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21)
(2021-08-23 12:31:25)| 分类: 语文教学 |
(2021·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给我妈尝尝
严明
前年春天,父亲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回到家后,我问妈:“我能不能出去一段时间?”我妈说:“去吧,肯定没问题。”我打算跟合肥的张亮从定运出发,开车去甘肃拍照。走的时候我跟卧床的父亲辞行,妈帮我喊他:“严明要去甘肃了,过些天就回来!”“哦……”愣了一会儿,他又补了一句,“带点好吃的。”话刚说完我妈就笑了,说:“你牙都没有了,能吃什么?”妈说的是实情,缺牙外加病重、爸已经只能吃我妈做的小馄饨了。其实爸的那句话没说全,隐藏了后半句,就是“给你妈尝尝”。
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回想起来,我也没给爸妈买过什么,买得最多的好像是茶叶。
几个月前,我在外地讲课,临走时收到礼品,一箱石榴。纸箱外印有硕大的彩色石榴图片,还有“怀远石榴”几个大字,看看亲动。我从小就知道,石榴是怀远老家的特产,不过没有吃过的印象,大概是因为没在它成熟的季节回去过。石榴花我是见过的,钟形的花裂为六瓣。蕊在其中,艳丽异常。它有个坚实的底托,那就是孕有果实的地方。
我不是一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但石榴花是个例外。以前有首民歌,唱“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我曾好奇,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新疆也有石榴花?资料上说,石榴择土不严,在沙土上都能茁壮生长。我老家的地里就是那种土壤。
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
不多想,能在第三地见到怀远石榴也是意外,我不想再坚持严控行李重量的习惯了,我要把它们带回家,给我妈尝尝。
回到家后,妈妈很欣喜,拿出几个石榴送给邻居,笑呵呵地回来,再拿出一个,坐在门前开始品尝。我也吃了,果真很甜,水分特别足,籽儿很小,一大把入得口中,稍一抿嘴,果粒即破。然后,就可以像喝饮料一般饮下那些汁水。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也不推让。想必是因为产地的关系,母子的这场分食异常平静,平静得有些肃穆。我心里清楚,这奇异的果实是那片土地所出,如今爸爸正长眠在那片土地上。
妈妈上一次吃怀远石榴,很有可能是在她刚嫁过去的时候,或是在生我的时候。
那时,她才二十多岁。那时候,她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
(选自《读者》2021年第6期)
210.分析文章以“给我妈尝尝”为题的好处。
211.第段中的画线句在结构上有哪些作用?
212.文章第段使用“肃穆”一词,有哪些原因?
213.请你阅读全文,概括“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案】
210.(1)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2)衬托人物形象,突出父亲和儿子对母亲的爱;(3)突出小说的主题,表现母亲的坚强和伟大。
211.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对“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的好奇,引出下文母亲就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回答了上文的疑问。
212.(1)母子沉浸在对家乡的怀念之中;(2)母子沉浸在对父亲的怀念之中。
213.(1)勤俭节约;(2)安于贫穷,坚强;(3)善良热心;(4)疼爱孩子。
【分析】
210.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作用。文章标题的作用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作为文章的线索,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概括文章内容,含蓄的或形象的揭示文章中心。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其实爸的那句话没说全,隐藏了后半句,就是‘给你妈尝尝’”,第六段中“我不想再坚持严控行李重量的习惯了,我要把它们带回家,给我妈尝尝”都出现了“给你妈尝尝”,倒数第二段中“妈妈上一次吃怀远石榴”也是写妈妈吃东西的内容,所以文章以“给我妈尝尝”为题起到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结构完整。第一段中是父亲让我带点好吃的,其实是带给母亲尝尝的;第六段中是我自己要带石榴回来给母亲尝尝的,所以以“给我妈尝尝”为题起到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父亲和儿子对母亲的爱。结合“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回想起来,我也没给爸妈买过什么,买得最多的好像是茶叶”“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这两处的描写,可知母亲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为了家庭操劳了一生,父亲和儿子都想着带好吃的给母亲吃,所以以“给我妈尝尝”为题突出了母亲的坚强和伟大。
211.
