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24)
| 分类: 语文教学 |
(2021·四川成都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书笺小祭
夏坚勇
好久不写信了。
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听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恰如红泥火炉,清茗对坐;或漫步林间,半日悠游。写到得意处,忍不住回读一遍,想象着对方看信时会意的神态。此中快慰,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
写最后一封信是在什么时候呢?大约是那个暮春的下午吧。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春阳日暖,空气中浮动着游丝般的飞絮;市声浮躁,阳台内升腾着暄气和燠热。所有这些,都化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情调的东西,在信笺上浸润渲染。写这样的信会有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可电话铃响了,遥远而亲切的声音恰恰来自收信的那一位,欣喜之后是简明扼要的回答,然后互道“再见”。
信,自然是不用寄了。因为说到底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着电话,我一阵黯然。
电话现在是越来越普及了,而且还在轰轰烈烈地普及下去,它的触角几乎无所不在。于是,我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
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内容早已淡如烟云,但最后两句话至今难忘:“你走以后,这里越发冷寂,只有园子里的杏花开了几朵,其他一切依然。”北京城正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却充盈了我的情怀。
到了秋天,在窗外萧萧的落叶声中给家中写信,随手便流出这样的句子:“秋风渭水,落叶长安。天气越来越冷了,总念着你和孩子。”妻后来告诉我,她读到这些时,在灯下流泪了。
有时会呆想,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半个多世纪,我们今天将不会看到鲁迅和许广平在《两地书》中鲜为人知的倾述,也不会听到巴金和萧珊在《家书》中深情蕴藉的低语,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缺憾!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这里会缺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传唱千古的杰作是他在中秋之夜写给弟弟子由的;会缺失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因为这首诗的标题是“沙丘城下寄杜甫”;也会缺失白居易那首长达一百韵、一千字的《代书诗》,那是他在苏州刺史任上,代替书信寄给任越州刺史的好友元稹的。在苏州和越州之间的官道上,驿马扬蹄疾驰,负载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也负载着华夏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景观。
这样的场景,因为电话铺天盖地而来,慢慢看不到了。人们都在为方兴未艾的电话热而欢呼,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欢呼背后的代价。电话方便,快捷,伸手可及,可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从根本上讲,电话是一种快速回撞式的语言系统,它是体育运动中的壁球;而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它是
又要说到陈年旧事了。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告诉回去的日期和车次。可直到快要离京时,我还没买到车票,再写信是来不及了。上苍有眼,最后关头我终于上了车。二十多个小时,没有座位,没有水喝,极度困顿中,支撑我意志的就是妻在前方车站深情远眺的身影。晚间十点,从车窗里看到妻孤单的身影,一路的疲惫早已风流云散,赶紧冲出车门,挽起妻温热的手,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走出一路久别重逢的浪漫。
后来妻责怪我,买不到车票,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更正呢?我说偏是这样好,有意思。
1993年初春
(选自《唐朝的驿站》,有删改)
250.作者在第五段说,他“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这“信笺的温馨”具体指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
251.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九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
252.文章不要最后两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53.围绕“信”,作者追忆了多件与之相关的往事,文章题目可否改为“书笺小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答案】
250.写信时浸润渲染于信笺的情调与写到得意处的快慰;信笺传递的温煦和对收信人情怀的充盈;书信带给中国文学画廊的绚丽多彩,带给中国文化景观的丰富情韵。
251.示例:书信是温暖亲情的链条。赏析:运用比喻,把书信比作链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信能传递情感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书信的喜爱之情。
252.“我”写家书告知回家的日期和车次,出现意外也没打电话,表达对书信这种交流方式的偏爱;照应上文书信所含期盼、焦灼、憧憬、责怪等情感的论述,丰富了书信的情感内涵;以充满温馨的细节结尾,承续给妻子的上一次写信,让文章充满温暖。
253.不能。“书笺小忆”只是写出了对书信相关往事的回忆,作者用“祭”想要表达的是书信被取代而使生活情味缺失的伤感,因书信消失会使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有所缺失的遗憾,为人们没认识普及电话所付出的代价的痛心。
【分析】
250.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可知对“信笺的温馨”的理解要结合全文来回答。
从第段的“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听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恰如红泥火炉,清茗对坐;或漫步林间,半日悠游。写到得意处,忍不住回读一遍,想象着对方看信时会意的神态。此中快慰,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写到得意处的快慰;
从第段的“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春阳日暖,空气中浮动着游丝般的飞絮;市声浮躁,阳台内升腾着暄气和燠热。所有这些,都化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情调的东西,在信笺上浸润渲染”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写信时浸润渲染于信笺的情调;
从第段的“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内容早已淡如烟云,但最后两句话至今难忘……北京城正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却充盈了我的情怀”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信笺传递的温煦和对收信人情怀的充盈;
从第段列举的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巴金和萧珊的《家书》、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白居易的《代书诗》等书信内容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书信带给中国文学画廊的绚丽多彩,带给中国文化景观的丰富情韵。
251.
