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16)

(2021-08-23 09:29:13)
分类: 语文教学

2021·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学者段玉裁 

一九八五年牡丹盛开时,我曾到许慎的家乡凭吊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稻黄蟹肥、秋菊初绽的季节,又来到江苏金坛参加纪念清代朴学大师、《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的活动。半年之内,随着众多学者来到这两位悬隔一千七百年、为同一部著作付出毕生精力、前后辉映的伟大学者的桑梓之地,寻觅他们的遗踪,想象其为人,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

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曰愚池,是清代一位学者为纪念自己幼年读书的贫困境遇而命名的。愚者,大智若愚之愚、愚公移山之愚,非真愚也,意思是下愚劲苦读。傍池畔西行,过曲桥,经愚亭——亭却是此次所建了——就可以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几椽灰砖朱檐的仿清建筑,几枝茂盛的长青,几盆幽兰的盆景,石子甬道旁株株五针松,一切显得古朴而典雅。身置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交织的感觉:既肃穆又亲切,既深沉又开阔,既恬静又激动。这或许是段玉裁治学精神的感召吧!在这里建造他的纪念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

段玉裁出身寒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父亲就长年在镇江(当时叫丹徒)、扬州一带教书,每年春节前带着一年所得的束脩——几十两银子,回到家里过年,春天一到,就又外出教学。那区区几十两银子,就是全家三代七口人来年的全部生活费。家里的食谱终年不变:早、晚喝大麦糊糊(现在的金坛人早已不知大麦糊糊为何物了);午餐则两天米粥,一天米饭。及至他成人游学京师,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他三十五岁时,曾向老师戴震借银四十两,直到八年后才得归还,其经济拮据之状可知。他共做过几任知县,前后约有九年,四十七岁致仕回乡,直到八十一岁去世,始终与贫病相伴。为了刻《说文解字注》,跟他齐名的学者王念孙曾资助他四十两银子,但他却挪作他用了,大概是不得已支付了日常开销吧。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实践了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终于成了划时代的学者。

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例如他从二十九岁时就自认戴震为老师,直至晚年,一直把师训牢记于心。虽然戴震去世已四十年,但只要与人言及戴震之事,则必肃然而立;戴震死后,段玉裁便把早年戴震写给他的十四封信装裱成册,并经常取出来郑重诵读。这些,在现代的有些青年看来,也许近乎迂腐吧?我以为,段玉裁对老师表示崇敬的方式,在今日固不可取,但这种由于自己造诣日高,因而更加感到老师启迪诱导之功的可贵,从而油然而生的感情却是应该提倡的。起码,这总比那种为了一已私欲而佯作虔敬,实则借师之名招摇撞骗,时过又把老师抛到爪哇国,甚至借贬老师以显己高者强上万倍。

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过人,例如他曾眼著名的校勘学家顾千里争论古代学制问题,往返书信很多,双方相持不下。有人说顾千里以后期之俊秀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段玉裁不同意这种看法,说顾千里虽昔年师资于愚(我),请业于愚,一旦学邃(深)于愚,愚必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而事之,愿执经为弟子。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他说:惟不以意气为用,故学可以深邃诣极(达到顶点)矣。苟无志于学,用为争名之具,是尚未能浅,又安能邃!这又是何等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他七十八岁时又收了一个学生,叫陈奂。陈奂就住在他家。他本已很穷,却还热情地供给学生们伙食。陈奂也不负所望,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诗毛氏传疏》,至今还是研究《诗经》的必读书。段玉裁奖掖后进、唯恐后来不居上的思想境界于此可见一斑。这又是可以让某些以学生为工具、抑此扬彼、欺行霸市的为师者愧赧无地的。

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籍、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方面,他早已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之学,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

段玉栽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者还不及现在的纪念馆。那么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纪念馆后门外还有几亩空地,我去时地里的菜蔬长势正好。周县长对我说,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这真是个有眼光、有胆略的主意。

金坛并不富饶。境内有个茅山,因《茅山道士》的故事而闻名。山景极佳,又盛产名贵的茅峰茶,但金坛也只占有它的半边。但是这里的土地却养育了不少学问家,远有段玉裁,近有华罗庚,这是金坛的骄傲。听说现在金坛的学生和青年,常以这一文一理两位大师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怪不得我在纪念馆里所遇到的大多是年轻人。谁能预料从眼前这些漫步于愚池之畔的青年中,今后会产生出多少伟大的学者呢?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

161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段玉裁怎样的情感?