本题考查段落结构的作用。“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五段中,用一个问句表现我对“石榴花一样的女子”的好奇,承接了上文中“我不是一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但石榴花是个例外。以前有首民歌,唱‘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我曾好奇”的描写。下文写到“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最后写到“那时候,她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表现了母亲就是像石榴一样坚强的女子,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所以还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212.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本题要求分析使用“肃穆”一词的原因,原因在第七段中。由“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也不推让。想必是因为产地的关系,母子的这场分食异常平静,平静得有些肃穆”,可知是因为石榴是怀远老家的特产,母子沉浸在对家乡的怀念之中。由“我心里清楚,这奇异的果实是那片土地所出,如今爸爸正长眠在那片土地上”,可知怀远家乡的石榴引起了母子对父亲的思念,母子沉浸在对父亲的怀念之中。
213.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由“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可概括为勤俭节约。由“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可概括为安于贫穷,坚强。由“回到家后,妈妈很欣喜,拿出几个石榴送给邻居,笑呵呵地回来,再拿出一个,坐在门前开始品尝”,可概括为善良、热心。由“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也不推让”,可概括为疼爱孩子。
(2021·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扫烟囱的孩子
昨天晚上我到附近的女子学校去,因为我的姐姐西尔维亚的老师想看看“帕多瓦的爱国少年”这个故事。这个学校一共有七百多个女生。我去的时候,正好碰上她们放学,一个个兴高采烈的,因为明天是大家祈盼的节日,学校会放假。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将令我终生难忘的事。
就在学校的对面、街的另一边,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正在哭。他的身材很瘦小,整个脸都被烟熏黑了,肩上挎着一个包,手里拿着一柄刮刀,他一个手臂靠在墙上,他的头紧贴在手臂上,他正在放声哭泣。有两个三年级的女生走了上去,对他说:“发生了什么事?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他不答话,只是一个劲儿地哭。
“你到底怎么了?”女孩子们问,他这才抬起头,原来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他抽抽噎噎地对她们说,他今天给几家人家扫烟囱,赚了三十个小钱,放在口袋里,但是口袋里有一个破洞,这样,不知不觉地,三十个小钱都从破洞里漏掉了。他边说边给大家看他口袋里的破洞。没有钱,他是不敢回家见他的主人的。
“主人一定会打我的。”他一边哭泣,一边又把头埋在了手臂上,一副绝望的表情。女孩子们全都望着他,满脸的严肃。就在这个时候,又有几个女学生走了过来。她们中有的年龄大些,有的还很小;其中有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有阔小姐。她们的右臂下都夹着书包。其中有一个稍年长的,帽子上插了一根蓝色的羽毛。只见她从口袋里掏出两枚小钱来,说:
“我身边只有这两个小钱了,我们凑一下吧。”
“我身上也有两个小钱,”另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子说。
“但是你不要着急,我们一定能够给你凑够三十个的!”于是她们开始喊另外一些女生的名字:“阿马利娅!路易吉娅!安尼娜!你们身边有小钱吗?”“谁还有一个小钱啊?”另一个女生问。
“钱在这里!”不少女孩子的身边都有几个小钱,那是父母们给她们买花和作业本的。有几个小女孩还拿出了身上仅有的几个分币,那个帽子上插了蓝羽毛的女孩子把所有的钱都收集起来,一五一十地数起来:
“八个,十个,十五个!”但是,还不够,就在这时,一个看起来像小老师的大女生,她拿出了价值半个里拉的一个银币大家都欢呼起来,这样,就只缺五个小钱了。
