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与解析)(一)

分类: 语文教学 |
山东省潍坊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题有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试题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项目填涂清楚。所有答案都必须涂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书写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
下面是文宇同学摘抄在读书笔记上的美文片段。请阅读并完成1至4题。
坦荡如坻的原野上,千万颗萱草擎着黄花兴高彩烈地绽放。汇聚成浩浩汤汤的花海。他们开得泼泼洒洒,(也/却)香的羞涩而含蓄,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婆娑起舞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擎着(qín) 汇聚 坦荡如坻
B.羞涩(sè) 含蓄 兴高彩烈
C.吹拂 婆娑 浩浩汤汤(shn)
D.酝酿 弥散(sn) 落英缤纷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却 风韵 无人问津 B.也 风骚 无人问津
C.却 风骚 置之不理 D.也 风韵 置之不理
3.在语段中对应序号横线处填入标点符号最适合的一项是(
|
|
|
|
|
A |
; |
—— |
: |
、 |
B |
。 |
: |
—— |
、 |
C |
, |
; |
: |
—— |
D |
; |
: |
—— |
, |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和字音的识记。
A.坦荡如坻——坦荡如砥;
B.兴高彩烈-兴高采烈;
C.正确;
D.弥散(sn)——弥散(sàn)。
故选:C。
(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却”表转折关系,“也”表并列关系。“开得泼泼洒洒”与“香得羞涩而含蓄”表并列关系,故“也”符合语境;“凤韵”指风格韵味,可用来形容书画、风景等:“凤骚”,一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二指举止轻佻。结合“东洋式雅致”分析,“风韵”符合语境;“无人问津”,比喻事物已遭冷落,无人探问;“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而不予理睬。结合“可是开不了几日,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分析,“无人问津”符合语境。
故选:A。
(3)本题考查标点符合的正确使用。“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婆娑起舞
故选:D。
【解答】答案:
(1)C
(2)A
(3)D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萱草、春树常被用来比喻母亲、父亲。为祝贺文宇兄弟二人的父母结婚20周年,你准备奉上一副贺联。并拟出上联“椿萱并茂”,最佳的下联应是(
A.举案齐眉 B.父爱母慈 C.棠棣同馨 D.兄弟孝悌。
【分析】本题考查对对联的能力。
A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相尊敬。与上联意思重复。
B父爱母慈:与上联意思重复,并且结构不一致。
C棠棣同馨:“棠棣”出自《诗经•小雅•常棣》篇,是一首申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的诗。“常棣”也作“棠棣”。后常用以指兄弟。“椿萱”对“棠棣”,分别指父母和兄弟:“并茂”对“同馨”,意义分别为健康、美好。
D兄弟孝悌:孝悌:孝敬父母、尊重爱护兄弟姐妹。上联的“椿萱”比较文雅,而“兄弟”太直白,并且“并茂”和“孝悌”结构不同;
故选:C。
【解答】故选:C。
【点评】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
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5.下列成语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我国科学家描绘出大豆最全基因图谱,此成果可以更好的提升分子育种实验。
B.“毕云毕业典礼”上校长了谆谆教诲是即将踏入人生新征途的我们明确的方向。
C.三个欧洲国家通讯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中国五5G网络的传输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
D.这种新型疫苗的接种对象是为胰岛功能容易受损的人群而研制的特效药物。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成分残缺,缺少“提升”的宾语,可以在句子后面加上“的水平”;
B.正确;
C.有误,存在歧义,“三个欧洲国家通讯公司的技术人员”语义指代不明;
D.有误,句式杂糅,删去“的接种对象”或“而研制的特效药物”;
故选:B。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6.下面对文学,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中的“三”并非确指,都是泛指多数或多次。
B.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于天干,“辰”属地支。
C.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垂髫”“加冠”“不惑”“始龀”“耳顺”五个词语在这里的顺序,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D.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绝句每首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师、绝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言或七言。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中的“三”都是确指,“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的“三”是泛指:
B.正确;
C.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加冠,男子满二十岁;不惑,四十岁;耳顺,六十岁;
D.律诗通常每首八句,也有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八句律诗共四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四句,不分联;
