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人墨客笔下的浮来山与银杏树

分类: 文艺撷英 |
古今文人墨客笔下的浮来山与银杏树
莒城西,有一山,山上有商周老树、晋代古刹、隋唐庙庵,这里古藤绕树、松柏参天、居谷繁茂,怪石嶙峋,美禽栖枝、奇鸟鸣林,令人心旷神怡,此即浮来山。古往今来,浮来山引多少文人骚客,在此诗兴大发,醉在夕阳不肯归,留下了许多游记赞美诗词。
浮来夕照
明·姚鹏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508968328/641故国要盟事已非,青山犹自带斜辉。
影浮半壁看仍在,暝入千岩望渐微。
西麓平林群鸟集,东城远寺一僧归。
笛声吹彻牛羊下,几处人家尽掩扉。
注:姚鹏,明代莒进士。此诗描写秀美的浮来山在夕阳映照下层林尽染、古刹生辉,使人如临仙境,乐而忘返。
游浮来山定林寺
明·何思谨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508968329/641得意春风信马蹄,为看山色到郊西。
桥横野水人争渡,花落柴门鸟乱啼。
莒子台边芳草合,鲁公盟处晓烟迷。
登临倦憩山头寺,古木阴阴覆院低。
注:何思谨,明莒州人,清嘉靖进士,授海盐知县,因性刚直不阿,免官后归故里,杜门著书。诗中描绘了浮来山一带的明媚春色。全诗情景交融,透露出诗人的欢快心境。从首句看,很可能是作者刚举进士后的作品。
石碑题诗
清·陈全国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508968330/641浮来山银杏树一株,相传鲁公莒子会盟处,盖至今三千余年。树叶扶苏,繁荫数亩,自干至枝并无枯朽,可为奇观。夏月与僚友偶憩其下,感而赋此:
大树龙蟠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
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
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
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
注:此为清顺治年间莒州太守陈全国立碑题诗。
浮丘八观
清·张竹溪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508968333/641定林寺
萝磴松泉锁碧岑,山腰布地尚遗金。
琳宫飘渺烟霞古,铁佛庄严岁月深。
飞阁星寒悬树影,残碑苔蚀卧花阴。
萧梁事业雕龙迹,空听霜钟报定林。
注:张竹溪,清莒州人,善诗文。这首诗写古寺的规模和庄严的佛像以及它的幽静环境,抒发了吊古情怀。
银杏树
饱咽星霜岁几更,拏云心迹尚分明。
豫章橘李应师友,汉柏秦松或弟兄。
老干夜深问魈语,虬枝风戛作鸾声。
参天黛色何年植?岩石无言水自鸣。
注:此诗通过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述了古树的气势和悠久的历史。
喌鸡岩
浮邱翁旧憩浮邱,列岫曾经控鹤游。
万树鸡栖山翠晚,千年人去洞云留。
素书匣贮仙崖古,丹灶星沉石磴秋。
试上高台听喌喌,空余明月照泉流。
注:喌(zhu州)鸡岩:在浮来山的山崖上。传说黄帝时的仙人浮丘公曾驾鹤来浮来山,在此呼唤过鸡群。喌,呼鸡声。素书:兵书名,旧题黄石公撰,这里泛指仙书。石磴:山上的石阶。
莒子墓
孤家萧萧峙涧阿,那寻荆棘问铜陀。
苔生残鼎无香火,鹤依枯松想玉柯。
城阙烟凝塞翠远,旌旗影落碧云多。
景王祠宇常近邻,一样销沉感逝波。
注:这是一首吊古诗。作者面对萧萧孤冢,遥想莒子当年,频繁地参加会盟、征伐,也是政治风云中的重要角色,而今苔生残鼎,鹤依枯松,一片荒凉景象,自然流露出世事无定的感慨。
校经楼
东阳车下博文名,燔发充归退院僧。
贝叶手编云外寺,莲花心印佛灯前。
高人遁世原无闷,才子谈经定上乘。
天为生公留福地,一声梵呗远山譍。
注:刘勰拜倒沈约车下呈献《文心雕龙》,博得了能文的名声,晚年却焦发自誓致仕充当了退院僧。在山寺编校经书,禅心和佛灯一样寂定。超脱世俗之人避世隐居本来就心安自得而无忧闷,才子谈论经藏必定是上乘。老天为刘勰准备了定林寺这处宝地,礼佛的赞歌回应着远山的回声。