“五年级的女生来了,她们一定有的!”一个女孩说。一些五年级的女生走了过来,钱币聚集得更多了。不知不觉中,男孩身边聚集的女孩子越来越多。她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头上插着各色的羽毛,鬈发上系着鲜艳的绸带,把那个可怜的扫烟囱的男孩围在中央。那情景真是美丽极了。三十个小钱早就凑够了,可是女孩们还在把钱往小男孩这边塞。就连那些最小的女生们也想贡献一点什么东西。没有钱,她们就拨开人群给他送来一小束、一小束的鲜花。
突然,学校的女看门人来了。她冲着她们嚷道:“校长来啦!”女孩们听了,惊慌失措,一下子向四面跑开了,就像是一群麻雀一样。这下,只留下那个扫烟囱的男孩儿站在马路的中央,他高兴地擦着眼泪,手里攥着满满的一捧钱。他的上衣纽扣里、口袋上,帽子上都插满了一小束、一小束的鲜花,有一些落了下来,散落在他的脚边。
(选自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有删改)
214.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析“他高兴地擦着眼泪,手里攥着满满的一捧钱”中“攥”字的含义。
(2)结合文章内容,对文中画线句子“那情景真是美丽极了”作简要赏析。
215.文中两次写到帽子上插蓝色羽毛的女孩,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216.这篇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
2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案】
214.(1)“攥”是对男孩的动作描写,生动描绘了男孩把钱护在手心时内心的激动,既表现他的贫穷,又刻画出他对这捧来之不易小钱的珍惜,和对给他凑钱的女孩的感激之情。
(2)“那情景真是美丽极了”,首先是场面美:五颜六色的衣服、头上插着各色的羽毛,鬈发上系着鲜艳的绸带,再加上一群美丽的女孩,这种场景非常漂亮;二是场景体现的情感温馨而充满爱意,是一群女学生对一个贫穷而可怜的男孩帮助和关爱。
215.富有爱心、乐于助人;能理解人安慰人;有领导力、组织力和号召力的人。
216.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以“男孩丢钱”为话题,引入凑钱助人的故事,行文自然流畅;多用对话形式,以男孩与众人的对话,表现大家为何凑钱,怎样凑钱,使叙事更加集中;同时以回忆按倒叙的方式叙述,让故事充满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17.示例:一个本来应该和同龄的孩子一样上学的孩子,却因为贫穷小小年纪就要以扫烟囱为生。当他因不慎而把一天劳动所得的三十个小钱统统丢光而伤心痛哭时,幸运地遇到一群陌生的女生,给予了他热情的帮助,让这个可怜的男孩子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暖与真情,那一刻他感受到自己也是幸福的,并不是孤独无助的。女子学校的同学们用善良和真诚使男孩子感受到了无限的关爱和温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付出真情的关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像扫烟囱孩子的人,需要人们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献出爱心和真情,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也让他们感到更自信!
【分析】
214.
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
(1)按题干求,本题可从关键词语的使用方面去赏析。“攥”是对男孩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用力的状态,生怕钱从手中掉落的心理。联系上文,男孩之所把钱“攥”在手中,一方面是这钱来之不易,是他对这些钱的珍视;另一方面也是被女孩子们的爱所感动,是内心激动、感激心理的外在表现。
据上分析,概括归纳作答即可。
(2)这里的“美”其实是一语双关。
既指场面中女孩们穿着容貌之美,这群美丽的女孩,穿的衣服五颜六色、头上用各色羽毛装饰、鬈发上的绸带鲜艳美丽,所以这一场面给人外观上的视觉感受是美极了;
其实这一出美丽的场景又充满温馨,为爱与被爱的情感所围绕,是爱的故事在演绎,里面体现一群女孩对一个贫困可怜的男孩的帮助和关爱,透露出的内在情感也可以说是“美极了”。
根据上述分析作答即可。
215.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第4、5自然段“其中有一个稍年长的,帽子上插了一根蓝色的羽毛。只见她从口袋里掏出两枚小钱来,说:‘我身边只有这两个小钱了,我们凑一下吧’”知,这是一个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女孩;
从第7自然段“但是你不要着急,我们一定能够给你凑够三十个的!”知,她是个能理解安慰人和号召能力的人;
从第8自然段“那个帽子上插了蓝羽毛的女孩子把所有的钱都收集起来,一五一十地数起来”知,她是个有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的人;
归纳概括作答即可。
216.