故选:B。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15分)
(一)(8分)
7.根据提示,填写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选四题作答,全答则按前四题计分)
(1)子曰:“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也。(《庄子·逍遥游》)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4)范仲淹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在《岳阳楼记》中道出了震撼古今的心声:
(5)在《爱莲说》中,周敦颐以“独爱莲之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1)温故而知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先天下之忧而忧
(5)出淤泥而不染
此题要注意“戟”“销”“抟”“今”“奢侈”“淤”“濯”“涟”等字不要写错。
【点评】古诗词名句默写要求:
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
二、字的笔画要准确。
(二)(7分)
8.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是献身科学的探索者,也是反对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战士。作者通过他表达了对科学、社会正义和人类平等的不懈追求。
B.《长征》中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地描绘,也有对众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了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C.《艾青诗选》常借“太阳”表达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我爱这土地》中,诗人化身为鸟,抒发了对自己对土地深沉的眷恋之情。
D.《飞向太空港》这部长篇小说全面详实的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人成功的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过程。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解答】ABC.正确;
D.有误,《飞向太空港》是报告文学,而非长篇小说。
故选:D。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9.阅读《儒林外史》中的两个片段,回答问题。
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板摆得整整齐齐;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扶著立了起来。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淘痛哭?”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滚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严贡生将钥匙开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来,约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剥着吃了几片,将肚子揉着,放了两个大屁,登时好了。剩下的几片云片糕,严贡生搁在船板上,半日不来查点,却那船家肚饥,又害饥痨病,于是就顺手一片一片拈在了嘴里,严贡生见着,又假装不见。……“还说是云片糕!再说云片糕,先打你几个嘴巴!”严贡生转骂道"既然你众人说,我又喜事匆匆,且放着这奴才,再和他慢慢算账!不怕他飞上天去!"骂毕,扬长上了轿,行李和小厮跟着,一哄去了。船家眼睁睁看着他走去了。
(1)《儒林外史》中因与范进同病相怜而使范进中举的人是
(2)《儒林外史》特别善于通过富有情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请选择一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并结合小说原著分析其意义。(4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认真阅读名著,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的识记能力。《儒林外史》文中描绘了命运相似的“二进”,范进和周进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他们都是出身贫寒,暮年得第,都是除了八股之外,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人。他们都是利用八股这块敲门砖,敲开了仕途的大门,终于从社会的底层挤进了统治者的行列,两个扭曲灵魂的失态、发疯同样让人心酸。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细节描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讽刺手法。不管是外貌、动作,还是语言、神态,作者总能抓住那最有表现力的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周进在梦寐以求的贡院考房,“见两块号板摆的整整齐齐,不觉眼里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把老童生内心酸苦绝望与希望倾泻无遗。作者设置了让周进看见贡院的号板而撞到的情节和细节,是对热衷功名者的讽刺,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表现作者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态度。第六回中,严贡生取出一方云片糕来吃,剩下几片,“阁在后鹅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而当掌舵驾长“左手扶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严贡生先是“只作不看见”,直到“船拢了马头”,他便“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四斗子:“我的药往那里去了?”他明明是想不给人家船钱,却故意用几片云片糕设下圈套,装模作样地说船艄公吃的是他的名贵的药物,价值“几百两银子”,并发怒要把船家送到汤老爷衙里问罪,赖了船钱才扬长而去了。这一段精彩的细节描写,将严贡生装模作样、哄吓诈骗,无赖欺压的本性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严贡生这个人物,可以进一步认识当时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中丑恶和可笑的形象,鞭挞科举制度。