162选文写“愚池”的用意是什么?

163选文第段加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164选文第段中,为什么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165选文表现了段玉裁哪些精神品质?

【答案】

161崇敬和缅怀。

162为了便于说明段玉娥纪念馆的位置:介绍愚池的由来,以此衬托段玉裁的治学精神。

163承上启下。

164故乡人为他建造纪念馆;拟建“经韵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人们理解与崇敬段玉裁,以他为榜样。

165刻苦勤奋、为人谦逊、忠诚学术、不慕名利、治学严谨、勇于创新。

【分析】

161

考查对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从“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和“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中是怀着崇敬和缅怀的心情的。据此可作答。

162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文章第2段写了“愚池”的位置、由来等内容,一方面具体介绍了段玉娥纪念馆的位置另一方面,通过对“愚池”由来的介绍来衬托段玉裁的严谨治学精神,从而突出文章的主旨。

163

考查句段的表达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文章第6段画线句子“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内容上,承接上文对段玉裁为人的赞颂,同时领起下文对段玉裁严谨治学的记叙;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64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作答。从文章第2段叙写的“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第7“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等内容可以看出,故乡人为他建造纪念馆;同时还拟建“经韵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后人对段玉裁的理解、崇敬和缅怀。所以作者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165

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本题可结合文章3~6段中的“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过人”“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等内容,可以看出段玉裁是一位在为人方面一生谦逊、不慕名利的品质;在治学方面表现出刻苦勤奋、忠诚学术、治学严谨、勇于创新的精神。据此可作答。

2021·广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北哨所

石钟山

这是她第一次来望北哨所。

望北,她已经很熟悉了。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望北在她的心里如诗如画,再加上哨所,她莫名地会想到某些古诗词,有着大气、苍凉、凄美之感。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

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有手机却没有信号,他们只能通过信件联系。冬天,哨所和山下邮路不通,到了春天,她会一口气收到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读信的顺序只能依据邮戳的时间,有时邮戳上的时间也相同,她只能随机拆开一封信。这样读信,让她有种时光倒流之感:前一封信他还在描述哨所上看到的夕阳、界碑、边境线,下一封信又是满山大雪,混沌一片了。几十封信,让她恍若在不同的世界里穿梭着。

最近一次见到他,是他探亲休假。他变黑了变瘦了,说话也惜字如金。他解释说,哨所人不多,消息又闭塞,信息少,大脑的某根神经就沉睡了,话语自然就少了。在他休假这段日子里,他们见面时话很少。分开时,就用短信交流,就像他们又回到了两地。似乎在这时,他才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风趣、幽默、刚毅……

假期快要结束时,两人计划了他们的人生大事。等春节一过,就是两个人的“本命年”了,他们要在这年的夏天完成终身大事。她对望北充满了渴望,甚至整个西藏对她来说都充满诱惑。她还学会了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他们计划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雪山脚下开遍了格桑花,她去望北哨所,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

她终于来了,先是飞到了日喀则,又坐上了长途运输车。公路在悬崖峭壁间盘绕,她看到了一片又一片的格桑花,像怒放的生命之火。她的心也随之燃烧起来。车队在盘山公路上越驶越高,她感到头疼恶心,视线也模糊起来。司机是个老兵,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望北哨所的海拔比此地还要高出一千多米。她吸着氧,思绪似乎清晰了一些。当车行驶到海拔四千多米时,她感觉整个人似乎死过了一回。

两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雪消融之时,才是他们上山的时候。山下还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望北哨所已经提前进入了冬天。

