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三)
(2021-11-07 20:36:49)分类: 语文教学 |
15.(6分)河池,青山绿水遍布,名胜古迹众多,民风民俗淳朴,特色美食丰富。为继承和弘扬河池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以“我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明文化】下面是小方同学在我市境内搜集到的考察材料,请你帮他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选项填写到横线上并说明理由。
红七军标语楼
《拔哥的故事》
彩调剧《刘三姐》
“惟仁者寿”牌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理由:
(2)【策活动】你参与活动方案的策划,请将方案补充完整。
示例:活动项目一:探名胜古迹→活动形式一:“家乡美”摄影展
活动项目二:
(3)【制名片】你外地的好朋友来河池旅游,请你参照示例,从“粽子”“豆腐圆”“河池煮粉”三种美食中任选一种,制作美食名片向他推荐。
示例: |
美食:
推荐语:
|
【分析】(1)本题考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可知:《拔哥的故事》《刘三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为它们属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口头传统。
(2)本题题考查活动策划。围绕“我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主题来策划,体现文化遗产的特点、魅力,达到宣传、保护、传承的目的。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制作美食名片,仿照示例,把美食的特点、文化内涵用精炼的语言描述出来。言简意赅,语言优美。
【解答】答案:
(1)理由:属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口头传统。
(2)示例:赏民俗活动“民俗表演”晚会
(3)示例一:粽子
示例二:豆腐圆
示例三:河池煮粉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六、现代文阅读
16.(2分)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落在童年的雨
陪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
(选自《散文选刊》,作者李零,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插叙了哪件往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段进行赏析,并说说本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3)结合语境,赏析第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
(4)文章以“落在童年的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5)第段中“我”为什么“急切”地跳出一个想法?儿子为什么“愣”了一下?之后“欣然接受”说明了什么?
【分析】本文由“我”接儿子回家遇暴雨,引出童年时与父母冒雨收获稻谷艰辛经历的回忆,得出童年苦难有利于人生成长的感悟。于是,“我”带儿子冒雨回家。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此题可按“什么人什么事”的模式进行概括。第至段属于插叙的内容,人物是“我”和父母,事件是童年时,在暴雨中收获稻谷。
(2)本题考查段落赏析及其作用。第一问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将暴雨人格化,是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写出雨的猛烈。第二问,结构上,正是这样猛烈的雨,“我”回忆起童年往事,首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并且首段的“暴雨”与题目中的“雨”形成照应,与末尾“雨水肆无忌惮地泼洒”形成首尾照应。
(3)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冲”表示父亲动作快,有勇敢、悲壮之感,这里写出一家之首的父亲在雨中前行的勇敢无畏和劳动的艰辛。“跟”,母亲紧跟父亲,可见母亲配合的默契。“踩”,“我”年纪还小,只能跟随在父母身后,顺着他们的脚印行走。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一家人默契配合、雨中劳动的情景,表现了劳动的艰辛。
(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标题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为行文线索、点明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落在童年的雨”概括了本文回忆“我”10岁时跟随父母收稻谷遇雨的经历。结合文中“那一刻,我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可知,“童年的雨”还指童年经历的苦难,题目暗含着童年的艰难经历有促进成长的作用,因此题目有提示中心的作用。“落在童年的雨”是怎么回事?题目有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的作用。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问,结合“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那年我10岁”可知,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我”突然萌生了让儿子也经历淋雨后获得成长的想法。第二问,儿子提出“我们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来接我们吧”,这是正常的做法,可“我”却提出“我们冒雨走回家吧”,这个提议令儿子感到意外,因此“愣了一下”。第三问,儿子愣了一下后欣然接受,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相信父亲提出这样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可见儿子懂事。也有孩子对新鲜做法感兴趣的一面。
答案:
(1)“我”10岁时和父母在暴雨中收获稻谷。
(2)这一段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雨的猛烈和持久。
结构上,这一段照应标题和结尾,并引出下文插叙的内容。
(3)“冲”字写出父亲快步走在前面,在雨中前行的无畏和劳动的艰辛;“跟”写母亲默契地配合父亲;“踩”写出童年的“我”顺着父母的脚印行走。这三个动词,生动地描写了一家人在雨中艰难、无畏地担稻谷回家的情景,写出三人配合的默契和劳动的艰辛,为下文“我”带领儿子雨中漫步作铺垫。
(4)题目概括了文章回忆童年往事的主要内容,含蓄提示了童年苦难对人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的主旨,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我”突然萌生了让儿子也经历淋雨后获得成长的想法。
儿子对爸爸冒雨回家的提议感到意外。
儿子对爸爸的信任,懂事。也有儿子对新鲜做法的新奇、感兴趣。
【点评】在记叙文中标题有如下作用:
1、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2、点明文章中心思想;3、交代文章写作情感;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作为文章的线索。
七、写作
17.(50分)按要求写作。
要求:(1)结尾必须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微善,成大德,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事,却自带光芒!(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600字以上。(3)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干要求以“自带光芒的小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善良会给我们自身以及他人的生活带来意义,善良意味着有同情心、有爱心,更有帮助别人的正能量。做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善良的人总会自带光芒!“小善”意味这件善事很小,很不起眼,但是意义却很大,因为它自带光芒,对我们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回忆自己走过的路,谁做了一件很小却又意义很大的事情,为什么会自带光芒?文章可以以记叙为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会让文章更有深度。文章要前后照应,结构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锤炼语言,使文章增色。注意结尾必须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微善,成大德,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事,却自带光芒!
【解答】自带光芒的小善
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平凡的人,也许他们的工作岗位很低微,外表和着装不起眼,但是他们总是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做出奉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微善,成大德,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事,却自带光芒!
【点评】本文开篇即点出主题:我们身边有一些平凡的人,总是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做出奉献,体现出“身边的美好”。文章用小区的一位平凡的女清洁工张阿姨为我爬树拿卡片的故事,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体现了张阿姨“平凡中的美好”的品质。结尾点题,总结全文,升华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