答案:
(1)周进。
(2)示例:赏析:周进在贡院撞号板、满地打滚、哭了又哭,这一细节活画出周进疯狂痴迷的精神状态。意义: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表达了对这类读节人的嘲讽与可怜,也表达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和批判。
赏析:严贡生吃完云片糕后,故意不来查点,并装看不见。这一细节表现严贡生的阴险狡诈。意义: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品行恶劣的读书人形象,鞭挞了那些虚伪无情、贪图名利及借助功名横行霸道的读书人,也批判了腐朽的科举取士制度。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对重点的人物及其情节进行重点记忆。
三、(7分)
六月份为“美,就在身边”学校主题活动月,你所在的九年级5班,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开展系列活动,旨在引导同学们发现美、颂扬美、践行美。请完成下列任务。
10.在“古城巡访美”活动中,同学们收集到下面两则材料。请据此写出你的发现。(2分)古城青州的美,美在
从“寿”字前左行,进一洞,洞如城门,回望门外云气蒸腾,这是云门山的由来。由门折上山巅,如鲤鱼之背,稍平,上有石阶,有亭,有庙,有佛窟。扶栏远眺,海风东来,云霭茫茫,山川河流,远城近乡,都渺渺如画。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倒流入海,天下才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
(选自梁衡《青州说寿》)
我站在云雾飞扬的云门山顶,能看到对面同样云雾飞扬的驼山,驼山下就唐时的龙兴寺,寺上的瓦,金黄一片。想起青州博物馆的石佛,喜欢金石的清照必是欣赏过的,那些佛大都笑着,人们称其为“青州的微笑”。清照在这种微笑里生活了二十年。金兵来前,四百尊石佛,被人埋在了龙兴寺前。
(选自王剑冰《青州缘未了》)
【分析】这道题考查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从选文一梁衡的《青州说寿》中“扶栏远眺,海风东来,云霭茫茫,山川河流,远城近乡,都渺渺如画”可以看出,主要介绍青州优美的山水风光。因此,古城青州的美,美在自然风光。从选文二王剑冰的《青州缘来了》中唐时的龙兴寺,宋朝的李清照可以看出,主要介绍青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古城青州的美,美在历史文化。
【解答】答案:
自然山水
【点评】解答这类题,要在对问题的内容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要扣住主题,围绕重点语句加以概括。
11.在“劳动创造美”活动中,班级准备刊登一组请为“风采·奉献”的作品。请参考图文示例,从甲乙两图中任选一幅,配上文字描绘平凡的劳动者。不超过50字。(3分)
【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认真观察图片,抓住细节,然后组织语言作答。甲图反映的时间是“中午”,对象是“外卖小哥”。从画面可以看出,一位外卖小哥站在一车外卖面前给客户打电话。由此写出外卖小哥忙碌奔波为客户送餐的热情周到的服务即可。乙图反映的时间是傍晚,对象是“老师”。从画面可以看出,一位老师正拿着书本转身离开,几个学生正在给老师挥手再见。由此写出老师用心传授知识,深受学生喜爱而带来的温馨回报,浓浓温情。
【解答】答案:
示例:甲:午餐时段,外卖小哥穿梭在大街小巷,奔波于楼上楼下,只为将热腾腾的饭菜准时送到顾客手中。
示例:乙:屏幕前、讲台上,老师用心传授知识,用爱塑造心灵。“同学们,再见!”一声傍晚的道别,也透出浓浓温情。
【点评】图文转换解题思路和步骤
1.读:画面组成要素;
2.思:画面内容,抓住主体,弄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写: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选择关键词,注意字数和格式要求。
12.在“社区实践美”活动后,本次系列活动圆满结束。作为活动组织者,你要在校报上对班级组织的活动进行报道,请拟写出新闻的导语,不超过30个字。(2)分。
【分析】本题考查拟写导语。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它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拟写时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主要内容,揭示新闻主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社区实践美”活动圆满结束,“在校报上对班级组织的活动进行报道”,注意要求“请拟写新闻的导语,不超过30个字”,导语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述消息内容。据此,可以这样拟写本则新闻的导语:××班“美,就在身边”系列活动圆满结束。
答案:示例:××班“美,就在身边”系列活动圆满结束。
【点评】单元素导语简介亦称一句话导语,或单因素导语。即在导语中只表现一个新闻事实。理想的单元素导语所表现的这一个新闻事实,应当是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核心事实。如按新闻五要素来区分的,单元素导语具体又可分为:何人导语。这种导语一般来说,只突出报道显要或影响大的新闻人物时采用。因为这些人从事的活动,比一般人做的事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何事导语。一般说来,新闻事实本身的重要性或影响力超过了其他新闻要素,应当用这种导语。何时导语。读者关心的事情什么时候会发生或进行,可用此种导语。何地导语。报道一些重要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发生重大变化的消息,常用此种导语。为什么导语。当报道一个事件的起因,比其后果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时,可用这种导语。
第二部分
四、(16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5分)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武威,今甘肃武威。碛西,沙漠以西,这里指安西都护府。太白,指金星。古人认为太白星主管西方,在某种情况下能预示敌人的败亡。
1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少”写出了火山的炎热,而那正是赴军必经之地,征程的艰难显而易见。
B.第二句意在表现马之神勇和一往无前的气概。以鸟御马,表现出马之迅疾及地之辽阔。C.第三句运用夸张,给人以更加庄严威风的感觉。“太白西”出了都护行营的遥远。
