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曲波《林海雪原》(5)

(2022-03-17 18:39:25)
分类: 语文教学

曲波《林海雪原》(5)

创作过程

曲波以前从未从事过文学创作,但当年为革命献身的战斗英雄们时刻活在他的心中。当他在医院治疗养伤的时候,曾无数次地讲过战友们的故事,也曾无数次地讲过林海雪原的战斗。这些故事,尤其是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使听者无不动容,无不惊叹,而且从中获得了某种力量。讲来讲去,他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但由于工作忙,加上写作水平低,最初试着写了三章,便感到力不从心:一是内心的感情笔下表达不出来;二是分不出轻重,平铺直叙,力量使不到刀刃上。一气之下,他把写完的三章全都撕毁了。

1955年春节前的某天半夜,作者冒雪回家,一路还在冥思苦想怎样才能写好这部小说,如何突破语言文字关等问题。当他到家,一眼望见甜睡的妻子和孩子,一种深沉的感触不禁涌上心头:他想起了八年前,北满也是刮着狂风暴雪,那时正是飞袭威虎山的前夜;而今祖国已空前强大,各方面建设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自己的小屋是如此的温暖舒适,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但这一切的一切,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也没有享受到。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最艰苦的年月里,他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望着窗外飞舞着的雪花、茫茫的林海、皑皑的雪原,杨子荣、高波、陈振仪、栾超家、孙德、刘蕴苍、刘清泉、李恒玉等同志的形象和事迹,又一一浮现在作者的脑海。从此,曲波每晚都加班三至四个小时,星期天和节假日则是他写作最集中的时间。从19552月到19568月,在一年半的业余时间里,曲波完成了四十万字的书稿。

主题思想

《林海雪原》以绚丽多彩的笔墨,出色地描绘了解放军侦察员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塑造了人民战士的英雄形象,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突破险中险,历经难中难,发挥智上智,战胜魔中魔的斗争中”,压过了敌人,战胜了敌人,直至将匪徒消灭的这场艰苦卓绝斗争的全过程。这部作品成功地刻画了满腹智谋浑身是胆的侦察英雄杨子荣的光辉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大智大勇的阶级根源和思想基础。他说:“为人民事业生死不怕,对敌人就一定神通广大。”这光芒四射的豪言壮语是他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写照。

《林海雪原》从一个崭新的领域(小分队的剿匪战斗)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斗争史,塑造了一批英勇机智的人民英雄形象,讴歌了他们所从事的正义事业,即为了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中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并鞭挞了那群逆历史潮流而动残酷屠杀人民又负隅顽抗的丑类的罪恶行径。

人物塑造

《林海雪原》吸引广大读者的一大特色在于它成功地塑造出杨子荣、少剑波等一批个性鲜明而又极具传奇色彩的经典英雄人物形象。其他英雄人物,还有如猛擒刁占一、袭击虎狼窝、活捉许大马棒的刘勋苍;善于登攀,有飞越天堑“绝技”的栾超家;具有超人耐力,能日行百里的孙达德等小分队英雄们。他们都以其生动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富于传奇色彩的战斗事迹,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另一方面,作品对反面人物的描写同样出色。曲波在注意表现他们凶残暴虐、狰狞面目的同时,又着重突出了他们虚弱的本质和不同的个性。如老奸巨猾、嗜血成性的座山雕;冷酷无情、凶狠残暴的许大马棒;顽固不化的马希山;十分狡猾、又贪生怕死的“小炉匠”栾平;凶狠毒辣的“撮毛”刘维山;道貌岸然、双手沾满鲜血的老特务宋宝森;嗜杀成性的惯匪郑三炮、“蝴蝶迷”等等,都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

结构模式

在小说的结构上,既注意运用二元对立的模式,凸显双方的强烈差异,又注意通过紧张惊险,曲折多变的情节来不断增强作品的传奇色彩和可读性。曲波充分借鉴了传奇小说的模式和手法,在传统的“两军对阵”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刻意突出“好人极好,坏人极坏”的模式,并具体通过小分队与国民党残匪、惯匪的作战冲突,着重突出革命力量与正义力量的不可战胜,表现出作家强烈的爱憎情怀。另一方面,传奇小说本身实际上就具有追求情节曲折生动与故事浪漫夸张的传统,而这种二元对立的强烈凸显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艺术效果。

