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19)
(2021-08-23 12:22:56)分类: 语文教学 |
(2021·四川达州市·中考真题)
迟子建
(1)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2)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3)“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4)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5)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6)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7)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8)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9)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10)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11)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11期,有删改)
183.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84.品味第三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185.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
186.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
183.这灯空瓶做灯罩,“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显得别致、漂亮;除夕夜“我”提上灯“东家走西家串”,觉得“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娆迷人”;这灯需要父亲“花上很多工夫”,饱含浓浓父爱。
184.“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修辞手法,表现看到女儿提着灯心满意足的样子,父亲内心充盈着温馨幸福。“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既写烛光的明亮,又表现父亲对生活充满希冀。
185.每到过年,我们都要到父亲墓前祭奠。卖灯人让“我”想到父亲生前过年喜欢“里里外外都是光明”,“我”突然觉得此时“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送灯是悼念父亲的最好方式。这盏贴着“福”字的灯,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祝福。
186.标题一语双关,明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和“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暗指浓浓父爱和“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灯”为线索贯穿于全文,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标题将无形的爱化作有形的灯,具体形象,含蓄蕴藉,新颖别致。
【分析】
183.
考查句子的理解。阅读第4段可知,“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父亲送给我的灯“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玻璃灯罩“擦得亮亮的”,外形非常漂亮,我很喜欢;第二,从“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可知,灯让“我”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娆迷人”,“我”的童年充满幸福与欢乐;第三,做这盏灯父亲“总要花上很多工夫花”,“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这盏灯饱含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所以在我眼中,它是最“美丽”的。
184.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先解释本义,再解释深层含义。“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表面写烛光“蓬勃”,烛光明亮;其深层意思是,在父亲眼中,他看到的是孩子的健康、快乐,看到的是家人平安幸福充满希望的蓬勃生活,这表现了父亲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修辞手法,把视觉感受转换成一种嗅觉感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看到除夕夜女儿提着自己亲手做的灯游玩回家后内心的感觉是“芬芳“的,这是一种满足、温馨、幸福心理。据此作答即可。
185.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把握。从第四段“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可知,父亲生前的习惯,过年到处要点灯,“我”给父亲买灯,点燃灯,就将一种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想念之情、热爱之心,以给父亲点灯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怀念父亲的一种特殊方式;第十段送给父亲的灯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虽然阴阳两隔,但这都寄托我对父亲的祝福。
186.
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理解内容后逐条梳理。结合文本,此文本题目有四点作用:交代文章内容并且一语双关,即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又指“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 点明文章主旨,父亲幼时给我做灯,他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女儿小小的愿望,灯表达的是浓浓父爱,他的慈爱照亮了女儿的心;后来我给父亲买灯、送灯祭奠父亲,表达的是“我”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灯”交代行文线索,文章写我幼时父亲做灯、我提灯过年、我送灯祭奠父亲,全文以“灯”为线索,把细碎的小事,两代人的情连缀在一起,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父亲深深地怀念。具有象征意义。“灯”将一种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想念之情、热爱之心,有形化和象征化了,“灯”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心中那份真爱,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那灯光所传递的是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含义更加丰富深刻。
