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二)

分类: 语文教学 |
7.综合性学习。(5分)
某初中学校开展以“科海泛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你参加。
材料一:(中新网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二:(央视新闻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三:“十三五”期间,我国研制成“奋斗者”号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深海一号”潜水器母船、“海翼号”滑翔机及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一批大科技装备。同时,我国正在全方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1)研读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火星探测巡加器着陆成功,“天问一号”上热搜。“问”,甲骨文写作“”,从“口”,“门”声,《说文解字》所谓的“讯”也。“天问”中的“问”即用其本义:
(3)班级在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到来时举办“科海泛舟,逐梦九天”主题活动,请设计一项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探究材料内容。材料一介绍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火星并取得圆满成功;材料二介绍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月球样品成功返回;材料三介绍了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研制了一大批大科技装备,并参与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并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文本探究的结果可概括为:近几年,我国在科技领域获得了巨大进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答案不唯一。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天问”的读音为:tianwen,从“口”“门”声像是口在门中间,以示发问说话,是“询问”的意思“天问”出自《楚辞》,意思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进行想象与发问,从宇宙之本源,到阴阳之俱化;从天地之构造,到星辰之往亘。“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意思是:到了外境就问有什么禁令,入了他国就问此地的风俗进门就问有什么忌讳。“问”是“探寻”的意思。
(3)本题考查主题活动栏目设计。一般可以从“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
【解答】答案:
(1)示例1:近年来,我国在“探月工程”“火星探索”“深度载人潜水”“国际热核棄变实验堆”等科学领城获得了长足发展。示例2:近几年,我国在科技领域获得了巨大进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
(2)询问;探寻
(3)示例一:开展“我与科学,我与航天”主题演讲活动。
示例二:举办“心系航天,报效国家”读书报告会。示例三:举办“中国航天辉煌成就”图片展。示例四:举办“大国航天人”故事会。示例五:组织“我的航天梦”征文比赛。
【点评】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诗人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其“梅妻鹤子”。合:应该。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拍板,此处指歌唱。
8.诗中描绘的“梅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艺术表现“绝伦”“曲尽其妙”,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诗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颔联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侧面加强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最后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形象的理解。本首诗前四句正面描写,后四句侧面烘托。理解梅的形象,关键是抓住前四句。首联赞叹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在众芳凋零的严冬季节,惟有梅花傲然绽放,鲜艳美丽,在小圆中独领风骚,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被作者赋予孤傲高洁的人格魅力。颈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尽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清幽淡雅。尤其是“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形成;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更何况是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使之陶醉。
(2)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的理解。本诗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历来被人称道,被认为是咏梅绝唱,因此堪称“绝伦”。这两句诗,是从“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化用而来。作者只改了两个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原句既写竹,又写桂,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而作者的改动,形成了前一句写梅的姿态,后一句写梅的幽香被意思,主题和意境截然不同。这两句可谓字字有味:“疏影”写其形——神清骨秀,“横斜”状其神——遗世独立,“水清浅”做背景,烘托灵动温润;“暗香”清幽淡雅,“浮动”香气悠悠,“月黄昏”朦胧静谧。因而形神兼备,气质绝伦,堪称千古绝唱。
答案:
(1)不畏严寒,明媚鲜丽(或神情骨秀,高洁端庄)和峻洁清高、孤芳自赏(或幽独超逸、自甘淡泊)的形象。
(2)示例一:以梅花自况,诗人咏梅,实际上是他幽独清高、自甘淡泊人格的自我写照。在诗人眼中,梅含波带情,质仪相谐。首联即写梅明媚鲜丽,尾联又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精神追求。
示例二:描写正侧面结合。如颔联用“疏影““暗香”正面描绘梅花的轻盈、芬芳;颈联用“霜禽““粉蝶”侧面烘托梅花的孤洁、鲜丽,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梅花的形象更加迷人。
示例三:虚实相生,对比衬托。如颈联前句实写“霜禽“之甚,“欲下先偷眼”;后句想象(虚写)“粉蝶”“如知合断魂”,把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一实一虚,构成对比,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示例四:视觉、嗅觉融合,颔联上句从视觉角度细致描绘出疏枝清影、水月空明的图画,下句从嗅觉角度刻画出梅香氤氲、沁人心的幽境,二者巧妙结合,融成“绝伦“的写梅千古名句。
示例五: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如前三联,诗人写眼中之梅,胸中之梅,隐曲地表达对梅的喜爱;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把诗人的情操趣味合盘托出,使咏梅与抒怀水乳交融。
示例六:善用修辞。对偶,颔联中“疏影”和“暗香”、“横斜”与“浮动”、“水清浅”与“月黄昏”,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谐美(或拟人,颈联中“先偷眼”赋予“霜离”以人的情感,形象地写出了对梅的喜爱。或夸张,尾联中“合断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或注重字词锤炼,如首联中,“独”“尽”二字,言简义丰,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独有的天姿国色,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孤傲的神韵。)
译文:
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
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
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