本题考查小说叙事上的特点。
小说叙事特点可从叙述人称及视角、记叙顺序、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等方面。
在叙事视角人,小说以“我”的观察视角,用第一人称来行文的,这让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另外,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也便于抒发情感;
从记叙的顺序上,文章以“现在”写作时间点,通过对“昨天晚上”的故事的回忆,先说故事的结果给自己留下了震撼和“终生难忘”的感受,用的是倒叙的顺序。这种“终生难忘”的感受必然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故事充满悬念;
在情节安排上,把故事的结局给“我”留下的难忘的印象放在文首,让读者产生深厚的阅读兴趣。同时,以“男孩丢钱”为话题,引入凑钱助人的故事,行文自然流畅;
在构思技巧方面,以回忆按倒叙的方式叙述,同时以语言描写为情节推动的主要方法,多用对话形式,以男孩与众人的对话,表现大家为何凑钱,怎样凑钱,使叙事更加集中。
归纳概括作答即可。
217.
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能力。可从课文入手,谈一谈你对这篇小说的感受。小说选自亚米契斯《爱的教育》,重点应该围绕“爱”的教育作用来谈看法。
示例:
故事里,爱心让小男孩儿不再痛苦、绝望,给了他希望。对于我们素不相识的不幸者,我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予他们一些帮助。
女学生们与这个小男孩毫不相识,但却能慷慨解囊,用买作业和花的钱去帮助小男孩。小男孩在收到鲜花和钱的同时,也收到了爱。我有理由相信,小男孩以后的人生中肯定会记得大家对他的这种爱,并有可能会把这种爱传递下去。是的,我们都需要这种爱,只有有了这种爱,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才能相处得更加融洽。
(2021·四川泸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艾叶又飘香
余雪云
那时候,日子过得穷,一年也就过这两个节:端午节、春节。说起来,那种对节日的期待和期盼呀,其实是潜藏于梦里梦外的,让小小的我心里充满了各种憧憬和盘算。当然,盘算最多的是吃,那个馋劲儿呀,都馋到梦里去了。最可恨的是,每每梦到吧唧吧唧吃得正香时,总会被大人叫醒,或被野狗吠醒,反正没有一次能顺利地酣畅淋漓地吃个痛快,令人特别沮丧。
不过,“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四艾、初五划龙舟”,那来自乡野山村的童谣,我倒是记得牢牢的。日子也的确像童谣唱的,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每天都有仪式感。
比如做发糕,首先要磨好米浆,加糖、加发酵粉等候华丽蜕变。随之,奶奶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往锅里注入一大锅水,将笼屉洗净垫上一块大布巾,架在大锅上,水烧开后倒入米浆盖好锅盖,蒸笼的周围用毛巾包裹严实以免漏气,这样蒸40分钟左右,发糕差不多熟了。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戳,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子生动起来,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
由于大人们白天都在忙其他的事情,所以,通常选在晚饭后蒸发糕。当天晚上,孩子们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厨房里等,困了就躺在厨房的凳子上或趴在厨房的任意角落打盹儿,等吃到发糕时大概都晚上十点了。对闹腾一天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时间除了嘴巴能动,我估计身上其余的功能都已经睡着了,当大口大口的发糕被囫囵地吞进了肚子后,唯一能感觉到的是舌尖被烫得火辣辣的。
这是初一。初二是吃桃子的习俗日,我至今不知道吃桃子的缘由。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前,爷爷和奶奶到泉州看望伯公,从泉州带回的水蜜桃,个儿大皮薄,水分多,口感酸甜适宜。一个桃子估计有半斤多,吃上一个,小小的肚子一下子变得圆滚滚的。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桃子。