(2021·山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家乡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穿过柳树林,歌声越来越近,透过斑驳的树影,一位白发老妇人的背影伫立蒲河岸边。身旁轮椅上坐着一位头戴钢盔的老汉,在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什么。
这是军转干部李子树去马家村当村书记第一天。他小时候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这里也算是他的家乡。
第二天一大早,歌声又流进李子树的耳朵,许是沾了晨露,稍有些清灵。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李子树为一探究竟,就循着歌声走向蒲河岸,躲在一棵柳树后观察着。老妇人穿着一身褪色的旧军装,专注地唱着。坐在轮椅上的老汉,头上戴着钢盔,身上也披着一件褪色的旧军装,似乎在伴奏。他们的背影与风中摇曳着的柳枝、蒲草相映衬,宛如一幅苍凉的油画。
老妇人的歌声一停,老汉就像是被按了关闭键,顿时打了蔫儿,脑袋一歪睡着了。
老妇人打起精神,看着面无表情打着瞌睡的老汉,轻轻起身,挺挺有些伸不直的腰板,啊啊地清清嗓子。老汉如听到冲锋号一样,顿时在轮椅上也挺了挺腰,正了正头上的钢盔,右手拿一个小木棍,叮叮当当地敲起胸前摆着的物件,她的歌声再次响起。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几句重复的歌词下来,老汉一直面带微笑,老妇人似乎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喜悦地拍拍轮椅上的他,大声地说:“报告马连长,我们打退了敌人的一次进攻,上甘岭属于我们的。”老汉两只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一只袖管空着半截。
李子树微笑着走了过去,刚想打个招呼,老汉像被电击了一样,叽里呱啦地狂叫,老妇人像安慰孩子一样,拍拍他的肩,理都没理李子树,推着轮椅叮叮当当地走了。
李子树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地在村里忙碌着,但每天都会去蒲河边探望两位老人。一周后,李子树渐渐地与两位老人熟络起来。
老妇人知道了李子树是村干部,曾在部队当过连长,为建设新农村放弃大城市,自愿回家乡工作,就热情地邀请他到家里来坐坐。
几天后,李子树来到老妇人家,他推开东屋的门,一下子怔住了。
一台老式电视机正播放着电影《上甘岭》,一面墙上挂着武装带,五星红旗上镶嵌着数枚军功章,炕上的老柜子、行军被……觉得走进了陈列馆,又像是一个防空洞。
老妇人正唱着:一条大河……老汉头戴钢盔,右手拿着木棍,随着歌曲欢快地敲着面前的锅碗瓢盆,边敲边唱,直到电视机中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阵地上。老妇人的歌声停了,老汉的笑容也凝固了。
老妇人这才发现李子树,赶紧让进屋里坐,倒了一碗水递给他,她坐在李子树对面聊了起来。“她和他是在抗美援朝中认识的,在一次美军飞机轰炸时,他为了救正在巷道里演唱的她,丢了一只胳膊。”
老妇人接着说:“他是八十岁那年突然失忆的,他明白时嚷着要回老家,这不就从城里搬回来了。”她说这些时,脸上一直挂着笑。
老妇人喝了口水继续说“我是朝鲜人,志愿军回国时,我就和他一起回到中国。他一直就喜欢看电影《上甘岭》,喜欢听里面的歌曲,就让儿孙们给录下来了,可以反复地播放。”他似乎听懂了老妇人对李子树说的话,指着电视机哇哇叫。老妇人抹了抹脸,又拍了拍老汉的肩。
原来,这老人家是一级战斗英雄,马家村人,名叫马天亮。
李子树留下电话号码,反复嘱咐老妇人,有事去找他,才告辞。一路上,老妇人的歌声仍在耳边缭绕。
岁月染白了老妇人的秀发,她看见电视里的家乡,鸭绿江对岸那熟悉又陌生的样子,泪水也模糊了视线。
(作者:京格格;选自《小说月刊》。有改编)
在班会组织的“小说故事会”上,主持人大家推荐了小说《家乡》。
187.小说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们围绕“双线结构的好处”展开讨论。请参与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不少于50字)
示例:
188.本次“小说故事会”专题赏析环节你将代表小组发言。请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表达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为发言做准备。
写作提示:结合文章内容;不少于100字。
【答案】
187.小说采用“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明线是李子树探寻老两口总唱“一条大河……”的原因,暗线是老两口战场相逢、战后回国、失忆回乡的经历。明暗两条线在老两口的家中交汇,从而曲折生动的介绍了战斗英雄的感人故事,很好的表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
188.人物形象:小说借描写一位失忆老人钟情于“一条大河”乐曲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战场上勇敢作战,生活中重情重义,回国后眷恋家乡的援朝老兵形象。老人是千万革命军人中的一份子,他那份对胜利的渴望,对人民的赤诚,对家乡的眷恋之情,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感动着我们。
主题思想:本文借援朝老兵的故事,生动表达了“忠于祖国、热爱家乡”的主题,这是一种非常感人的家国情怀。老兵年轻时在异国他乡血染沙场,又为救朝鲜百姓而断臂他乡,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爱国情怀;功成归国,他即便失忆也不忘家乡,而他的老伴,那位朝鲜姑娘,则为了他远离家乡几十年,这又是怎样深沉的爱恋呀!“家乡”一题一语双关,表达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语言表达:本文语言质朴,既明白如话,又清丽脱俗。说明白如话,是大量口语的运用,如“一探究竟”“打了蔫儿”“叽里呱啦”等口语的运用,都使读者倍感亲切;说清丽脱俗,是因为文中有不少巧妙的修辞,如“歌声又流进李子树的耳朵,许是沾了晨露,稍有些清灵”,综合运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新颖别致地把歌声的动听写了出来。
【分析】
187.
