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铁岭市2020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版)(二)
(2020-09-29 19:09:15)分类: 语文教学 |
二、阅读(满分60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2题。(12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 诚以为贤。 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
魏徵对曰:“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
太宗曰:“诚如卿言。”
9.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必先苦其心志
C.然后能改
D.征于色
10.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
1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12.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分别从君臣两个角度,概括出【乙】中魏徵认为唐太宗功业仍不及三皇五帝的原因。(2分)
(2)魏徵的看法印证【甲】中“
【分析】译文:
【甲】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乙】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通过读书,发现以前的君王做善事,都身体力行,不知疲倦。他们所任用的大臣,也都很贤德,然而和三皇五帝的时代相比,还是无法企及,为什么呢?”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似都可以。结合自己对虚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任务/任用;
B.都是代词,指代他;
C.这样/然而;
D.在/和。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有:困于心,心中有困苦。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句意为: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句中重点词有:见,发现。行,亲自去做。句意为:我在读书时发现前朝帝王做过的善事,都能身体力行而不知疲倦。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现在少数民族臣服,天下太平无事,的确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盛事。根据句意,句子断为: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
“历代的帝王刚刚即位的时候,都励精图治,勤于政务,以尧、舜为楷模,可是等到天下太平了,就开始放纵自己,骄奢淫逸,没有谁做到善终”,君主待国家太平时就骄奢放纵;“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臣子待富贵显达时就思考保全官位。
魏征所说的意思是,历代帝王即位都能励精图治,有忧患意识,而一旦天下太平了,就开始放纵自己,骄奢淫逸,最终不得善终,做大臣的亦是如此。这与甲文中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观点一致。
答案:
(1)B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我在读书时发现前朝帝王做过的善事,都能身体力行而不知疲倦。
(3)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4)君主待国家太平时就骄奢放纵;臣子待富贵显达时就思考保全官位。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点评】“之”的用法:
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7题。(18分)
守护母亲的梦
那天早上,他总是感觉隐隐不安。上班的路上,他回想着昨夜的梦,突然担心起了乡下的母亲。大概有一个多月没回去看母亲了,工作是忙,但也并不是一点时间都没有。不过,和大多数中年人一样,他毕竟有自己的生活圈,有时女儿要让他陪着去公园,或者下班后朋友拉着去喝酒,偶有一点空闲,也被一些琐碎的事情消磨掉了。
整整一个上午,他都心神不宁,心里一直惦念着母亲。母亲是个苦命的女人,父亲走得早,母亲独自一人艰难地拉扯他和姐姐长大。如今,他和姐姐都在城里安了家,想要接母亲过来和他们一起住,母亲却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土地。虽然他和姐姐抽空就会回家,可生活中总是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时候,有时一两个月回一次也就成了常态。
中午下了班,他去单位的食堂吃饭,快要走到食堂的时候,又转身折了回去。他突然决定回乡下看母亲。离下午上班还有两个小时,开车来回需要一个半小时,这样算来,还有半个小时可以陪母亲,也许还来得及吃一碗母亲做的手擀面。想起母亲做的手擀面,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熟悉的院子里,月季、菊花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在墙角静静地绽放,鸡、鸭安生地在圈里休息,就连平时最爱聒噪的大黄狗也安静地趴在屋檐下睡觉。推开虚掩的房门,桌子上放着一只还没来得及洗的饭碗,旁边还有吃剩的半个馒头。母亲总是喜欢将就,胡乱吃点东西就把午饭解决了,他无奈地摇了摇头。透过半掀的布门帘,母亲那双沾满了泥土的布鞋整齐地摆放在床边。