初三是包粽子。粽叶是自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摘的,新鲜清甜。绑粽子的绳子是棕树叶,棕树叶要提前到山上去割取,晒干后备用。棕树的叶子像一把大大的蒲团扇子,用时要提前泡软,用锥子把棕叶划拉成一条条细细的丝线。一把棕树叶大概可以包五六斤的米馅儿。那时候,粽子的馅儿比较单调,要么纯糯米加碱,要么糯米加黑豆,当时对大家来说已经算是人间美味了。包粽子是母亲的强项,母亲手很巧,包的粽子非常精致、结实,而且形状各异:像羊角、像荷包;有四角粽、三角粽、菱形粽。然后用野生的薄荷头同粽子炖在一起,整个厨房香气扑鼻。薄荷香、艾叶香、竹叶香、棕树香、糯米香,还有柴火香,闭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厨房里还是在原始森林里。端午节前,母亲会买些彩线,找些碎布头儿给孩子做老虎、荷包、香囊之类的小玩意儿,再用五彩丝线卷边点缀,然后戴在孩子们身上,这些小饰品有时也成了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小挂件。(据民间传说,用五彩线系臂跟龙的文化习俗有关)
初四的早上,父亲会早早拿着镰刀去割午时草,什么菖蒲、艾叶、薄荷等。太阳升起来时,父亲已经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上了,满堂飘香,父母还不忘对孩子们说道:初四这天要起早,才会更聪明伶俐的。其实,过节这几天,期待、兴奋、嘴馋,根本不可能睡懒觉。
五月初五端午节,按家乡的惯例,中午饭吃炒面、扁食、鸭蛋(取用中午12点的古井水,放入午时草煮,据说这样煮的鸭蛋颜色橙黄鲜艳,有辟邪、祛湿气、袪风寒等功效)。炒面和扁食是莆仙的特色食品。记得有一年端午,家里没钱买肉,只好包素馅儿的扁食,用紫菜、花生、豆腐、葱头剁成馅儿,没想到没有肉参与的扁食,居然特别好吃,成了我记忆里的风味美食,也成了我几十年抹不去的乡愁。
吃好午饭,母亲会搬来大木桶倒入用午时草煮的水给孩子们沐浴,然后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服。端午节有新衣服,在那个时候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是个什么都凭票的年代,买布是凭布票去买,然后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新衣服。孩子们添的所谓新衣服,无非就是一件小碎花短袖衫,一条小短裤之类的。这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高兴的事。接着,母亲还给孩子们的额头上都画个“王”字,腋下也涂抹些雄黄,(这些都是民间习俗的传承,都与辟邪、辟疫说法相关)完成仪式后,孩子们便跟着村里的大孩子或大人去木兰溪边看龙舟比赛。
雷雨刚过,木兰溪的水面比往常开阔了许多,水面激流飞跃,非常壮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就在这里举行。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荫深处的水面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小孩子呢,其实就是去看热闹的,享受着那种节日特有的快乐。
218.请简要回答第二自然段中的童谣有何作用。
219.文中划线句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220.有人认为,文中三处括号中的内容太啰嗦,应该删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221.本文标题为“艾叶又飘香”,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与艾叶无关的内容,是否文不对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218.内容上,概括了家乡过端午节的期限和具体内容,有仪式感,与回忆端午的生活息息相关,表现了主题;形式上,有总括作用,统领下文的分写。
219.运用“扇”“拿”“戳”“凑”“看”“撒”等动词,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奶奶看发糕是否熟了的样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发糕撒上芝麻后的样子比作白雪公主的眼睛,把做好的发糕写得生动形象,又用拟人的手法,使做好的发糕变得活泼可爱。
220.开放题。不能删除。因为这三处括号中的内容具体交代了端午习俗做法的由来和依据,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可以删除,约定俗成的东西,没有必要交代原由;加括号影响了上下文的连贯,不能使读者一气呵成读下来。
221.并非文不对题。文章写的是作者对童年时期在家乡过端午节的往事,以此表达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怀念,是一种抹不去的乡愁。艾叶是过端午的标志性物件,“又飘香”蕴含着赞美和怀念之意,因此,这个题目,既涵括了主要事件,又暗中表现主题,是一个不错的标题。
【分析】
218.
