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巴彦淖尔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

分类: 语文教学 |
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座位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请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后,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題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宇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严格按题号所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5.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损坏。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本题包括1~7题,共25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澄澈(chéng)
B.体恤(xù)
C.规矩(jù)
D.麾下(hu)
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商酌
B.深宵
C.酝酿
D.莅临
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广场上,有人在散步,有人在跳舞,空气中到处洋溢着祥和、快乐的气氛。
B.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学校经常纵容我们去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C.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D.园林讲究不落俗套,要人工营造出自然的意境,同时还要蕴含浓厚的人文气息.
4.(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保护区采取生态补水、退耕还林和全面禁牧等,吸引了大批候鸟来栖息觅食。
B.视力下降往往是因为我们很多不经意的坏习惯导致眼睛受损的原因而造成的。
C.春节中蕴涵的传统人文精神和亲情凝聚价值,成为备受中国人珍视的节日。
D.舞剧《骑兵》把家国情、草原情呈现于舞台,再现了人民骑兵的历史形象
5.(2分)下面有关文学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我看》是我国著名诗人穆旦的作品,诗中写出了春天留给诗人的印象以及诗人从中获得的生命感悟。
B.《孟子》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孟轲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文以雄辩著称,多用排比句,气势非凡。
C.《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江城子”是词牌名。词中使用典故,表达了作者苏轼希望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
D.《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6.(3分)参照下面小诗的表达形式,仿写一首小诗。
言论的花儿
开得愈大,
行为的果子
结得愈小。
7.(10分)默写(请用正楷书写)。
(1)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3)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表达眺望故乡而不见,心生无限愁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题意填写括号内提示篇目的语句。
学习要做到“学”“思”结合,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学习要心无旁骛,潜心专一,正如诸葛亮所说:“_________”(《诫子书》);学习还应像宋濂那样,“_________”,多向德才兼备的前辈请教(《送东阳马生序》)。
二、阅读(本题包括8~23题,共4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宣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节选自《朱子家训》)
8.(2分)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自奉必须俭约
9.(4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10.(2分)文中画线句使用了怎样的说理方式,阐述了什么道理?
11.(2分)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具现实教育意义,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_________
牛是农耕文明的标志,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生计离不开牛。牛年说,有一种亲近感。
牛是我的乡愁记忆。晨起,祖孙三代牵牛荷犁而行,走在村口老树下的霞光里。赤脚挽裤腿,前后等距离,走路姿势一致,每天时辰一样。放牛娃倒骑牛背看书,有骑牛读汉书、穿林听秋声之趣,任你读到日落西山坳、晚霞红满天,牛儿会一声不吭、步不乱地把你驮回家。夜归的牛或立或卧,不时嚼几口草,几分神定气静,几分闲情逸致。等到月光从天窗斜照进来,拂上了牛的眼睛,那粗重的鼻息声便伴着山林的涛声和潺潺水声,组成山村的催眠曲。
牛是农家宝,是农民的命根子。棕绳穿鼻系柴扉,早晚有人问饥寒,半夜提灯去看栏,清展起床添饲料,是牛主人每天的作业。把牛关在薄屋边,养在后院里,听着牛嚼草牛呼噜的声音,心里踏实而满足。庄户人家安居乐业得有头牛,就像今天城里人家得有辆车。
牛是家乡的风景。春天的图画里少不了雨、离不开牛、缺不得迎春花。一犁春雨半亩洼,蓑衣斗笠半袖花,春风应时而至,春光烂漫无边,翠绿墨绿嫩绿鹅黄绿,梨花李花桃花栀子花,所有的草叶花蕊、溪流石泉都滴着青春的原汁。
牛们完成了犁田的任务,雄赳赳地挺立在田埂,张望着插秧的风景。偶尔扬起黑粗脖子“哞”地一声,一定是声震深谷、气贯长虹。或者干脆卧倒靜静地等,看你磨蹭到几点,天生一副好脾气。
村里老人们对“牛脾气”有自己的理解。老牛拉车,慢条斯理有静气、有条不紊迈方步,不管是拉犁还是拖耙,或者拉石磙碾谷子,牛总是顺从地架上木头套,一趟又趟,一圈又一圈,决不偷懒,从不厌倦,永不懈怠,这叫有耐性;垄里去、垄里回,去哪块田、回哪个栏,哪个坡上的草儿青、叶儿嫩,老牛识途门道清,这叫有悟性;牛一辈子脚踏实地、负重前行,泰山压顶不屈腿,蛮荒在前仍奋蹄,这叫有韧性;牛老成持重,只埋头做事,不轻易发声。每天是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代如此,并无二心,这叫有定性。
牛是人类的朋友。牛与人性灵相通,人与牛同甘共苦,人养牛、牛养人,人是牛的主人,也是牛的学生,跟牛学做事,向牛学做人。遍布广袤乡村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们既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浓郁醇厚的乡村文化成风化人,把牛的元素、牛的精神融入了庄稼人的基因和血脉。我至今还以自己属牛而自豪、自省,这大约是“牛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吧。
(作者:刘汉俊
12.(3分)请辨析《牛年说牛》《家乡的牛》哪一个做本文的题目更恰当。
13.(4分)第段加点词“拂”极具表现力,请品析。
14.(3分)请简述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15.(2分)说说第段画线句中,“我”会“自省”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