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米芾《蜀素帖》结字特点及规律

(2021-02-06 14:14:19)
分类: 文艺撷英

           米芾《蜀素帖》结字特点及规律

作者: 墨海

《蜀素帖》是米芾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此时他的书法技巧已经炉火纯青,因而天性的狂放不羁必然体现在他的书法中。本期,小编就米芾《蜀素帖》中结体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希望在行书学习上能对您有所帮助。

《蜀素帖》,绢本,29.6×284厘米,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是米芾在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的九月二十三日,时年三十八岁时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因绢吸水性差,故多渴笔,又因在绢上书写,所以极为认真。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字形结构是临帖的第一要义。

http://wp.mochi.shufawu.com/wp-content/uploads/2016/02/2016021501580224524.jpg

              掌握字形结构是初学者的主要目标

  点画与点画的结合是书法学习的两大课题。二者何为重点,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线条的品味是作品艺术品味的关键,线条是书法的生命。点画美不仅要求点画的形状(俗称笔锋)美,还要求点画的“质”“韵”“力”均达到一定品味。广大初学者对线质的理解往往缺乏,而有限的精力与使用的需求又不容许在这方面专事攻克,所以初学者起初不必苛求线质,而应重在考察笔锋与字形。

《蜀素帖》的结字规律

1、收放对比

  初学者往往易于均匀地安排笔画,不敢或不知道如何使笔画组合有疏有密,所以字形不生动,流于平庸。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处不嫌疏,密处不嫌密。”《蜀素帖》中的收放对比,可谓极尽其能事,最臻佳妙,艺术感染力非常强。总体而言,该贴结字中宫紧束、外围放逸展拓。具体考察,其收放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上收下放、下收上放、中收上下放、上下收中间放、左收右放、右收左放、中收左右放、中放左右收,另有两种特殊的收放方式:长笔放,即将原本并无紧密处的字中某一笔画写得较通常时长,相应的其他部位就有了收的意味;多维收放,如“青”字,从横向来看是上放下收,但从上面的竖画出头很短来看,上面又是收的。

2、轻重对比

   用笔的轻重(体现为笔画的粗细)对比并非每一件作品所必需,有些作品也可以不强调用笔的轻重,但在《蜀素帖》里,米芾的很多结字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艺术技法。如“岁、子、溪、多、云、清”六子的轻重对比,就较一般行书来的明显。从这些例字可以看出,用笔何处轻、何处重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有的上部重,有的下部重,有的左部重,有的右部重;有的笔画多数粗重,只在一二笔处轻细些,如“岁、子、多、云”四字;有的却正好相反,只有少数重笔,如“溪、清”二字。当然也不乏轻、重笔画数相伯仲的。

   该贴中不少字用笔的轻重对比是强烈的,可以谓之大粗大细。如“舒、须、缘、渔、俳、具”六字,其轻细处实在是只有粗重笔画的十分之一。如此大轻大重已属不易把握,但米芾更可贵的是能使这些笔画和谐地共处一字之中。究其原因,首先在于线质、力感的统一,粗而不肿、细而不软,都健拔遒劲;其次是笔画搭配时,细笔画往往都注意了紧凑,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系统大于各部分之和,四五个细笔画紧凑在一起的分量可以等于七八画,所以这就相对地调节了粗细的失衡。对立与统一,是一切艺术最根本的规律。

在粗细笔画中,还有一类“结块”的。如“本、醉、娑、震、涣、濯”六字,都有一处数个笔画纠结交融,形成一个“块”。显然这并不是失误,而是米芾在结字中营构重笔的另一手法。明末王铎最喜欢用的涨墨法,或许是受到了米芾的启发。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少壮未能成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至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37岁时的米芾,已不是对诸家作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在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蜀素帖》的信息量是很丰富的,不但有二王、颜鲁公、褚河南等诸家痕迹,而且又呈现出米芾自家的多种色彩。

http://wp.mochi.shufawu.com/wp-content/uploads/2016/02/2016021501580224524.jpg

3.参差、险夷处理

该帖中有众多的字结构参差,“劲”“物”“蟾”“夷”四字普遍左边的重心高出很多,“地”“仕”“遗”“对”四字却正好相反;又有部分上下结构的字,“灵”“亭”“光”“学”四字,上下错位,往往下部右移,或上部右倾。这些奇诡的结体,变幻灵动,似乎随意布势、不衫不履,实则富于情趣,嵌布在一般字列中,使节奏更加丰富。

还有的结字,各偏旁部首的俯仰斜正并不一致,并以欹侧为主,奇险率意,表现了动态的美感。这些偏旁部首又并非各自为阵,而往往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欹正相生,有机统一。如“霄”“暑”“资”“毕”四字,字态很像杂技演员在走钢丝,悠悠晃荡,但又终归均衡;“载”“取”“射”三字,都像在伸懒腰,字势上张,但同时底下的长笔画、重笔画或下垂画稳住了“字脚”。而“群”字左右各趋所向,似乎要分离,但因为左右轴线在下方彼此撑住了,如同两小儿勾手抵脚后仰,显得既开张又紧密。

当然,《蜀素帖》里的字并非都如上述那样终能稳住重心。即便稳住了,绝大多数仍微微左倾,少数则微微右斜。如“之”“年”“前”“郎”四字,更明显是倾向一边。书法毕竟主要是作为整体来着眼的,这类字正是该帖行气跌宕多姿的重要因素。

4.增减笔画

增减笔画是行书中常用的手段,它有助于书家能动地调节字态与疏密、轻重,如“底”字所加的点。但在米氏《蜀素帖》中,增减笔画主要体现为钩、挑的增附或减约。“鹰嘴钩(挑)”就是属于笔画的增附,是米芾行书的一个独特标记,例如“政”字的挑。而有时为了避免雷同,或需要空透一些,钩起的部分又可以被简略掉,如“才”字。口字旁写作两点、两口字写作三点在该帖中也司空见惯。还有很多以点或短横、短竖取代若干笔画的情况,如“为”“兴”“乐”三字。有时,一些短小笔画很自然地在萦带中被省略,“虹”字的点、“附”字的撇、“易”字的短横等等。增减笔画并不是很随便的,它是出于美化的需要,并且要以不至于让人无法认读或错读为前提。

5.同字异态

在米芾的行书中,即便一字中反复出现的笔画也都形态不同,就更不要说同一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字了。《蜀素帖》的结字虽然有规律,但并没有走向程式化,同样的字在此、在彼的面目一定是不雷同、甚至是迥异的。为了领会书家的意图,我们可以试着将某两个“同字异态”的字互换位置,看看有何不妥。此外,在该帖里还有一些部首成对出现的字,也同样出现到了变化。

初学书法者以正确的方法临摹某一碑帖,相当一段时间后能写得与范帖基本相似的大有人在。此时可以试着学以致用,创作一些作品。

由临摹走向创作最好能有一个过渡。“集古字”便是米芾从临摹晋人走向自我风格的过渡阶段。我们不妨也以此作为桥梁,可以找些诗词联句,尽量追从《蜀素帖》的体格来营构。首先选较多字都为《蜀素帖》原本中出现过的,这就可以保证在书写时能得心应手,并逐渐培养、增强自己“拟创”该体生字的能力。一旦“拟创”生字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对常见书法幅式与章法处理也都能熟练运用,随便书录任何一段文字都能基本符合昕临范帖的风貌,由此,真正的创作便开始了。(墨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