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并赏析。
所写语句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根据上句“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可知,书信是传递人类情感的纽带,据此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补写,如:书信是沟通情感与信息的桥梁。
赏析: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书信”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信对于传递人类情感和信息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书信这种交流方式的偏爱之情。
252.
本题考查结尾段落的作用。
结合全文内容看,文章流露的是对书信这种交流方式的独有情怀,段写到,“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告诉回去的日期和车次。可直到快要离京时,我还没买到车票,再写信是来不及了”,于是“我”也没打电话,表达了“我”对书信这种交流方式的偏爱,“我”希望通过书信与妻进行交流;
结合段的“电话方便,快捷,伸手可及,可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可知,段写“我”对书信的偏爱,照应上文书信所含的种种情感的论述,丰富了书信的情感内涵;
结尾写到,“从车窗里看到妻孤单的身影,一路的疲惫早已风流云散,赶紧冲出车门,挽起妻温热的手,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走出一路久别重逢的浪漫”,这样的结尾充满温馨;再结合上文段的“到了秋天,在窗外萧萧的落叶声中给家中写信……妻后来告诉我,她读到这些时,在灯下流泪了”可知,结尾“后来妻责怪我,买不到车票,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更正呢?”承续给妻子的上一次写信,让文章充满温暖。
253.
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分析。
(1)首先理解“祭”和“忆”的区别。“祭”的本义即向神灵、祖上献上供品,并举行仪式,表示崇敬、祈求保佑。后来演变为一种对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而“忆”的基本含义为思念,回想。
(2)其次结合文章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如标题改为“书笺小忆”,只是表达出对与书信相关往事的回忆。但结合段内容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书信被方便、快捷的电话取代而使生活“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等的伤感;结合段内容可知,作者还要表达“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中国文化景观的丰富情韵也会有所缺失的遗憾。这些因为人们没认识到普及电话所付出的代价的痛心情感,只有用“祭”才能表达出来。
(2021·山东威海市·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了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
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六十岁了,又不是六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
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车等基本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独身。
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树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254.文章题目中“丁香树开花”有哪些含义?
255.第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男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256.纵观全文,父亲用哪些方式帮助儿子成为“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
257.综观全文,“我”与周围人的关系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答案】
254.小店门前的丁香树开出花朵;男孩成长为一个普通人;小城中的我们彼此守护,彼此温暖。
255.
256.一直陪伴,默默承担;以身作则,榜样示范;逐步放手,循序渐进;善选环境,鼓励沟通。
257.淡漠——亲近——融洽
258.我们尝试着敞开心扉,积极沟通(或“彼此鼓励”),尝试着即使经历过人生的困境之后,依然含蓄或热情地释放善意(或“善待彼此”)。
【分析】
25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分析概括,“丁香树开花”的表层含意是指小店门前的丁香树开出花朵。
根据“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车等基本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分析概括,“丁香树开花”的深层含意是指男孩成长为一个普通人。
根据“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分析概括:“丁香树开花”的深层含意还指小城中的我们彼此守护,彼此温暖。
25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可见他看见有人在挖树时的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神态描写,反映了男孩紧张、着急;“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动作描写,反映了男孩此时表达不出心中要说的话时的恼怒的情绪。
25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结合“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车等基本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概括为:父亲一直陪伴,默默承担。
结合“有位中年人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概括为:父亲以身作则,采用榜样示范的方式帮助儿子。
结合“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概括为:父亲采取逐步放手,循序渐进的发给方法帮助儿子。
结合“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概括为:父亲善于选择蛋糕店人多以及店主人和蔼待人的环境,鼓励儿子与人沟通。
25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根据“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分析,“我”听完了这位父亲讲述他儿子的不幸,什么也没问,表明“我”对他们态度冷漠。
根据“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分析概括为:“我”为男孩独自一人来蛋糕店感到隐隐的担忧,表明“我”对男孩的态度变得亲近了。
“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从“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彼此守护,彼此学习”可见最后“我”与周围人相处融洽。
25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文中“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分析,“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的含义是我们尝试着敞开心扉,积极沟通。
结合“有位中年人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分析,“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的含义是即使经历过人生的困境之后,依然含蓄或热情地释放善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