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四)

分类: 语文教学 |
(2021·四川宜宾市·中考真题)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儿子的鱼
[加拿大]P·帕金斯(译文 曾玉英)
我环顾四周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跑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鱼跃出水面时,我吃惊地合不拢嘴。“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去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窜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声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紧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孩子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孩子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38.下面关于“儿子的鱼”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儿子的鱼”表明了“儿子”特别的劳动付出。
B.“儿子的鱼”体现了“儿子”的韧性以及毅力。
C.“儿子的鱼”标志着“儿子”正坚持独立成长。
D.“儿子的鱼”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
39.下面对文章关联人物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作为小说的人物与叙述人称,让小说更具有真实性。
B.伙伴“保罗”这一人物形象于串联情节中升华了小说主题。
C.“儿子”身上的冷静与自信折射出“父亲”平素对他的影响。
D.“父亲”为数不多的言语表明了他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40.请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1.请用一组合适的关键词,揭示小说中“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答案】
38.D
39.B
40.示例:儿子钓鱼,大鲑鱼咬钩。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儿子惊险中逮住大鮭鱼。父亲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41.假装冷静,紧张关注,了解儿子,信任儿子,深爱儿子,欣赏儿子,为之骄傲。
【分析】
38.
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D.“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错。文中多次描写父亲,如“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故选D。
39.
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及作用的分析能力。
B.“升华了小说主题”错。保罗只是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如“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等,保罗没有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故选B。
40.
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本文主要人物是一对父子,梳理情节时可以从这对父子的行为入手并采用主谓句的形式来概括相关情节。
小说的开端是前两段,写一对父子在河变钓鱼,重点描写14岁的儿子钓鱼,“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伙伴保罗告诉“我”,那是一条大王鲑;由此可以概括出“儿子钓鱼,大鲑鱼咬钩”。
第三到七段是小说的发展,主要写男孩与大鱼之间的较量,“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去靠拢”“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而孩子的父亲认为孩子没有求救,他能自己解决这件事。可见这部分描写的是“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
文章第八到十段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写孩子追着大鱼进了灌木丛,“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最后他终于胜利了,“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这部分写“儿子惊险中逮住大鮭鱼”;
最后一段是小说结尾,保罗想要称一下这条鱼多重,父亲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这部分主要写父亲为儿子而骄傲,“父亲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41.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鉴赏。父亲的心理要通过父亲的言行来揣摩。如儿子在和大鱼周旋时,“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把自己的鱼竿插到一旁,说明父亲的注意力全在儿子身上,已无心钓鱼;“一言不发”“站在原地关注儿子的一举一动”,动作和神态都表现了父亲现在有点紧张,他假装冷静,紧张关注儿子的情况;儿子被大鱼带进深水区,还掉进了河里,但他仍不放弃,保罗想要去帮他,这是孩子的父亲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这表明父亲了解儿子,信任儿子;最后,当儿子终于捉住了那条大鱼,“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这表明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为了锻炼孩子,让他独自来抓大鱼,这是一种深爱;当保罗想要称鱼的重量时,“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这句话体现出父亲欣赏儿子,为之骄傲。据此理解用相关的关键词进行表达即可。
(2021·山东烟台市·中考真题)莽昆仑
墨村
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中士不管,似乎听得见自己周身血液撞击管壁的声音。
中士抱紧枪,裹紧大衣,顺石阶路往下走。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
一排石头砌成的营房在山坡背风处,包括中士在内,驻守着八九个兵。中士顺石阶路一级级往下走,岗楼便被扔在了脊背上。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
中士走近石头房,跺跺脚,抬手推了一下门,结了冰的木门闪开一条缝。
巡逻归来的兵们正围在火炉边取暖,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这一切,被走出厨房的军士长看个真切,“嗤”地笑出了声,“又不是新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
军士长望着中士又望望大家,他们的脸都一模一样,长期的高原生活,被强烈的紫外线亲吻得黑红干燥,飞翘的死皮一揭,便蹦出一条红白的鲜嫩肉色,极像画家即兴的一个飞笔。军士长说:“别忘了,咱是军人。”
去年开山时,一名画报记者从北京来,人上了哨卡,可就是瘫在床上,脸如黄纸。中士用土法给记者治高原反应,在他太阳穴、人中穴等处,耐心地一下一下按压,一口一口喂罐头汁。中士说:“初来乍到,都这样。”记者感动:“我来半天,就成这副熊样。”中士说:“习惯了。”“你们太不简单了,我要把你们全都拍下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
记者咬着苍白的嘴唇,手握相机,挣扎着硬是滚下床。站不住,就跪在地上,边流泪边给中士他们一张接一张地拍照,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
中士用嘴吮吮手掌虎口,避开军士长的眼,抬头望向屋顶。
屋顶上,团团重重叠叠的图案,浑圆,发黄——这归功于长期的烟熏。抽象的图案曲里拐弯,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
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
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
军士长进了厨房,接连端出几种罐头菜肴,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是刘根同志的生日,我们一起祝刘根同志生日快乐!”
