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面的荀子

(2022-03-18 18:51:23)
分类: 文艺撷英
多面的荀子

 

“不苟为,唯贵当。不刻意,顺自然。不执着,且随缘。”

 

 

这是楼宇烈先生“三不堂”的堂训。楼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而这个堂训,用三句话分别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三家关于为人处世的精髓。今天只分析第一句话,即“不苟为,唯贵当”,用《荀子·不苟》篇的话来作为儒家的代表。楼先生说:

 

 

《不苟》是《荀子》的第三篇,教我们如何才能不苟为。“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我们的言、行、名不能苟且地去传,做那些不合常情、常理的事情来显示自己。

 

 

荀子讲,不要这样做来显得自己学问很大,能头头是道地讲一堆大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这个样子,即“说不贵苟察”。“行不贵苟难”,荀子举了一些例子,如一些人为了表示忠贞,抱石投河,这不是应该做的,不合常情常理。至于名,更不应该为了传扬自己的名,做一些违背常理常情的事情,而应唯其当之为贵,恰当、恰如其分地做事,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如何才能做到不苟为?荀子讲,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信是做人最根本的原则,是做到不苟为的重要基础。

 

 

《荀子》的前四篇文章是《劝学》《修身》《不苟》《荣辱》,对于怎样过好人的这一生很有参考意义。楼先生说,《劝学》就是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反复强调人生来没有多大差别,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师从、环境及交友等。《修身》篇讲每个人都要不断地自我修身养性,这是自我和自觉的要求。所谓修身者,就是自我管理好自己,从自觉上升到自律。《劝学》和《修身》一外一内,结合起来,使我们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荣辱》篇主要是讲做人的根本原则,谈及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辱的问题。再加上前面讲到的《不苟》,《荀子》的前四篇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的修身教科书。

 

多面的荀子

《荀子新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荀子的本色身份是战国晚期的思想家。他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晚年著书立说,传于后世的《荀子》一书,是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宫廷藏书时删削编定的,共32篇。我们如欲了解荀子其人,还是要看刘向编定《荀子》一书后写的叙录,它比《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记载要详细得多。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news/399353c2c71f45d74c01d1bd3d22e345.jpeg

《荀子集解》(中华国学文库)(简体横排)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news/5cc73283214fa215c6afdd3cf4743fdc.jpeg

《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繁体竖排)

 

 

荀子的思想是属于儒家还是法家,后世颇有争议。荀子特别推崇孔子,提倡礼教和礼制,这是他属于儒的方面;荀子主张性恶,与孟子唱反调,在隆礼的同时又强调重法,他有两位著名的弟子——李斯和韩非,又让他脱不掉法家的色彩。这表现了荀子思想的复杂性。在《非十二子》里,他不仅反对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也反对子思、孟子。他高举孔子的旗帜,在《儒效》篇里大谈儒对国家社会的作用,而《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几篇的内容,乍一看以为是对《论语》的补充。应该说荀子在自我身份的认同上肯定是属于儒家,是传承了孔子的衣钵,只不过他更多地考虑了人性人情、社会运行、政治运作等方面,也关注实操层面,因此就显得驳杂。

 

 

荀子应该当得起哲学家的名号,不仅包括人生哲学,他的著述还涉及了宇宙论和天人关系(《天论》)、人性论(《性恶》)、认识论(《解蔽》)、名实关系(《正名》)等,而在《非相》《非十二子》和《正论》等篇中均表现出其理论的强大思辨性。

 

 

荀子是一位政治设计师。如果说《王制》一篇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那么《富国》《强国》《王霸》《君道》《臣道》《致士》等篇就是他的政治蓝图,再配之以礼乐(《礼论》《乐论》),就可以打造一个太平盛世。

 

多面的荀子

荀子画像

 

 

对于军事问题,荀子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在《议兵》篇里推崇像汤、武那样的王者之兵、仁人之兵,如此则百姓亲附,上下一心,就可以战无不胜,而用兵是为了禁暴除害,安定天下,而非争夺利益。他反对权谋变诈。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荀子还是一位文学家,因为《荀子》中居然有两篇文体非常独到的文章,即《成相》和《赋》。《成相》分为三篇56节,运用古代民间通俗的诗歌体裁来表达其政治思想,每节的基本句式为“三、三、七、四、七”。《赋》是由五篇赋和两篇诗歌组成,五篇赋描写的主题分别是礼、知、云、蚕、针。很奇怪是吧?确实太奇怪了。这是相互完全没有关系的五样东西,其文体和语言特色也是别处很难见到的。刘向在叙录中提到了这两篇作品创作的背景,过程大概是这样:

 

 

楚相春申君让荀子作了兰陵令,可是有人向春申君说:汤和尧以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就可以兴起,荀卿是一个贤者,如今掌管了百里之地,楚国不是很危险吗?春申君听后,委婉地把荀子“请走”了,荀子就去了赵国。然后又有人对春申君说:伊尹和管仲都是大贤,他们离开的国家都衰亡了,而投奔的国家都兴盛了。荀子身为天下贤人,那么他所离开的那个国家(即楚国),怕不会很安全吧?于是“春申君使人聘孙卿(即荀子),孙卿遗春申君书,刺楚国,因为歌、赋,以遗春申君。春申君恨,复固谢孙卿,孙卿乃行,复为兰陵令”。

 

 

春申君的耳根子太软,又想用荀子,又怕他太能干,又怕他到别的国家后对己国不利,前后把荀子一通折腾。刘向告诉我们,《成相》和《赋》二篇,就是荀子为讥刺楚国和春申君而作,而这两篇作品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影响,对于后人研究诗赋的类别和流变有重要参考价值。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席鲁思先生(1896—1966)的《荀卿赋定本校笺》,是据遗稿整理而成,首次面世,殊为难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

 


 

 

《荀卿赋定本校笺》

 

 

席鲁思 校笺 陶永跃 整理

 

 

32开 平装

 

 

繁体竖排

 

 

978-7-101-15437-5

 

 

19.00元

 

 

内容简介


《荀子》是赋体文学之祖,世所公认,而表章发微者乏人;且《成相篇》、《赋篇》二篇体例的认定,历代学者存有较大争议。今有席鲁思撰《荀卿赋定本校笺》二卷,深入考察《荀子》的《成相篇》、《赋篇》,对之进行系统梳理,彻底解决了争议问题,并对文本做了细密的笺注。详言之:起首略例,考定书名、篇名篇数,开列校、笺、附录之例,皆针对前人研究有疑之处而发;其后卷一则《赋篇》,卷二则《成相》,注解文字,疏说文意,厘分章句,时附同时代著作之文章,以为互证;最后以辑录历代著录、评论为附录,十分周备。是书于内则深,于外则阔,征引丰富,言辞晓畅,今整理出版,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席鲁思(1896—1966),即席启炯,字鲁思,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伍家桥乡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武汉大学“五老”之一。


陶永跃,崇文书局编辑。


目录


整理帮助

略例

荀卿赋定本校笺卷一

赋一篇

附:《荀子·尧问篇》末章

附:《战国策·楚策》《韩诗外传》四略同

佹诗五篇

荀卿赋定本校笺卷二

成相杂辞四篇

附录一《姜斋文集》中赋三篇考释

一《惜余鬒赋》

二《祓禊赋》

三《章灵赋》

附录二

湘贤亲炙录(节录)张舜徽


内页展示


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news/b25426edb5f38041bf55bed432cf5137.jpeg

 

【钤中华书局印】荀卿赋定本校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