艺术风格

在小说之中始终洋溢着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基调。小分队在人迹罕至的林海雪原,依靠集体英雄主义的大智大勇出奇制胜,消灭数十倍于己的顽匪,这一题材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传奇意味,同时曲波在真实反映其战斗经历的基础上,又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斗争环境等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夸张和渲染,使整部《林海雪原》充满了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第三,小说在描写小分队战士的性格和塑造其英雄形象时,既考虑到了所谓的“阶级本质”等程式,又在人物性格与形象的塑造上较为明显地受到民间传统小说“五虎将”模式的影响。如,颇似张飞、李逵品性的刘勋苍,身怀绝技、粗俗诙谐的栾超家犹如水浒传里的时迁,而在雪地里健步如飞的“长腿”孙达德很容易让人想到带上“马甲”飞行的水浒好汉戴宗等等,作品中这一系列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曲波继承了古典文学传统的精心创作,他们个性鲜明独特,洋溢着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调。除此之外,经过曲波的文学艺术加工,小说以精妙生动的笔触创造性地描摹了林海雪原奇特迥异的自然环境,这也成为造就作品浪漫主义基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强烈有力地烘托了作品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

创作局限

小说有许多缺点都与它的民间叙事特点与生俱来,比如过于夸张和煽情的描写,过于陈旧的表现英雄人物的模式,特别是对小分队的指挥员少剑波的描写,浪漫得过了头,竟按照旧小说的“儒将”形象来刻画:少剑波不仅会指挥打仗,还会写浪漫主义的诗歌,而且在诗歌里自称“少帅”,为了成全“英雄美人”的传统理想模式,作家还特地配置了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卫生员。故事当然很好看,但从“五四”新文学发展而来的现代审美理想来衡量,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

作品影响

19586月,《林海雪原》以《奇袭虎狼窝》为名,被译成俄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时,该文是带去的文学作品之一。《林海雪原》曾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蒙古文、朝鲜文、越南文、挪威文、阿拉伯文等多种外文在国外出版,并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和京剧等上映上演,特别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京剧《智取威虎山》,以及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资深导演刘沛然根据小说和随部队在东北战斗过的经验拍摄而成的电影《林海雪原》,在全国影响巨大,而小说中“智取威虎山”的情节被改编成京剧以后,更是成为“文革”中颇受欢迎的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2020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

作品评价

现代文学评论家,文学研究家何其芳《我看到了我们文艺水平的提高》:在当时读完后我就想,作者一定很得力于我国的古典小说,因为从其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他学习古典小说的写法的痕迹。学习而还有过于明显的痕迹,或许也可以说是缺点,然而我国的古典小说的这种突出的艺术特点,情节和人物给读者的印象非常深,读后就不能忘记,却是十分值得学习和发扬的宝贵传统。

现代作家侯金镜《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作者把主要英雄人物“都放在重大冲突和惊险的情节中去表现,并且适度地夸大了他们的行动”,“就必然显出了传奇色彩”。真实的“战斗当然不会像书里描写的轻而易举”,但“作者描写的目的不是战斗本身”,而是借助“夸张”“烘托”等手法,来显示杨子荣等英雄身上传奇性的异彩,是读者把他们“当做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革命者的教科书来对待。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林海雪原〉的现代传奇与写真》:50年代曲波创作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与中国极其丰厚的传奇文学传统有很深的联系,它的文本结构、叙事方式、人物设计明显发生了向中国民间武侠、传奇小说传统审美口味上的倾斜与仿制,是现代革命的逻辑和传统传奇文学逻辑之间达成的妥协。

作者简介

   曲波(19232002),现代作家。山东黄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任文化教员、指导员等职。1943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4年起任八路军大队政委、团政委、政治处主任等职。1950年因伤转业。历任机车车辆制造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设计院副院长、铁道工业部总局副局长等职。1956年起,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山呼海啸》《桥隆飙》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