只要了二分半的月息。条件是蚕事完后本利归清。

四大娘把糊好了的“蚕箪”放在太阳底下晒生气似的说

“都买了叶去年那样多下来——”

“什么话你倒先来发利市了年年去年么自家只有十来担叶三张布子蚕种),十来担叶够么

“噢你总是不错的我只晓得有米烧饭没米饿肚子

四大气哄哄地回答为了那“洋种”问题她到现在常要和老通宝抬扛。

老通宝气得脸都紫了。两个人就此再没有一句话。

但是“收蚕”的时期一天一天逼近了。这二三十人家的小村落突然呈现了一种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同时又是大希望。人们似乎连肚子饿都忘记了。老通宝他们家东借一点西赊一点南瓜芋艿之类也算一顿居然也一天一天过着来。也不仅老通宝他们村里哪一家有两三石米放在家里呀去年秋收固然还好可是地主、债主、正税、杂捐、一层一层地剥来早就完了。现在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春蚕一切临时借贷都是指明在这“春蚕收成”中偿还。

他们都怀着十分希望又十分恐惧的心情来准备这春蚕的大搏战

“谷雨”节一天近一天了。村里二三十人家的“布子”都隐隐现出绿色来。女人们在稻场上碰见时都匆忙地带着焦灼而快乐的口气互相告诉道

“六宝家快要‘窝种’窝种”也是老通宝乡里的习惯。蚕种转成绿色后就得把来贴肉韫着,约三四天后,蚕蚁孵出,就可以“收蚕”。这工作是女人做的。“窝”是方言,意即“揾”也。了呀

“荷花说她家明天就要‘窝’了。有这么快

“黄道士去测一字今年的青叶要贵到四洋

四大娘看自家的三张“布子”。不对那黑芝麻似的一片细点子还是黑沉沉不见绿影。她的丈夫阿四拿到亮处去细看也找不出几点“绿”来。四大娘很着急。

“你就先‘窝’起来罢这余杭种作兴是慢一点的。

阿四看着他老婆勉强自家宽慰。四大娘堵起了嘴巴不回答。

老通宝哭丧着干皱的老脸没说什么心里却觉得不妙。

幸而再过了一天 四大娘再细心看那“布子”时有几处转成绿色了而且绿得很有光彩。四大娘立刻告诉了丈夫告诉了老通宝多多头也告诉了她的儿子小宝。她就把那三张布子贴肉揾在胸前抱着吃奶的婴孩似的静静儿坐着动也不敢多动了。夜间她抱着那三张布子到被窝里把阿四赶去和多多头做一床。那布子上密密麻麻的蚕子儿贴着肉怪痒痒的四大娘很快活又有点儿害怕她第一次怀孕时胎儿在肚子里动她也是那么半惊半喜的

全家都是惴惴不安地又很兴奋地等候“收蚕”。只有多多头例外。他说今年蚕花一定好可是想发财却是命里不曾来。老通宝骂他多嘴他还是要说。

蚕房早已收拾好了。 “窝种”的第二天老通宝拿一个大蒜头涂上一些泥放在蚕房的墙脚边这也是年年的惯例但今番老通宝更加虔诚手也抖了。去年他们“卜”用大蒜头来“卜”蚕花好坏,是老通宝乡里的迷信。收蚕前两三天,以大蒜涂泥置蚕房中,至收蚕那天拿来看,蒜叶多主蚕熟,少则不熟。的非常灵验。可是去年那“灵验”现在老通宝想也不敢想。

现在这村里家家都在“窝种”了。稻场上和小溪边顿时少了那些女人们的踪迹。一个“戒严令”也在无形中颁布了乡农们即使平日是最相好的也不往来人客来冲了蚕神不是玩的他们至多在稻场上低声交谈一二句就走开。这是个“神圣”的季节

老通宝家的张布子上也有些“乌娘”方言,老通宝乡间称初生的蚕蚁为“乌娘”。)蠕蠕地动了。于是全家的空气突然紧张。那正是“谷雨”前一日。四大娘料来可以挨过了“谷雨”节那一天老通宝乡里的习惯,“收蚕”,即收蚁,须得避过谷雨那一天,或上或下都可以,但不能正在谷雨那一天。什么理由,可不知道。),布子不须再“窝”了很小心地放在“蚕房”里。老通宝偷眼看一下那个躺在墙脚边的大蒜头他心里就一跳。那大蒜头上还只有一两茎绿芽老通宝不敢再看心里祷祝后天正午会有更多更多的绿叶。

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淘米烧饭时时看饭锅上的热气有没有直冲上来。老通宝拿出预先买了来的香烛点起来恭恭敬敬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去到田里采野花。小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一切都准备齐全了时太阳也近午刻了饭锅上水蒸气嘟嘟地直冲四大娘立刻跳了起来“蚕花”“蚕花”是一种纸花,预先买下来的。这些迷信的仪式,各处小有不同。和一对鹅毛插在发髻上就到“蚕房”里。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儿和灯芯草碎末。四大娘揭开“布子”就从阿四手里拿过那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撒在“布子”上又接过老通宝手里的秤杆来“布子”挽在秤杆上于是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连野花片灯芯草末子“乌娘”都拂在那“蚕箪”里了。一张两张……都拂过了第三张是洋种那就收在另一个“蚕箪”里。末了四大娘又拔下发髻上那朵“蚕花”跟鹅毛一块插在“蚕箪”的边儿上。

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那好比是誓师典礼以后就要开始了一个月光景的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的大决战

“乌娘”在“蚕箪”里蠕动样子非常强健那黑色也是很正路的。四大娘和老通宝他们都放心地松一口气了。但当老通宝悄悄地把那个“命运”的大蒜头拿起来看时他的脸色立刻变了大蒜头上还只得三四茎嫩芽天哪难道又同去年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