仙书石
名心仙亦爱磨崖,一幅霞光沁碧苔。
飞白云悬松巘古,杀青藓泐笔花开。
擘窠造物留神品,题石山灵擅异才。
漫笑僻壤观感少,空潭滴翠拓岩隈。
注:此诗极力夸赞石上书法的功力和造物者的奇异创造。
清泉峡
山涌流泉山便活,水穿石罅水弥清。
僧疏绝壑鱼争跃,仙渡寒塘鹤有声。
药坞晓滋香草秀,松岚春浸碧云横。
澄心坐对沦涟影,涤我尘襟试濯缨。
注:在定林寺南面不远处,一泓清泉自石罅中涌出,顺山峡蜿蜒而下,水质清冽。夹溪松茂槐翠,风景优美。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描绘了清泉峡的风景,声色俱美。全诗连续三联皆讲对仗,更增加了诗的格律美。僧疏绝壑:僧人疏通陡峭的涧壑。涧壑、寒塘:均指清泉峡。
怪石峪
天孕灵奇此峪中,胚胎石骨透玲珑。
泥涂坚抱峥嵘气,岩壑深藏磊落风。
具体浑成仙佛鬼,一拳缩小岱恒嵩。
定须贡作琼华岛,莫隐嶔崎负化工。
注:怪石峪在浮来山清泉峡的东南侧,这里松槐成林,林间遍布奇岩怪石,千姿百态,为浮来山一大景观。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怪石峪千姿百态的奇岩怪石并赋予鲜明的性格,虽只咏石,却无单调呆板之感。琼华岛:在今北京市北海公园内。金、元时期开始挖池筑岛,明、清时期曾多次修缮和扩建。嵚(qìn钦)崎:超群不凡。
游浮来山记
清·李焕章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508968334/641余少时读春秋,隐公八年与莒子盟于浮来,其地在莒西二十里。后阅载记云,东莞刘勰彦和校经于浮来之定林寺,心窃慕之,皆以缘未契不果游。又闻寺鸭脚树昀大,为山与寺助。余两有江南之役,西出沂,东出诸,浮来介其间,青螺一片,竟弗得从百里外望之。今年春暮游劳山西还,枉道过莒,乃与文学张君翼宸约游浮来。出莒南郭折而西十七八里抵其麓,世舃比邱先期至,以张君属故也。浮来南北两峰相向,自东南溜谷中级而登,仁王刹半为翠烟所蔽,即向 所云鸭脚树也。入礼仁王毕,见鸭脚杰立,外及门,内及殿,势矗矗参天,大七八人围。十三干,干皆竟丈。干上枝枝相属,皆径二三尺。登其半腰,干四绕之,中有隙,可坐数人,人依干各不相见也。根盘地凡九,皆经五六步,绿影匝地,丛雾弥霄。浮来、定林、鸭脚盖交相藉也。志云鲁侯与莒子会盟时,鸭脚已巍然大。刘 彦和罢通事舍人,改僧名慧地,翻经其下,著《文心雕龙》,不啻西域菩提树底诸知识跏趺而谈也……颓阳晩霞,山河掩映,沭流明灭,卫足而归,伸纸磨墨,疾笔书之,以志从前梦想之开,今始克慰焉尔。(——许绍锦纂修,莒州志,卷十四)
注:李焕章(1613—1688)字象先,号织斋,山东乐安人。与寿光的安致远、诸城的李澄中、安邱的张贞合称“青州四大家”。
游浮来山
清·于湘兰
青山旧有缘,昔日此中眠。
老树留荒寺,乱峰锁碧天。
无人论甲子,有客话云烟。
泉石成幽兴,想看竟忘年。
注:于湘兰,字香涛,于学谧子。雄才卓越,亲炙家学,雄峻古厚,义理醇正,长绘事,精于诗。其遗作有《消夜诗草》及大宗书画。
浮来山观银杏树作
吕岳自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508968336/641相传鲁隐公八年,与莒人会于浮来,即此树下。其说近凿,然树即奇古,我闻在昔,不复深辨云尔。
画屏新展春山晓,檐鹊声喧风日好。
浮来大树久所闻,出郭携朋事幽讨。
沙平草浅马蹄骄,行过西湖烟雨桥。
尚觉峰峦云外远,已疑树影月中高。
泉流细细通山麓,引我盘旋入岩谷。
梵宇犹存古定林,校经慧地空遗躅。
蓦看银杏势参天,阅尽沧桑不记年。
汉柏秦松皆后辈,根蟠古佛未生前。
相传其下敦盘会,此树亭亭若青盖。
鲁史春秋第一公,再传方诧恒星悔。
即今长荫鸽王庐,叶叶枝枝润不枯。
不碍风霜缘性定,永辞剪伐有神扶。
横柯直干摩挲久,断鳌凝立痴龙走。
为诵坡公句惘然,人生安得如汝寿。
注:吕岳自,江苏武进人,生平不详。
定林寺银杏
李澄中
嘉树何年植,空王此旧台。
秋声连莒子,山色满浮来。
枝偃蛟龙蛰,风鸣雷雨帀。
鲁公盟会处,事往有余哀。
