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版)(二)
| 分类: 语文教学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最早的桥
茅以升
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桥?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能使人越岭,从这山到对山的东西就是桥,那么,直升飞机也是桥了。船和飞机当然都不是桥,因为桥是固定的,而人在桥上是要走动的。可是,拦河筑坝,坝是固定的,而人又能在坝上走,从此岸走到彼岸,难道坝也是桥吗?不是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那么,在浅水河里,每隔一步,放下一堆大石块,排成一线,直达对岸,上面走人,下面过水,而石块位置又是固定的,这该是一座桥了。然而严格地说来,这还不是桥,因为桥面是要连续的,不连续,不成路。但是,过河越谷的水管渠道,虽然具备了上述的桥的条件,而仍然不是桥,这又是何故呢?因为它上面不能行车。这样说来,矿山里运煤的架空栈道,从山顶到平地,上面可以行车,也是桥吗?然而又不是,因为这种栈道太陡,上面不能走人。说来说去,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
12.阅读第一段。在下面AB处填写相应内容。

13.写出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种即可),
14.下列与原文表述不符的一项是
A.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不是某一座桥而是指桥的类型。
B.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有梁桥、拱桥、浮桥三种基本形式。
C.作者认为猴子过河形成的“猿桥”和现代所谓“悬桥”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D.我国最早的桥叫做“梁”,《诗经》中“造舟为梁”中的“梁”是指“浮桥”。
【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桥,第一段介绍了什么是桥,第二段介绍了什么是早,第三段和第四段介绍了桥的三种形式。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解答】(1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按照要求进行仿写练习。根据首段中的“因为桥下还要能过水,要有桥孔”“桥总要是条路,它才能行车走人,不过它不是造在地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因而下面就能过水行船”可提炼作答。
(1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辨别以及对于说明方法作用的掌握。对在人类历史以前的梁桥、拱桥和悬桥等三种桥的分别说明。运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从而条理清楚的说明了在人类历史以前桥的三种基本类型,让人清楚明白的知道在人类历史以前,就有三种桥。
(1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信息比对能力。这是一道选择题,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找出各选项相对应的句子,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作出选择。
ACD.正确;
B.有误,世界上最初出现的人造桥有梁桥,拱桥和悬桥三种基本形式,而不是浮桥。
故选:B。
【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xxx和xxx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9题。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春天又到了。
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我希望他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选自《同题散文经典•藤野先生
15.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6.结合文本,揣摩刘老师说话时的语气,选出判断不恰当的一项
A.“……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凝重、严肃)
B.“好!五分!”(肯定、赞赏)
C.“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鼓励、期待)
D.“你不要管,我自己来。”(自信、坚定)
17.写出文中两处“少年”的不同含义。
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8.作者对刘老师有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9.文章的题目市“理想的风筝”,~段却写了与风筝无关的事,你如何理解?
【分析】文章回忆了上学时教历史的刘老师。刘老师是一个失去左腿的残疾人,他历史课上得很精彩,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能做出各式各样的风筝,并亲自将它们放上天空。刘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解答】(15)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能力。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本文表述的对象刘老师,他身残志坚,每年春天都会放飞风筝,表达他对理想的追求。文章的标点是“理想的风筝”,主要事件与风筝有关,所以文首写春天的景物,从结构上看,是为了引出写作的人物与主要内容,并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此段景物描写表现春天的生机活力与希望,为下文表现刘老师对理想的追求作铺垫,并定下了温暖的感情基调。
(16)本题考查人物情感揣摩正误的判断能力。
A.有误,刘老师在介绍他残疾原因的时候,是“笑着对我们说”的,“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他说自己的腿是女娲造人时甩丢的,很明显是调侃,所以说话时应是快乐、放松的。
BCD.正确。
故选:A。
(17)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两题中给出的词语相同,要求分析的是词语的语境义。第一个句子中的“少年”,很明显指的是刘老师,指的是放风筝时快乐轻松的刘老师如同少年般充满活力,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第二个句子中的“少年”指的就是青少年一代,作者是想以此反问句,表达刘老师“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对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青少年一代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
(18)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文章第五段写刘老师对自己残疾原因的介绍,“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表现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尊敬与爱戴;第七段介绍刘老师历史课上得好,“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喜爱与感激之情;写刘老师春天里放风筝,“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又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敬佩与赞美之情;通过记叙了刘老师年过半百,身患残疾依然在讲台上跳跃讲课,同时上历史课给我们很大触动,从而影响我大学专业选择历史系,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感激和喜爱之情;文末“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直接抒情,表达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19)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与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本文的标题是“理想的风筝”,很明显有两层含义,表层指的是刘老师春天放飞的风筝,以风筝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从刘老师放风筝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可以看出标题还暗指刘老师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理解了这些,即可知标题的含义即为本文要表现的主旨。文章~段描述的是刘老师上课的情景,“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表现了刘老师上课十分艰辛,但是他却不顾自己的痛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看起来与风筝没有关系,实则是为下文具体写他放风筝,放飞理想作铺垫。
答案:
(15)内容上:渲染了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气氛,奠定全文温暖的感情基调,以景喻人,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结构上:照应题目,由风筝引出下文,是用春天的景色和风筝勾起我对刘老师的回忆,突出了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十分大,让我至今记得他。
(16)A
(17)句中的少年指的是刘老师,尽管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依然如少年一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及不懈追求。在放风筝时仍像孩子一样朝气蓬勃,富有生气,对生活充满热爱,表达了我对他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句中的少年指的是和学生时代的作者一样的广大青少年。在这里将孩童与年过五十,身有残疾却对生活有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刘老师进行对比,表现出我因为刘老师而产生积极的改变,表达我对他的感激之情。
(18)通过记叙了刘老师年过半百,身患残疾依然在讲台上跳跃讲课,同时上历史课给我们很大触动,从而影响我大学专业选择历史系,表达了我对刘老师的感激和喜爱之情;以及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残疾,依然努力生活,也体现了我对刘老师的赞美和敬佩。最后因为多年未见刘老师,也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无限思念之情。
(19)标题有两层含义:刘老师在每个学生的心里播也理想的种子,放飞理想的风筝;每年春天,刘老师都放风筝,那风筝里有刘老师的理想,他把理想放飞。~段侧重于对刘老师的描写,看似与风筝无关,实则突出了刘老师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达了我们对刘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也为下文写“放风筝”和体现主旨作铺垫。
【点评】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方法: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主要作用有:(1)渲染某种气氛;(2)衬托人物心情;(3)表现人物性格;(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往往需要我们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具体分析。
2、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组合,主要作用是交代历史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