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及解析)(一)
(2020-07-25 07:53:40)分类: 语文教学 |
四川省南充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答题前将姓名、座位号、身份证号、准考证号填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所有解答内容均需涂、写在答题卡上。
4.客观题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对应选项涂黑,若需改动,须擦净另涂。
5.主观题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位置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眼眶(kuàng)
B.诡谲(jué)
C.悄然(qio)
D.撺掇(cun)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有误,“殉职”的“殉”应读“xùn”;
B.正确;
C.有误,“勾当”的“勾”应读“gòu”;
D.有误,“亘古”的“亘”应读“gèn”。
故选:B。
【点评】字音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读准字音,对多音字要能根据其意思正确判断读音,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加强记忆。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愧怍
B.恣睢
C.蔓延
D.分歧
【分析】本题考查错别字辨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解答】A.有误,“蛾眉山”应为“峨眉山”;B.有误,“鸠占雀巢”应为“鸠占鹊巢”;
C.正确;D.有误,“凛洌”应为“凛冽”。故选:C。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诗词大会》第5季的决赛现场,选手彭敏信手拈来一句句古典诗词,征服了全体评委和观众。
B.晋灭吴后,陈寿开始搜集整理有关三国的资料,惨淡经营了十余年,终于写成了史学巨著《三国志》。
C.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中国战“疫”取得了辉煌成绩,在众多国家中鹤立鸡群。
D.午百年来川流不息的嘉陵江,深情地注视着正向“成渝第二城”宏伟目标奋力迈进的古老绸都——南充。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错误,“信手拈来”不能搭配宾语且不合语境;B.成语使用恰当;
C.错误,“鹤立鸡群”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属于用错对象;D.错误,“川流不息”指(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用在此处不符语境,望文生义。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著名诗人艾青重回诗坛之后,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我爱这土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B.要保证口罩的合格生产,熔喷布质量是重要条件。(“质量”一词本身包含好与坏两方面,句中“合格生产”与“质量”犯了一面对两面的语病)
C.闾,居民聚居处。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故以“闾左”来指代贫苦人民。
D.新闻特写与消息都是新闻体裁。两者差异在于,新闻特写往往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消息则主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病句修改。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根据病句类型进行修改。
【解答】A.有误,“充满‘土地的忧郁’”和《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前期的特色和作品;
BCD.正确;故选:A。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5-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守
弓
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其实,守拙并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子曾说过大巧若拙。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艺经》有云“凡棋有善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彼巧无所施”,此之为守拙。守拙是古代围棋九等之末,因其棋力尚浅,对弈之时往往漏洞百出,谓之拙。但其往往能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谓之守。“守拙”虽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之道”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守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有了这样的人生定力,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如水;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困难,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攀登。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谛,享其果实。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毫不松懈。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他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就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守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留遗弊。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武林道语“入门先站三年桩”,桩基功底不牢,终生仅能花拳绣腿。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如果心浮气躁,急子求成,到头来只能“山河依旧”。车著明扎根川西大凉山21年,在平凡单调的生活中,他是抱朴守拙的苦行僧。为了航天梦,他潜心天航发射数据处理研究,托举70颗卫星奔向太军,实现了发射中心一次次零的突破。
不少人总是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想脚踏实地,不愿下笨功夫、用实劲,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生寄希望于形形色色的机会,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树桩上。实践中,有的喜欢抄近道,耍小聪明,见事有利可图便一窝蜂,听说有一本万利之事便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守拙之人不会截弯取直,更不会见机行事,而是遵循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躬行自明,身体力行”的笨办法。与借助他人之力相比,固然稍显拙陋,但正如古人所推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实现个人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必然需要善守读书求学之拙,干事创业之拙。
世界上只有雄鹰和蜗牛能到达金字塔顶。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5.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守拙之道”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C.守拙以立身、创业、求进。
6.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C.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7.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目的在于引出本文的论题“守拙”,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B.第段举曾国藩用蛮力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论证了“守拙”是一种品格:看起来慢,却最有效。
C.第段先通过武林道语引出本段论点“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再从反面论证,最后用事例正面论证。
D.第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只有守拙才能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功的观点。
【分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开头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和《艺经》中的语句,解释了传统文化中“守拙”的含义;引出论题;第段阐述守拙的好处;第段列举曾国藩父亲逼子读书的事例,论证了“守拙”的实效;接着列举车著明守拙的事例,论述了“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最后进行了总结论述,突出求学、干事创业都需要守拙。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的能力。要注意先找到论题,本文的题目“守拙”其实就提示了文章论述的主题,但论点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继续从文中找寻。这篇文章在第段最后的过渡句中提示了论述的中心“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
ABC.有误,三种说法都是对中心论点的阐述,都不全面;D.正确;故选:D。
(2)本题考查论据。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要能够支持论点,否则,这个论据就不能使用。
A.有误,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强调的是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的拼搏,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思是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突出了灵感的重要性,不能支持论点;
BCD.正确;故选:A。
(3)本题考查论证过程。梳理材料内容,分析论证过程,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ACD.正确;B.有误,根据“‘守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可知,作者举曾国藩的事例论证的是“守拙”是一种智慧;故选:B。
答案:(1)D(2)A(3)B
【点评】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三、古诗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共15分,8-10题每小题3分,11小题6分)
甲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注释:会计:是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乌:哪里。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
D.窃会计之余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重修岳阳楼
B.览物之情
C.不以谪为患
D.而况乎灌长江之清流
1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开篇即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肯定了好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期间的政绩。
B.乙文以“江”字先行,运用铺陈的手法,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使得小巧玲珑的亭台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
C.甲乙两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都体现出了旷达的人生态度。
D.乙文把张梦得与骚人思士面对同样景色的态度作了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快乐与甲文中的“乐”内涵是一致的。
11.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2)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分析】【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D.正确;C.有误,句意: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适:使……安闲(闲适)。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乃:于是/乃:竟然;
B.之: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C.以:把/以:把;
D.而:表递进关系/而:表转折关系。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ABC.正确。
D.有误,“两文中快乐的内涵是一致的”表述错误。【甲】文作者是因“天下之乐而乐”,【乙】文中的张梦得是因为欣赏长江的美景而快乐。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进,朝廷做官。亦,也。退,不在朝廷做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何时,什么时候。句意:这样(他们)在朝廷做官也忧虑,不在朝廷做官也忧虑,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重点词:即,就着,依着。以,用来。胜,胜景,美景。句意:在他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
答案:(1)C(2)C(3)D
(4)这样(他们)在朝廷做官也忧虑,不在朝廷做官也忧虑,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在他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
【点评】“之”的用法:
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