注: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号茵田,又号渔村、怡堂,晚号“秋水老人”。山东诸城人。
浮来山银杏树歌
黄宝麟
浮来银杏山之巅,胚胎疑自羲皇前。
吸日月光寂神跱,根蟠九地枝参天。
卧龙偃蹇怒蛟立,扶桑对影相新鲜。
树下曾传旧坛坫,莒鲁歃血衰局年。
朅来已越二千载,遗碣屹立征麟编。
同人游览属闲暇,相与环坐烹山泉。
我思此树历千劫,楼桑社栎难随肩。
若非神护鬼相守,安得石泐柯弥坚。
斜阳晻暧树西匿,芒鞋欲别仍迁延。
注:黄宝麟,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市一带)人。生平不详。
游浮来观银杏
(诸城)张霖
老树植何年,苍然见太古。
相对不忍别,蒙蒙来细雨。
又(诸城)张安
老树杈枒历劫灰,盘根空谷少人猜。
枝繁叶万年年绿,自喜天全碧涧隈。
又(诸城)高璿
浮来山寺此登临,古树婆娑岁月深。
铁干崚嶒留劲骨,虬枝纡曲结层阴。
秦云汉月通消息,春雨秋风自古今。
应识灵根终不灭,亭亭独立伴高岑。
注:高 璿,清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三甲18名 。
古莒银杏赋
范 曾
景星庆云,有仙山自天外浮来,大木葱茏,仰银杏享无穷之寿。远古先民护之禩之,秉造化之恩赐,具淳厚之德性,遂使根盘虎踞于地,柯交龙蟠拂天。茂叶蔽阴,可比太古椿栎。自周而秦,越八百年,群雄并起,兵燹频仍,而银杏岿然不动,虽霸主枭雄,且敬且畏者,以有威严庄肃仪容也。
岁月修远,年轮驳蚀,银杏之龄无法祥考。传说大禹治水时,已峙立浮来,则四千岁不为上限。信史之载,始于《左传》,鲁隐公八年,鲁侯与莒子化干戈为玉帛,于银杏树下杯酒结盟。孔子著《春秋》,始述为隐公元年,其时树已千岁,越二千五百年至于今,则银杏之龄计三千五百年至四千年,信不为过。夫大木之命运与地域人文相侔合。厚德载物,君子行健,天地阴阳交会。银杏真可与苍昊比寿,与日月齐光矣。
古莒银杏,见证我中华民族治乱兴亡,宛博雅之圣哲,俯视四千年往来过客,堪称世界奇迹。盛世爱人,亦及于物,银杏寿考,期以万年,子子孙孙,永护厥美,则中国幸甚,世界幸甚。歌以咏之:
大木擎天,是为至善;
高人处世,当近中和。
岁在乙未(2015)
注: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1938年7月出生于江苏南通,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
华表之木老银杏
梁 衡
作者手绘老银杏并题诗:
大哉银杏,华表之木。
雄枝接天,盘根通古。
叶灿如金,果垂银珠。
天眼长开,俯察万物。
善恶有报,以身直书。
民族图腾,国之谤木。
2017年12月20日
注: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详见:梁衡 《华表之木老银杏》
浮来银杏王
厉彦林
万物有灵,树能成“神”,这样的树山东莒县有一棵。
2018年国庆佳节,我和妻子没去名山大川,执意去沂蒙山区东部、位于黄海之滨的莒县浮来山,谒拜那棵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树”的“银杏王”。
深秋的沂蒙大地, 秋意渐浓,金风送爽,山川、河流和田野如一幅幅彩色版画,缤纷斑斓,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我一直在扪心追问:“为什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5000年,而银杏王却顶天立地陪伴4000年?”“为什么2018年9月28日‘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9年,而银杏王4000年岿然屹立、依然蓬勃鲜活?”“为什么银杏王能纵览‘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亲眼目睹亘古未有、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成为举世无双的生命传奇?”