“嗯?啊!”中士胸口一热,泪水夺眶而出,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这是几个月前我女朋友来的信,说我的邻居们出外打拼,一个个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我要再不早点退伍回去,什么都耽误了。”
军士长沉默半晌,猛然抓起桌上的暖水壶,依次倒满一排空碗:“喝!”七八只碗无声高举,“咣”地一声,几线水珠溅起来,落在火炭上,腾起一股裹了灰末的水蒸气……
火炉里焦炭没劲了,屋内已冷。军士长撮起几块焦炭投进去,一缕蓝烟飘起来,又用火钳在火炉里搅了搅,“叭叭”炸起几串火星,溅在了大家的身上、帽子上。
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
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
42.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士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请阅读全文后填空。
43.赏析句子。
(1)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
这句话属于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
(2)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44.从记叙顺序上看,第属于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
45.文章“莽昆仑”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答案】
42.想念家乡
43.
44.
45.(1)“莽昆仑”的意思是莽莽昆仑山,突出了高大的昆仑山气势雄浑,国土辽阔;(2)指出了战士们守边的地点是在艰苦异常的昆仑山;(3)象征着守边军人们克服困难、扎根边防的精神像昆仑山一样巍峨屹立;(4)赞扬了卫国守边的战士们热爱家乡、保卫祖国、勇于奉献的革命豪情和斗志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
【分析】
4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第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可知,中士决定退伍。
由第—段“中士很自然想起家乡那一眼望不透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他突然嗓子发痒,想唱,于是就唱:‘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他唱得心酸,嘶哑的声音破了,如一缕破布条,在屋子里绕过来绕过去”可知,中士用歌声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由第段“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可知,中士用歌声表达继续守边的决心。
43.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白毛风”比喻夹着雪片的狂风,“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描写昆仑山的自然环境,“刮得正紧”突出了风势猛烈,“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运用比喻,从人的感觉侧面写出昆仑上异常寒冷,突出边境环境极其恶劣,赞扬守边士兵们不畏艰难的顽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44.
本题考查学生判定叙述方式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文章共十八段,除去第段外,采用的是顺叙的方式叙述昆仑山守边战士们就在环境异常恶劣的情况下坚守国土、保卫祖国安宁的事迹,第两段叙述记者到高原后的反应和给战士们拍照、采访的事情,是为了从侧面烘托昆仑山守边战士们钢铁般顽强的意志,赞扬他们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自豪之情和乐观精神。所以,第两段属于中间插入段,从记叙顺序上看,属于插叙。
4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1)这篇文章的标题《莽昆仑》,出自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中的“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莽”的意思是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莽昆仑”指的是莽莽昆仑山辽阔雄伟,突出了高大的昆仑山气势雄浑,国土辽阔。
(2)由第段“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第段“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以及第段中“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可知,标题《莽昆仑》指出了战士们守边的地点昆仑山的环境异常恶劣,战士们守边生活极其艰苦。
(3)由第段“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可知,“莽昆仑”象征着守边军人们克服困难、扎根边防的精神像昆仑山一样巍峨屹立。
(4)由第段“在喀喇昆仑山这天寒地彻的冰峰哨卡上,战斗着一群多么可亲可敬可爱的了不起的战士”,第段“中士和战友们憨厚地笑着,‘咱是军人哩’”,和第段“突然,军士长大声唱起来:‘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中士和几个兵精神为之一振,雄壮的歌声在清冷的雪山哨卡上飘荡回响,经久不散:‘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分析可知,“莽昆仑”赞扬了卫国守边的战士们热爱家乡,忠于祖国、勇于奉献的革命豪情和斗志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