他轻轻走进去,母亲背对着他躺在床上,她一定是累极了,熟睡中正发出轻微的鼾声。他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下来,静静地注视着母亲,母亲此刻蜷缩着身体,看起来是那么瘦小,身上穿的那件衣服还是前年妻子买给她的,刚开始母亲总舍不得穿,后来,姐姐又给母亲买了好几件,说如果她不肯穿,就一直给她买,母亲这才欢喜地穿上了新衣。在睡梦中,母亲翻了个身,母亲额前灰白的头发上粘着一小片稻草,他眼圈顿时有些发红,抬手想为母亲摘去额前的稻草,旋即又将手放下。唉,母亲一定又下田干活去了,尽管他和姐姐说过多次,不让她再下田,母亲却总舍不得丢下那片土地,她笑着说,自己家种的蔬菜和粮食吃着多放心呀。其实,母亲才能吃多少,还不是每次都大兜小兜地往他们的车里塞。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二十分钟,他蹑手蹑脚地走到客厅,轻轻点燃一支烟,静静地享受与母亲相伴的时刻。此刻,他觉得自己和母亲离得是那么近,甚至能听到母亲沉稳的呼吸和心跳,这应该是自从他成家以来,和母亲单独相处的最长的时间。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常无意地提起他睡觉时的各种小动作,那时他还纳闷儿,母亲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呢?其实他早该想到,在自己熟睡的时候,母亲也许用温柔的目光抚摸过他无数次。
抽完烟,他站起身,掀起门帘,看到母亲仍在安睡,忽地,母亲的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在做一个甜蜜的梦。他笑了笑,轻轻退了出来。坐在车上,他仿佛觉得母亲那半个小时的安稳梦境,嫁接到了他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了平日的劳心费神、疲惫烦累,一切都变得那么恬然安静,一如母亲一直以来的心境。在浑身轻松的同时,他又觉得很幸福、很满足,这半个小时的时光让他无比深切地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也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最博大最深沉的母爱。
赶到单位时,他接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电话中,母亲高兴地说道:“我中午睡觉的时候梦到你了,好像感觉你就在妈身边呢。”“妈,我想您了,这个周末回去看您。”他带着微笑说完,却不自觉地湿了眼眶。
13.阅读选文,理清文章脉络。(4分)
梦见母亲,突然担心--
14.从描写角度赏析选文第段画线句。(4分)
15.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母亲的性格品质。(打出两点)(4分)
16.选文第段画线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和心理?(3分)
17.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段交代了他久未归家探望母亲的原因,也道出了大多数中年人忙于个人生活 、疏于陪伴父母的现状。
B.选文第段写他想起可以吃到母亲做的手擀面不觉加快脚步,表明回家吃面是他此行的 主要原因。
C.选文第段加点词“嫁接”表现他陪伴母亲时感受到的恬然安静影响了他的心态,让他暂时淡忘了生活的烦恼。
D.选文标题既写出他守护睡梦中的母亲的情景,也写出他想多陪伴母亲的原望,含蓄地揭示了文音的中心。
【分析】这是一篇反映亲情的散文。“他”人到中年,工作、家务和其他琐碎的事很多,因此很少有时间去看望乡下的母亲。一天,“他”突然心神不安,因为昨夜梦到了母亲。于是,中午,“他”回家看望母亲。母亲正在午睡。他没有叫醒母亲,而是静静在坐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十分钟,然后离开。下午上班时,“他”接到母亲的电话,说梦见自己了。文章包含的母子情深,充满感人的力量。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第一空:根据第三段中的“他突然决定回乡下看母亲”可得:惦念母亲,决定探望。第二空:根据第八段中的他接到了母亲的电话,然后他向母亲许诺周末在回家。可概括为:接到电话,承诺回家。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阅读第四段画线句可知,这是对母亲家里庭院的景物描写,花花草草静静地绽放,家里的鸡、鸭、狗安静地休息。“静静”“安生”“安静”等词语突出小院里的静谧,渲染了和谐温馨的气氛。此时他中午下了班后因为惦念母亲而决定回家,回到家后看到家里安静温馨的氛围,内心就感到踏实安适。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根据第五段中的“身上穿的那件衣服还是前年妻子买给她的”可知母亲是一个生活节俭的人。根据“尽管他和姐姐说过多次,不让她再下田,母亲却总舍不得丢下那片土地”可知母亲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根据“其实,母亲才能吃多少,还不是每次都大兜小兜地往他们的车里塞”可知母亲是一个关爱孩子的人。根据第二段中的“母亲是个苦命的女人,父亲走得早,母亲独自一人艰难地拉扯他和姐姐长大”可知母亲是一个坚强独立的人。
(4)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根据“母亲额前灰白的头发”可知母亲的苍老,他心疼母亲。前文提到他已经很多久没有回家了,对母亲疏于照顾,心中感到愧疚。他“想为母亲摘去额前的稻草,旋即又将手放下”,是看到母亲如此的辛苦,想要摘掉稻草,又怕打扰到母亲休息,内心矛盾。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根据第二段中的“整整一个上午,他都心神不宁,心里一直惦念着母亲”可知他并不是想吃母亲做的手擀面,而是因为惦念母亲,所以才决意回家。
故选:B。
答案:
(1)惦念母亲,决定探望
(2)环境描写,描写了院子里花草静静绽放、禽畜安静休息的场景,突出小院环境的静谧,渲染和谐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他回到家中时内心踏实安适。
(3)母亲身上穿的衣服还是前年他妻子买的,可以看出母亲生活节俭(俭朴);他和姐姐反复劝说,母亲还执意下田干活,可以看出母亲热爱劳动(勤劳);母亲辛苦种出的蔬菜和粮食大兜小兜往他们车里塞,可以看出母亲关爱孩子(慈爱);母亲独自把他和姐姐拉扯大,可以看出母亲坚强独立。
(4)为母亲的苍老而心疼;为自己疏于照顾辛苦操劳的母亲而愧疚;想要为母亲摘掉稻草,又怕惊扰母亲的矛盾心理。
(5)B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本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本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