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中早就指出:“中国是一块活的化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五卷第545页),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称“银杏树是‘活化石’”。中华文明5000年、近代中国由衰到盛17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近100年光辉而曲折的历程,都储存镌刻进浩如烟海的历史教科书中,能和天宇与大地共鸣、高山与大海合唱、历史与未来交响,真正活在世上作为见证的“活化石”, “银杏王”当之无愧!
山不在高,有树则名。浮来山海拔不足300米,的确不算高,却因银杏王蜚声海内外。站在远处眺望,整个定林寺被一棵茂盛的银杏树所遮掩,它像一把巨型的绿伞,每片树叶都像小扇子,繁荫数亩透出深邃与神秘,透出一股仙灵之气。十时许,我们跨进定林寺的山门。只见银杏树周围石碑林立,诗词萃集,最显眼的是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王丙乾题写的“天下银杏第一树”,字体苍劲浑厚。几根虬劲粗壮的枝干已用水泥柱子辅助支撑着。那树围、树龄、高度和气节,实属罕见,让人肃然起敬。树围就有“七搂八拃一媳妇”、“大八搂、小八搂”的趣闻。屏息抬头仰望,只见老银杏峻拔奇崛,稠密的枝桠遮天蔽日,嶙峋斑驳的树干刻满沧桑,蓬勃而有力的枝条直插苍穹、荫覆庙宇。站在老树下,身心被树荫庇护,伸出手掌接一束透过枝叶栖落、雕镂人心的阳光,感觉特别珍贵与温暖。闭上眼睛侧耳细听,分明听到风吹银杏叶簌簌的声音。树下游人如织,伫立、观赏、拍照、思考,时而发出惊奇与感慨,流连忘返。摄影爱好者抱着“长枪短炮”纷至沓来,咔!咔!咔!随手一按快门,眼中的美景被定格成万千帧永恒。
此树一年四季,景色各有春秋,美不胜收。尤其是深秋黄叶凋零时,天空犹如无数黄灿灿的蝴蝶飘飞舞动,地面上铺满黄叶地毯,唯美惊艳,堪称奇观。黝黑粗大的树干皮上时常能看到几叶簇一果,这树老枝干上不长枝条,叶子竟然能直接结果,令游人交口称奇。万寿无疆的银杏树象征吉祥平安,因而该树四周的护栏上挂满了老少妇孺祈福的红丝带。这时风吹落了几片银杏叶,竟然被一位年长的游客小心翼翼地捡起来,当宝贝收藏了。这狭小的空间,储藏着老银杏和刘勰这自然与人文两大世界级国宝,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当地那位倾尽心血研究这棵银杏树的老同志兴奋地介绍说:“今年这棵树长得特别茂盛,至今叶子都没变黄呀”,“此树每年都硕果累累,果实既小又圆,味道特别纯正”。我一直在追问:“此树为什么生命力这么旺盛呢?”“从横空出世的幼苗到长成巨树,从洪荒蒙昧的远古时代活到文明开放的新时代,这棵树到底经历了什么?”
莒县是一片历史悠久、涵养文明的沃土。这地方大约在四五亿年前,还是汪洋大海,后随地壳抬升成为陆地;是三代古国故都,夏代城邑初见端倪,商为姑幕国,周为莒国。莒国立国近700年,在春秋战国时曾与齐鲁并雄。《左传》中记载:“鲁隐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当年会盟就在这株大银杏树下,那时这株银杏已是参天大树了。遥想当年,狼烟四起,诸侯争雄,历史巨轮在乱世浮华中曲折前行。这棵银杏树根须深扎沂蒙大地,吸天地灵气与精华,纳大自然神秘之力量,获得了恒久定力和深厚底气,个性孤独且自由高傲。
此树长的位置就很特别,在浮来山佛来峰、浮来峰、飞来峰三峰鼎峙聚捧的山坳底部,三峰环围成天然屏障。树下深土数丈,根扎在石灰岩溶蚀阶地上,前临清泉峡和从不干涸的卧龙泉,土壤深厚,水肥充足,背风向阳,冬暖夏凉,独特的气候和环境,能避免雷电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扰,因而能龙蟠虎踞,稳如泰山。清康熙年间山东南部的莒县等地曾经发生过一次巨大的地震。莒县的灾情是“官民房屋、寺庙、牌坊、城垣俱倒,周围百余里无一存屋”。而银杏树面对这场生死考验却安然无恙。
银杏俗称公孙树,意思是爷爷植树孙子辈才能结果,生长缓慢,寿命极长,具有长寿基因,抗病虫和防腐能力强。银杏出现在几亿年前,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恐龙灭绝后,银杏却历尽沧桑存活下来,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系中国特产。其枝干挺拔、冠如华盖,枝繁叶茂,全身是宝,是树木家族的老寿星。我妻子指着“三教堂”院里那棵高大挺拔的银杏兴奋地说:“你看,这棵银杏1300多岁啦!”我说:“是。但它在定林寺只能称晚辈了,还不知道是‘银杏王’的多少代孙了!” 目前,我国百岁以上的古银杏树近十万株,树龄过千岁的也不计其数。