本题考查材料的作用。解此题,需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上看与主题的关系,这个童谣如原文所说“日子也的确像童谣唱的,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每天都有仪式感”可见,它概括了过端午的日期和内容,表现了主题;从结构上看,下文用“这是初一。初二是吃桃子的习俗日”“初三是包粽子”“初四的早上”“初五端午节,按家乡的惯例,中午饭吃炒面”“孩子们便跟着村里的大孩子或大人去木兰溪边看龙舟比赛”具体写出了过端午的情形,可见,对下文又总领作用。
219.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解此题,先找方法,再看作用,最后扣内容作答。题干中明确是细节描写,要具体找出“细”在何处,细读原文,就会发现细在动作——有“扇”“拿”“戳”“凑”“看”“撒”等一系列动词。修辞方法,“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是比喻,“眨呀眨地向外张望”是拟人。作用是细节——细腻生动,比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活泼。内容:奶奶的情态和发糕的样子。
220.
开放题。如答不能删,要从能否表现主题角度分析,这些内容交代了端午节习俗的理论依据,与主题相关。如答能删,可考虑人已知之,不必介绍,而形式上用括号,可考虑对读者阅读的影响。
221.
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与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可从内容和主题的关系角度思考。文章内容是怀念童年端午节,“艾叶”是端午的标志性物品,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又”有再次之意,怀念之情暗含其中,“飘香”有赞美之意,因此,暗含了情感,意即主题。
(2021·湖北武汉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喧闹与幽静
那天我开车去了城市郊外,在僻静处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四周阒无一人,静悄悄的,唯见田间玉米絮絮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不知名的秋虫唧唧有声,天上白云仿若一团团棉絮缓缓飘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喜欢这样的幽静,眼神空茫,啥都不想,脑子里的一些浊物杂质丝丝缕缕抽离而去。这种发呆,看似石化枯坐,却像极了凝神排毒,让人特别享受。
我住的房子两居室全部临街,而且这街是一条城市连接高速公路的主干道,每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白天还好,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被格外放大了,“嗖——嗖——”,每过一辆,都像在神经线上碾过。躺在床上,眼睛盯着天花板,根本无法入睡。待好不容易被极度疲倦带入梦乡,“吱——”一声急骤刺耳的刹车声,让我猝然惊醒,小心脏扑通扑通一阵乱跳,就再也难以成眠。这种喧闹,不仅导致神经衰弱,时间久了恐有罹患心脏病之虞。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你看,古人生活里最主要的喧闹也是“车马喧”,只好以精神法聊以自慰了。而今天除了“车马喧”,还有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各种声音共同构成了鼎沸的水分子,咕嘟咕嘟冒泡。即使躲在清静的房间里,杜门闭窗,如果屏息谛听,仍然有关抑不住的各种杂音侵扰耳朵。
其实,喧闹与幽静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状态,可人们似乎更喜欢幽静,而不喜欢喧闹。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心境,产生不同影响。喧闹仿佛一场夏天的急雨,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然而经常只是湿湿地皮,浮于表面,难以从根本上润泽大地,深潜其里。而幽静却如同春夜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喂饱”大地的雨大抵都是不声不响的。人的耳朵管听,眼睛管看,喧闹的状态会扰乱人的视听,在幽静之中所见所闻才会清楚明白。所以,诸高孔明说“非宁静无以致运”,翁同龢也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深秋时节,我同妻子到一位朋友山里别墅去玩,对喧闹与幽静有了更深切的别样的体味。朋友花了50万买了约2000亩的山地,筑房建屋、植树种菜,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大王”。坐在二层的大露台上,极目远眺,远山如黛、山岚轻笼,山坡绿树茂密葱茏,有微风习习拂面,顿感骋怀惬意,犹如神仙。临近中午时分,我独自一人沿着山路蜿蜒往深处走去,耳边只有潺湲的山泉流水声,树上或悠长或短促的蝉鸣鸟叫声,越发增添了幽静之感。入夜躺在床上,所有的声音都睡去了,安静得似乎只有呼吸的声息。这种幽静又和城郊截然不同,是完全的彻底的幽静,静得有些让人发慌。却原来,有声音的幽静才是活的幽静、可贵的幽静,没有声音的幽静岂不是死寂?如此住了两宿,“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的“旧林”“故渊”是鼎沸如煮的城里。我忽然觉得那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才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生活。人是社会人,如果离群索居、自我隔绝,短时可修心养性,而久而久之就会蜕变成自然人,这时候的静恐不能生慧,只能促生不谙世事的傻瓜。