她绝望地站在车下,顺着老兵的指引,看到了山顶一排石头房子,“那就是望北哨所”。她看见房子外聚集了一排士兵,一起向山下招手。她知道,他一定在人群中。可是她分不清哪个是他。她想起了,在上次他探亲时她为“本命年”买了两条红绸腰带,每人一条。春节后,她写信提醒他把红腰带系上,红色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她从腰间解下那条红色的绸带,冲着山上挥舞着。在大雪皑皑中,那条红绸带是那么醒目鲜艳。突然,她看到山上人群中也飘起了一条红绸带,那一定就是他了……

她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上……

她终于来到了哨所,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

离开望北哨所,她把那条红绸带留在了山上。下山走了好久,她回望哨所时,一切都模糊了,似乎唯有那条红绸带仍在风中飘舞,似乎是他在为她送行。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唯有那一点红,越来越醒目。

(有删改)

166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第段“她”对望北已经很熟悉的原因。

167段写“她”还学会了一首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

168你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169“她”为什么把红绸带留在山上?请结合选文,以“她”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回答。

【答案】

166她的爱人军校分配的第一个哨所就是望北哨所,让她记忆深刻;她的爱人常写信与她描述哨所周围景色;她和他约定在望北哨所完成终身大事,她为此准备了许多,望北哨所在她心中地位独特;她此前曾亲自前往望北哨所却在山下折回。

167引用歌词,使文章富有文采;歌词中的场景就是她日夜渴望的,她希望到那时可以和爱人相会,那美丽的场面寄托了她美好的憧憬;以想象中的美好和下文悲惨的结局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于坚守岗位、为国牺牲的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格桑花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寄予了作者对她们凄婉爱情的深切同情。

168我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在哨所牺牲的军人(他)。原因:他是故事里反复提到的人物,也是故事能够一直发展下去的关键人物。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用“她”塑造了一个坚守岗位、为国奉献牺牲的哨所执勤人物形象。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于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

169示例:爱人啊,我等了那么久,盼望了那么久,就是希望能在格桑花盛开的季节和你相约雪山下厮守一生,然而你却因为意外离我而去。记得上次你回来,我买了两条红绸腰带,作为陪物,让你系上,不仅仅是因为红色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也因为红色代表着我们海誓山盟的爱情,我总希望,你每次穿衣服的时候都能想起我,但现在你已长眠地下,那就让我把这条腰带留在这里,带着我的念想,伴你守在雪山。

【分析】

166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根据“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可知,她的爱人军校分配的第一个哨所就是望北哨所,所以让她记忆深刻;根据“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可知,她的爱人常写信与她描述哨所周围景色;根据“他们计划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雪山脚下开遍了格桑花,她去望北哨所,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可知,她和他约定在望北哨所完成终身大事,她为此准备了许多,望北哨所在她心中地位独特;根据“两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可知,她此前曾亲自前往望北哨所却在山下折回。

167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她还学会了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这句话引用歌词,使文章富有文采;“布达拉、格桑花、雪山”歌词中的这些场景就是她日夜渴望的,她希望到那时可以和爱人相会,那美丽的场面寄托了她美好的憧憬;结合“他们计划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雪山脚下开遍了格桑花,她去望北哨所,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以想象中的美好和下文“她终于来到了哨所,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悲惨的结局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于坚守岗位、为国牺牲的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格桑花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寄予了作者对她们凄婉爱情的深切同情。

168

本题考查文章主人公的分析。选文的主人公是在哨所牺牲的军人(他)。原因:根据“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他在信中也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最近一次见到他,是他探亲休假。他变黑了变瘦了,说话也惜字如金。”“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上……”等句可知,“他”是故事里反复提到的人物,也是故事能够一直发展下去的关键人物;根据“她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上……”“她终于来到了哨所,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等句可知,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用“她”塑造了一个坚守岗位、为国奉献牺牲的哨所执勤人物形象;根据“他变黑了变瘦了,说话也惜字如金。”“司机是个老兵,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望北哨所的海拔比此地还要高出一千多米。”“山下还是格桑花盛开的季节,望北哨所已经提前进入了冬天。”等句可知,表达了作者对于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