银杏树是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古老树种。千百年来中国人崇拜银杏树,形成了崇拜银杏的独特文化现象,银杏广泛被种植在宅院、祠堂、文庙、行道、名胜古迹、园林等。浮来山上这棵银杏,传说是西周初期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东征时所栽。三百年前的顺治七年,莒知州陈全国立碑云:“此树至今三千余年。”中国人把银杏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圣树,当地人一直把这棵古树奉若神明,游人和居民连一枝半叶也不敢攀折,怕得罪神灵惹灾祸。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政府采取多项措施,重点保护,更使其避免了各种人为的伤害。守护绿色生长的活标本,诠释生态文明的恒久答案。
当然这古银杏树的主干较矮,自小就不被伐木者窥见觊觎,树又遵循自然天道的法则生长,修炼、修复和保护了自己。
莒县文化底蕴深厚,为银杏王提供了丰富的生命营养。莒县是我国第一批千年古县,文化灿烂,镌刻着历史文化的恒久年轮。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已逾百岁的宋平曾题词:“莒国文化源远流长”。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浮来山属莒文化的发源地,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的校经楼就闻名遐迩。郭沫若亲题“校经楼”和“文心亭”。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与这棵历经沧桑的古银杏同辉共荣。银杏树端直、刚劲、生命力强,象征着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据传,当年孔子过莒之南隅,路遇孩童在路中用土筑城墙,孔子主动下车避让,并说:“孩子筑的土城也是城呀,理应避让”。坐北朝南、朱门红墙的“三教堂”香火兴旺,殿堂内供着儒、道、佛三教始祖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塑像,不同宗教信仰的教徒同堂礼拜,任何人的愿望都能在这里寄托。1929年,中共莒县第一个党支部在浮来山校经楼上成立,点燃红色革命的火种。据了解,当地人把“银杏王”神灵一样仰慕敬奉,精心呵护与保护,使其免受天旱、虫灾、雷击、火烧、人为破坏等天灾人祸。抗日战争时期有西方商人,曾想花巨资购买回国展览,被僧人和翻译巧妙劝止。“文革”时期没有谁敢动大树一根毫毛。树下上演的故事与传奇无计其数……
银杏王,是传承民族血脉的图腾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是美丽中国的靓名片。
银杏的果、叶、材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经济、生态、药用和社会效益,银杏产业正风生水起。当下,身历古今、名誉中外的银杏王更是子孙满堂,青春蓬发。每年的冬春季节,高速公路和乡村道路上常有大货车,把银杏树苗送到祖国四面八方、适合生长的地方。为保成活率,树苗都带着一个草绳捆扎的树根土墩,俗称“老娘土”。全国各地的银杏林、银杏园、银杏大道、银杏乡方兴未艾、星罗棋布。
银杏王有傲骨,有定力,有神韵,彰显君子之风、国树之威。莒县正在修复莒国古城,银杏王被尊崇为核心元素和眼睛。这株老态龙钟但枝繁叶茂的银杏树,站立成中华文明的坐标,坦然诉说辉煌与荣耀、历史与传奇,可谓绝仰千古。
“银杏王”沐浴天光、吸纳地气、凝守元气,踏上生命新长征……
注:厉彦林,1959年5月出生于山东莒南,著名诗人,散文家。该文发表于2019年4月6日《 人民日报 》 08 版时有删减。
莒县游记
莫 言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508968342/641作者手书《莒县游记》(部分):
莒为古县,文明之邦。
玉璨珠曜,虎纹龙章。
大木参天,万寿无疆。
硕果累累,子孙满堂。
奇书传世,辞采飞扬。
雕龙有术,仪态万方。
2020年8月27日
注: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当代作家。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小说《红高粱》引起文坛轰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
详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莒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