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北省荆门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版)(二)

(2020-08-19 09:34:01)
分类: 语文教学

6.综合性学习(5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一横挑起千钧担,一竖擎起一片天,一撇踢开拦路虎,一捺劈开万仞山……中字不倚偏,国字更庄严,人字互支撑,民字在心田。中国人爱中国字,写成雄文千方篇。中国人如中国字,承载文明天地间,方方正正中国字,稳稳重重有内涵,笔笔画画巧架构,长长短短紧相连,血脉紧相连……”

(节选自《中国字》歌词)

材料二:

国内首档解字溯源节目《奇妙的汉字》自开播以来备受文字爱好者喜爱。该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汉字文化”为宗旨,用独特的视角追溯汉字的历史渊源,探寻汉字背后的故事重拾汉字之美。“目前的汉字教育存在某些缺憾,大家往往是听其音、知其意,但字是怎么来的不知道,汉字就像古董一样,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见历史的流变。”该节目总导演童中尉如是说。让观众了解这些汉字背后隐藏的传统内涵,才是《奇妙的汉字》节目制作的初衷。

材料三:

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第二波是20世纪90年代,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键盘上的“敲”和鼠标上的“点”。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唯一原因。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李伯谦说:“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写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1)阅读材料一,请根据汉字笔画的特征,将正确的序号填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2分)一横挑起千钧担,一竖擎起一片天,一撇踢开拦路虎,一捺劈开万仞山,一提好比________,一折如同________,一弯就像________,一点恰似________。

龙摆尾      峰回转      凤抖冠      剑出鞘

2)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联系自身简要谈谈作为一名初中生应该如何传承中国汉字文化。(至少答出两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根据前后文的照应关系来选择即可。“提”从形态上看像一柄出鞘的利剑,“折”从形态上来看像回转的山路,“弯”像龙摆尾,“点”外形像凤鸟的头。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材料内容,抓住根据语境来概括即可。
“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汉字就像古董一样,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见历史的流变”“背后隐藏的传统内涵,才是《奇妙的汉字》节目制作的初衷”等语句中可以提炼出“珍视汉字,敬重中国汉字文化”“了解汉字背后隐藏的传统内涵”“读准字音,规范书写汉字”等主要信息,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答案:
1)
2)珍视汉字,敬重中国汉字文化;通过读书、看电视等渠道了解汉字背后隐藏的传统内涵;读准字音,规范书写汉字。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
1.把握材料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2.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3.将筛选出来的信息再和题干要求进行比对,然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阐述即可。

7.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7分)

1)古文中有许多充满辩证思维的名句,例如《论语为政》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来阐述“学”与“思”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描写古仁人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直接点明作者本意不在于饮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雄奇壮观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5)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6)韩愈因事被贬,贾岛作《寄韩潮州愈》以慰之,诗云:“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其有异曲同工之效。

7)人生中难免会遇到困境,我们只要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正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注意“罔”的书写)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注意“意”的书写)
4)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5)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注意“竦”的书写)
6)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7)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注意“疑”的书写)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二、阅读(48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5分)

谒金门·春半

朱淑真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注释】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断肠词》传世。生于仕宦之家,相传因对婚烟不满抑郁而终。阑干:栏杆。与:比不上,还不如。芳草:喻指词人思念之人。

1)请结合上片,谈谈你对“十二阑干闲倚遍”中“闲”字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愁”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谒金门•春半》是南宋诗人朱淑真创作的一首写闺中春愁的小词。上片写仲春时节,眼前景色,触目生愁。虽“十二栏干倚遍”,也无法排遣春愁。下片写闺中人在这风和日暖的大好春光中,想起了自己所怀念的人,不禁愁绪万端,感到还不如成双成对的鸟儿,因此不愿再看见满院落花和断肠芳草。通篇哀婉细腻,愁思无限。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关键词的赏析能力。解答时注意理解诗句意思,然后分析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意思是: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词句写出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
   2)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词的开端两句:“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此情”指的是什么,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这可谓是词人的“一愁”。“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这既表现出对莺燕的羡妒,又反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莺燕成双成对,而自己却单身只影,这是“二愁”。“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意思是: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此句不但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词人愁怨的根源: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远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这正是词作中表现出的“三愁”。分点简洁概括即可。
答案:
   1)“闲”,“悠闲”之意,暮春时节,词人悠闲地倚栏赏景,看似是轻松之态,实际上表现了词人精神得不到寄托、愁怀难遣、百无聊赖的心境。
   2)暮春时节,见满院落花而惜春伤怀、叹年华易逝;“莺莺燕燕”成双成对而自己形单影只,触发孤寂之愁;因所思之人在远方,而引发对离人的思念之愁。
参考译文: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
    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点评】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题。(10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软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斫:(zhuó),砍削,鬻:yù,卖。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B.且欲与马等不可得(普通)   未可明诏大号以天下之梅也(约束)

C.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以夭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鸣之而不其意(沟通)   其生气(抑制)

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名马(连词,即使)       B、马也(代词,这,这样)

C.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       D、梅曲为美(介词,凭借)

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D.有误,句意: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种基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ABD.正确;C.有误,句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A.有误,两文都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骈,两马并驾。于,在。称,出名。句意: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重点词:之,的。以,凭借。为,做。句意: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答案:
1)D
2)C
3)A
4)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点评】“之”的用法:
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