169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全文描述了一个坚守岗位、吃苦耐劳、为国牺牲的哨所执勤人物的形象。根据原文“等春节一过,就是两个人的“本命年”了,他们要在这年的夏天完成终身大事。……他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可知,“我”等了很久,渴望了很久,就是希望能在格桑花盛开的季节和“你”相约雪山下厮守一生;根据原文“她想起了,在上次他探亲时她为‘本命年’买了两条红绸腰带,每人一条。春节后,她写信提醒他把红腰带系上,红色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可知,当初买的两条红腰带是为了代替自己可以随时陪伴在“你”身边,因为红色不仅代表着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也因为红色代表着我们海誓山盟的爱情,“我”总希望,“你”每次穿衣服的时候都能想起“我”,但是“你”却意外离“我”而去了,“你”已长眠地下,那就让“我”把这条腰带留在这里,带着“我”的念想,伴“你”守在雪山。

2021·新疆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树祖

贾梦玮

我喜欢看树,特别是古树。每一次与古树相见,我总觉得是受了上天的眷顾与恩典,否则千载悠悠、芸芸众生,凭什么我们就能相见。那些古树,几百年、上千年地活在世上,那要经历多少、怎样的时光?与古树对视,树当然不会改变,但看得久了,看树的人不由自主地有了变化——当然是心理上的:人犹如此,树何以堪?人把自己看成了一棵树。

树不再是“他”,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你”。

甘肃平凉多山,多树。平凉的树,都富生气,而且活泼可爱,那是因为他们的老祖仍健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树们因此都是孩子:在老祖慈爱的目光下,他们都有小儿女的姿态。

我们特地去拜望的这位树祖,被称为“华夏古槐王”,在甘肃平凉市崇信县铜城乡关河村。已是黄昏时分,我们登上半山腰,在开阔的山腰平地上,蓦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虽然他头上没有皇冠,但那巨大的树冠一下震撼了我——皇冠是人为戴在头上,而树冠再壮观,也是从自己的身体里长出来的。品种是国槐,主干胸围十米多,七八个成人才能合围,树冠东西、南北宽都将近四十米,占地面积近两亩。有八大主枝,相互交缠,基围最小的也有三米,最大的近五米。躯杆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五倍子等树种以及小麦、玉米等多种植物。都是“啃老族”。

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三千二百年前,那还是商周,不知秦汉,无论魏晋,更不要说唐宋元明清了,如今的我们要花好大的劲儿、用多种参照系才能想象他的“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绕树三匝,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

当地朋友在树祖跟前放了桌子、板凳,摆上了水果、瓜子、茶水,我们坐着看树。树祖已经成为独特的具体,有他的前世今生,成了相对于我的“你”。树也有自我意识吧,那样,我也可以妄想成为树祖的“你”,我和你!我用眼睛听你,用耳朵看你,并用“心”转换意念,揣摩你。

想当年,不知是何人栽下了你,或者只是一只鸟遗落了一颗种子、无心长成了你?三千多年来,你经历了太多的朝代更迭,多少风雨、彩虹,那都不算什么。多少暴风、雷电、地震、山火、虫害,你是怎么活下来的?此处在半山腰,古代应该人迹罕至,人为破坏不易。雷电因旁有山峰,击中你的机会减少;扎根处在宽阔的平地,地震不能把你震塌。人心险恶,我们怎么想那恶、那险都不为过,你是如何逃过无数劫难,那些险恶心思因为什么未能落实?“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你是怎样幸运地一次次躲过了刀斧之灾?根仍在汲取,叶仍在吐纳,空气和土壤一定是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南方水阔,北地风多”,一年又一年风的嘶吼,都未能拿你奈何。

我就这样看着你,珍惜与你相处的短暂时光,虽然我根本没有资格跟你讨论“时光”。四周山峦逶迤,树木葱茏,山风来过,树声哼吼,贯通肺腑。懂树的朋友说,这里一定有充足的地下水源,你四处探路的根须早已与地下水源接通,至少三千多年来从未枯竭。