本题考查小说线索。本文采用的是明暗双线结构,故答题时应明确明暗双线分别指什么,然后要回到出双线结构是妙处。小说开篇即两次闻听歌曲“一条大河……”,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是什么人对这首歌如此情有独钟?小说由此借李子树探寻老两口总唱“一条大河……”的原因展开故事,这是小说的明线;在李子树与老两口的交谈中,我们得知了老人的身份、经历、现状等信息,这是小说的暗线。明暗两线在老两口的家中相汇,从而使这个故事展得开,时间跨越几十年,地点是中朝两国。这样,一个曲折而生动的援朝战斗英雄的故事就层次分明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188.
本题考查小说赏析。根据题干可知,本题可选赏析角度有“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表达”三个方面。
从人物形象角度赏析,需要简述人物的故事,如“位战场上勇敢作战,生活中重情重义,回国后眷恋家乡的援朝老兵”,这样就可以深挖人物形象特征,如“对胜利的渴望,对人民的赤诚,对家乡的眷恋”,由此揭示人物深沉的“家国情怀”。
从主题思想角度赏析,需要把握住“家乡”这个题目的内涵。老兵血染沙场,为的是守护朝鲜人民的家乡;老兵失忆,魂牵梦绕的是自己的家乡;老伴是他所救,故而抛却家乡,随他来到异国他乡。家乡的多重内涵,表达了作品的“家国情怀”。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需要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的语言不事雕琢,可以说是质朴自然。然而,极普通的语言中又有精致语言的点缀,故而又清丽脱俗。语言质朴,可以举口语词汇的运用;语言清丽脱俗,可以列举文中运用了巧妙修辞的句子,表现语言的精致。
(2021·四川广安市·中考真题)记叙文阅读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老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嘛?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的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来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箱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莱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莉君眼睛发涩。令她眼睛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敬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嘛。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随时准备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能满足你……”
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189.第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90.文中的母亲是一个能干的人,请概括体现母亲能干的事例。
191.品味语言。
(1)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体现了母亲此时怎样的心理。为什么?
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2)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体会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92.某文学刊物攻有“人间亲情”“山水感悟”“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答案】
189.插叙。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190.能做满满一桌子菜;会腌制火腿和腊肉;善于侍弄菜园;会雕刻栩栩如生的青蛙。
191.(1)喜悦、高兴的心理。因为从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多住些日子的愿望实现了。
(2)运用了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虽勤劳但不觉累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儿孙深切的爱。或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虽勤劳但不觉累的心理,表现了母亲对儿孙深切的爱。
192.示例:我会向“人间真情”栏目推荐。
从选材来看,文章叙述了莉君因疫情滞留娘家,与母亲朝夕相处,增进感情的故事。从主题看,文章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的浓浓亲情,以及莉君对母亲的理解和爱。
【分析】
189.
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从“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的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来看,这些内容是会议的形式来写的,与上下文没有时间上的衔接,因而判断是“插叙”。从内容看,交代了父亲去世后母亲的生活状况(独自生活)和心情(冷清),从“母亲大喜过望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可以看出,母亲希望我多住些日子。从“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来看,莉君开始从母亲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母亲。
190.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从“光是坐下来吃饭……张罗吃喝”和“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莱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来看,母亲能做满满一桌子菜;从“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来晾晒”“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箱里塞满米、油、腊肉”可见,母亲会腌腊肉和咸火腿;从“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来看,母亲会侍弄菜园;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随时准备腾跃而起”可见,母亲会刻软木青蛙。这些都表现了母亲的能干。
191.
(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大喜过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从段“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看每年莉君在家最多不超过5天,而母亲因“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多住些日子,莉君“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因而,当母亲得知“武汉封城了”,女儿“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时,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从“母亲自言自语”判断,该句属于语言描写。从说话内容中“以前……”“如今……”来看,运用了对比手法。“真是怪了”“咋回事?”和没有感觉到累,可知儿孙的到来给母亲还来了欢乐,也给母亲增加的巨大的劳动量,但母亲乐此不疲,从而,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浓浓的爱。
192.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一篇文章的选材和主题是固定的,当然,对主题的理解也可做多样解读。但一个读者一般有一个解读,这就需要将自己的解读,与对栏目的理解对对号。本文的主题是表现母亲和莉君及儿孙之间的理解和爱,选材是从莉君的角度,每天帮母亲做些什么的方式来表现母亲的,这是人与人之间亲情的真情告白,所以,选“人间真情”栏目比较好。如果选其他栏目,言之成理也可。
(2021·湖北宜昌市·中考真题)如果说威尼斯是镶嵌在亚德里亚海岸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么,苏州则是耳静卧在太湖之滨的人间天堂。梦里水乡,美轮美奂,人类文明,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