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稷《信行禅师碑》(民国珂罗版)

分类: 文艺撷英 |
薛稷《信行禅师碑》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武则天时,任太常少卿,故人称薛少卿,位居宰辅,为则天女皇宠幸近臣之一。他与唐睿宗在藩邸时就结为亲家,故睿宗即位后,他又历吏部尚书、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后因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合谋政变案发,他受诛连而被赐死狱中。
薛稷嗜学,又多才思,故善诗能文,并精于绘事,人物、花鸟高标一帜,为初唐画坛大师。他还精于书画鉴定。因为他的外祖父是名臣魏征,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大书家均为至交,所以家中收藏甚富。薛稷锐意临仿,书名大振。他的曾祖父薛道衡是承继北魏书风的隋代大书家,其堂兄薛曜也是同时代的著名书家,书风与薛稷相近,人称“二薛”。这都说明他的家学渊源。当然,他的书法主要得力于褚遂良。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薛稷“书学褚公,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称,故列于初唐书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之后,而被奉为“初唐四家”之一。
《信行禅师碑》全称《隋大善知识信行禅师兴教之碑》,赵王李贞撰文,薛稷书丹。碑文颂扬了隋代高僧信行禅师颂佛传教的事迹。此碑立于唐神龙二年(706),乃薛稷57岁时所作,当是其成熟期的代表作品。此碑书法瘦劲妍丽,疏朗挺秀,尽得褚遂良的法乳。《唐人书评》云:“薛稷书多攻褚体,亦有新奇。”董逌也谓其“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别一家”。都说薛稷学褚而能自具风貌。
《信行禅师碑》既具褚《伊阙佛龛碑》骨气洞达、平稳宽博的形质,又得褚《房梁公碑》婉约多姿、清逸娟秀的神韵。比《伊碑》灵动,比《房碑》肃穆。各取其长,合而成之。运笔纤细瘦挺,钩趯之处,常用侧锋顿出,有北魏碑版遗意。结体疏朗宽松,虽没有褚字紧密,却显得胸襟开阔,落落大方。神态端庄冷穆,虽没有《雁塔圣教序》那样婀娜多姿,却刚断果敢,清新淡泊,别具神韵。
薛稷瘦硬的书风直接影响了唐末大书法家柳公权,同时也开启宋徽宗“瘦金体”的先河。
《信行禅师碑》原石早已亡佚,仅存何绍基所藏剪裱孤本,但册后残损,存1800余字,现已流入日本。
宝玥斋出品的《唐薛稷信行禅师碑》为何绍基旧藏宋拓孤本。薛稷(649-713年),字嗣通,唐代著名书画家。薛稷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薛道衡为隋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祖父薛收为唐代著名十八学士之一。从父薛元超曾任宰相。
同时,薛稷本人亦仕途显达,武则天封举进士,累迁礼部侍郎、中书舍人。唐睿宗未登基前与薛稷结为亲家。景云元年(710年),睿宗登帝位,对薛稷恩宠有加,官至礼部尚书,封晋国公,加赠太子少保,人称“薛少保”。唐玄宗即位,因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密谋政变,事泄被杀。薛稷以知情不报获罪被赐死狱中。
薛稷一生钟情于书画,其外祖魏征为初唐名臣,与虞世南、褚遂良交好,家富收藏,虞、褚等名家墨迹众多,薛稷有机会常常观赏临摹,书艺大进而名闻天下。薛稷书法瘦劲遒丽,但不失圆腴挺拔。主要得力于褚遂良,从结体、用笔、气息上均很相似。
后人评价“买褚得薛,不失其节”,惜传世作品甚少。薛稷楷书,虽未能摆脱褚书的风格,但其瘦硬疏朗的书风对后世影响甚大。其实点画少肉多骨,书写颇为不易,筋骨多暴露在外,如何表达笔势和气韵,则靠作者深厚的功力和学养,在线条的处理上姿态丰富,每个字都气脉相合,意境高远。
《信行禅师碑》用笔及风格与褚遂良《房玄龄碑》最为相近。薛稷小褚遂良53岁,不可能接受褚的指导,但他钟情于褚遂良晚年瘦硬一路的书风。与《房玄龄碑》不同的是,《信行禅师碑》中每个字几乎顶格而书,在视觉效果上更加神完气足。
此外,《信行禅师碑》是薛稷的代表作。越王李贞撰,唐神龙二年(706年)八月立。原碑石久佚。现存宋拓本孤本,即何绍基藏本,册页剪裱,尾有残缺,为日本京都大谷大学所藏。民国有珂罗版印本,影响较大。但数十年来国内基本是翻印民国珂罗版本。今以调频网原大彩色精印,亦是书坛快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