正如钱钟书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那道声音的城墙亦如此。无论是在城里城外,还是在心里心外,都截然存在着喧闹和幽静两种环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无须逃避,接受就好。一味喧闹,或者一味幽静,这世界恐怕就显得索然无趣;一味在意喧闹,或者一味喜欢幽静,我们的心境也会为外界所役,喧闹和幽静,虽是外部的客观存在,却也是内部的主观臆造。如同陶渊明所说“心远地自偏”,身居闹市也能在内心筑起一道幽静的风景,同样,身处偏远也可能内心喧闹不止。坦然面对外部环境,在两者间根据心灵的需要自如转换,居于一种更安然自在的状态,方是智者。
(文/刘江滨,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222.第段中,作者说自己在城市郊外“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请根据~段内容说说这里的“排毒”指的是什么。
223.从第段的比喻描述中,可以看出喧闹、幽静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224.处于深山别墅中,作者对“幽静”“喧闹”有怎样的新认知?请根据第段内容分别作简要概括。
225.第段中,作者主张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喧闹和幽静”?为什么?
【答案】
222.排解因城市的喧闹导致的各种不适。
223.(1)喧闹:让人浮躁(浮于表面,视听受扰)。(2)幽静:让人沉静(内心安宁,耳聪目明)。
224.(1)幽静:有时也是一种死寂,让人远离社会。(2)喧闹:也是生机与活力的表现,能让人保持社会属性(避免蜕化为自然人)。
225.(1)我们应该接受喧闹和幽静的现实,因为它们是外部的客观存在。(2)我们也应坦然面对喧闹和幽静,因为它们也是内部的主观臆造。
【分析】
222.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文章第1段写我开车去了城市郊外,享受环境的幽静;第2段则叙写居住在临街房子里的“我”遭受着汽车呼啸声音的侵扰,导致神经衰弱;第3段则写城市里的建筑工地的各种声音,公园里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各种声音对“我”的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作者说自己在城市郊外的“排毒”是指“排解因城市的喧闹导致的各种不适”。
22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真阅读文段,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语句“喧闹仿佛一场夏天的急雨,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然而经常只是湿湿地皮,浮于表面,难以从根本上润泽大地,深潜其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喧闹的状态会扰乱人的视听”,只浮于事物的表面,让人浮躁;而“幽静却如同春夜的细雨”,则生动形象写出了“幽静之中所见所闻才会清楚明白”,让人沉静。据此理解可作答。
224.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可结合文章第5段“这种幽静又和城郊截然不同,是完全的彻底的幽静,静得有些让人发慌。却原来,有声音的幽静才是活的幽静、可贵的幽静,没有声音的幽静岂不是死寂?”和“人是社会人,如果离群索居、自我隔绝,短时可修心养性,而久而久之就会蜕变成自然人,这时候的静恐不能生慧,只能促生不谙世事的傻瓜”来概括作答。
225.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语句“无论是在城里城外,还是在心里心外,都截然存在着喧闹和幽静两种环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无须逃避,接受就好”——表明我们应该接受这样的“喧闹和幽静”,因为是客观现实,是无法,也是无须逃避的。语句“一味喧闹,或者一味幽静,这世界恐怕就显得索然无趣;一味在意喧闹,或者一味喜欢幽静,我们的心境也会为外界所役,喧闹和幽静,虽是外部的客观存在,却也是内部的主观臆造”“坦然面对外部环境,在两者间根据心灵的需要自如转换,居于一种更安然自在的状态,方是智者”——我们也应坦然面对喧闹和幽静,做到能根据心灵的需要自如转换状态。据此概括作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