古树从来不是孤独的,你一定不是单个的存在。崇信还有不少古树,五百岁以上的就有好几棵,写崇信的古诗词,有不少咏叹的是古树名木。这里的树活得长,有风气、有遗传。当地朋友介绍:在离古槐王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的地方还有一棵年龄相仿的国槐。大家都想去看看古槐王的这位兄弟。遗憾的是我乘坐的车开反了方向,天色已晚,错过了跟他见面的机会。去看了那棵树的朋友后来告诉我:大概是在历史上受了雷击,那棵树只有半个身子还活着,活着的半个身子倒也是生机盎然。我想,千百年来,你和这位“半身不遂”的兄弟,一定有着独特的信息系统,天上、地下,想必一直互通着信息。天上有风信、地下有根须的脉冲,你们并不寂寞。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千二百年,这样的情形似乎以后也不会改变。想象你们的未来,我有担忧,居然也有信心。

(摘自《新华文摘》2021年第2期,有删改)

170阅读全文,概括“树祖”的特征。

171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72文章中对“树祖”的称谓先用“他”后来用“你”,简要分析原因。

173“树祖”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结合全文,探究“树祖”的象征意义。

【答案】

170高大、粗壮,古老、健康,坚强不屈。

171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感情强烈地写出了“树祖”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叹之情。

172“他”而不是“它”,表达了我对“树祖”的尊敬和倚赖之情;用“你”,更直接亲切地面对面交流,表达了我对“树祖”的敬仰。

173古树对儿女们慈爱,是儿女们坚强的后盾与倚靠,象征着老人对儿女的疼爱、无怨无悔地付出;古树历经风雨和灾难,仍坚强不屈,象征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树不寂寞,与树之间心意相通,也即人与人之间要兄友弟恭,相亲相爱。

【分析】

170

本题考查形象特点概括。

从第段的“我们登上半山腰,在开阔的山腰平地上,蓦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虽然他头上没有皇冠,但那巨大的树冠一下震撼了我……品种是国槐,主干胸围十米多,七八个成人才能合围,树冠东西、南北宽都将近四十米,占地面积近两亩。……有八大主枝,相互交缠,基围最小的也有三米,最大的近五米”可概括出:高大、粗壮、占地面积广;

段的“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可概括出:古老、健康;

段的“一年又一年风的嘶吼,都未能拿你奈何”可概括出:坚强不屈。

171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根”“叶”“空气和土壤”的动作并列,构成排比;“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赋予空气和土壤以人的动作,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两者结合使用,既生动形象又强烈地写出了“树祖”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感叹之情。

172

本题考查人称转换分析。

从第段的“我们特地去拜望的这位树祖,……蓦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和段的“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可以看出,这时候对“树祖”的称谓是“他”,表达了我对“树祖”的尊敬和倚赖之情;

段的“树祖已经成为独特的具体,有他的前世今生,成了相对于我的‘你’。树也有自我意识吧,那样,我也可以妄想成为树祖的‘你’,我和你!我用眼睛听你,用耳朵看你,并用‘心’转换意念,揣摩你”可以看出,从这儿开始,称谓转换为“你”,是因为“我”和树祖面对面,我们之间要交流,要表达彼此,因此用“你”更直接,也亲切,仍然表达了作者对“树祖”的赞美之情。

173

本题考查形象意义探究。

从第段的“平凉的树,都富生气,而且活泼可爱,那是因为他们的老祖仍健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树们因此都是孩子:在老祖慈爱的目光下,他们都有小儿女的姿态”和段的“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可以看出,古树对儿女们慈爱,是儿女们坚强的后盾与倚靠,象征着老人对儿女的疼爱、无怨无悔地付出;

段的“多少暴风、雷电、地震、山火、虫害,你是怎么活下来的?……你是怎样幸运地一次次躲过了刀斧之灾?”可以看出,古树历经风雨和灾难,仍坚强不屈,象征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

段的“我想,千百年来,你和这位‘半身不遂’的兄弟,一定有着独特的信息系统,天上、地下,想必一直互通着信息。天上有风信、地下有根须的脉冲,你们并不寂寞”可看出,树与树之间,也即人与人之间要兄友弟恭,相亲相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