D.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是对征程进行了想象和描写,不落窠臼。
14.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意愿。
【分析】《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是唐代诗人岑参为送别友人刘单而创作的诗。此诗不直接写惜别之情,也没有祝愿一类的话,只是写出想象中的两个行军镜头,以壮僚友的行色:一是友人迅疾如飞地驰过火山,可见其豪健气概;二是碛西军营惊破战地早晨的号角声,体现军队雄壮的军威。全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构思精巧,别具一格。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第二句写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可见那骑者身手是何等矫健不凡。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壮阔。这就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蕴的赏析。从字面解会,这是作者遥想军营之晨的情景。本来是拂晓到来军营便吹号角,然而在这位好奇诗人天真的心眼里,却是一声号角将胡天惊晓(犹如号角能将兵士惊醒一样),显出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联系上句“太白”出现所预兆的,这句之含蕴比字面意义远为深刻,它实际等于说: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一扫如磐夜气,使西域重见光明。据此作答。
答案:
(1)B
(2)字面意思:一声号角响起,军营的天就亮了。蕴含的深意: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敌军,使西域重见光明,边地安定。
译文: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着您骑马迅疾如飞鸟。都护军营在太白星西边,一声号角就把胡天惊晓。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至18题11分。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隋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安抚聚合各族人民),甚有恩惠。寻除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
[注]行检:品德,操守。受禅:新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堰: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
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悉:
(2)暴人禾
暴:
(3)人赖其利
赖:
16.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东邻有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B.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
C.轨受而饮之 公将鼓之 (《左传·曹刿论战》)
D.卒于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诸葛亮《出师表》)
1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
(2)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18.简要概括赵轨“有行检”的两个具体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10个字。(2分)
【分析】参考译文:
赵轨是河南洛阳人。他父亲赵肃是魏国廷尉卿。赵轨年轻时爱好学习,有操守。周蔡王请他做记室,(他)凭借清苦闻名。升迁为卫州治中。高祖接受帝位后,(他)转任齐州别驾,获得了有才能的名声。他的东邻家里栽种着桑树,桑葚落到他家,赵轨派遣下人全部拾起还给它的主人,劝诫他的各个儿子说:“我并不是要借这个事求取好名声,是不愿意侵占别人的东西。你们应当用这件事来诫勉自己。”在齐州任职一共四年,考核成绩连年最优。朝廷特使郃阳公梁子恭上奏皇帝后,高祖嘉奖了赵轨,赐给他三百件物品,三百石米,征召赵轨入朝。送别他的父老乡亲都热泪盈眶地说:“您在任何时候,未曾向我们索取一丝一毫,因此我们不敢用酒送别。您清洁如净水,请允许我们斟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接受,一口饮下。到了京都以后,被授予了原州总管司马的官职。在夜行的路途上,他手下的马脱缰冲入田中,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赵轨停下马,一直等到天明,寻访到庄稼的主人,赔偿了禾苗钱后才离开。原州的百姓和官吏听说这件事后,没有人不改变(原来的)操守。数年以后,升迁为硖州刺史,抚慰百姓,安抚少数民族,对他们恩惠有加。不久转任寿州总管长史。芍陂这个地方原有五门堰坝,已经荒废,没有修整。赵轨于是劝勉百姓和官吏,增开了三十六门,灌溉田地五千多顷,百姓依靠它获得了利益。任期届满后回到故乡,最后在家乡去世,当时年龄为六十二岁。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句意为:赵轨派遣下人全部拾起还给它的主人。悉,全,都。
句意为:践踏了百姓的庄稼。暴,践踏,损坏。
句意为:百姓依靠它获得了利益。赖,依靠。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A.其:代词,他的/副词,难道;
B.以:介词,用/介词,凭;
C.之:代指清水/音节助词,无实义;
D.于:在,介词/在,介词;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重点词语有:非,不是。以,用,借。侵,侵占。句意为:我并不是要凭借这事求取好名声,是不愿意侵占别人的东西。
(2)句中重点词语有:闻,听说。之,这件事。莫,没有人。句意为:原州的百姓和官吏听说这件事后,没有人不改变(原来的)操守。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文中表现赵轨“有行检”的具体事例有:“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可以概括为:送还拾到的邻家桑葚;“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可以概括为:赔偿主人损坏的禾苗钱;此外,“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父老用清水送别他的事例,也可以从侧面表现他的“有行检”。
【点评】文言知识积累:
“之”的用法:
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