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代孙过庭《书谱》释文、译文(二)

(2020-07-13 10:59:01)
分类: 文艺撷英

6):

后羲之往〔1〕都〔2〕,临行题壁。子敬密〔3〕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4〕为不恶〔5〕。羲之还〔6〕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7〕。

(此处因有敏感字,见评论)

注释:

1】 往:去,到。

2】 都:都城,建康,今南京。

3】 密:不公开,不公开的事物,偷偷。

4】 私:自己

5】 恶:讨厌,憎恨

6】 还:回来。

7】 惭:羞愧

8】 专:专长。

9】 博:博涉:

10】 斯:之。

11】 别:差别,不同。

12】 或:有。

后来王羲之去都城建康,临行时在墙上题字。王献之偷偷把它擦掉,在原来的地方另行改写,并以为写得不错。王羲之回家看到被改的题字,叹了一口气说:“我走的时候,确实大醉了!王献之听后,内心才感到惭愧。由此可知,王羲之和钟繇、张芝相比,只有专精与博习的区别,而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应该没有疑问。

7):

余〔1〕志学之年〔2〕,留心翰墨〔3〕,味〔4〕钟、张之余〔5〕烈〔6〕,挹〔7〕羲、献之前规〔8〕,极〔9〕虑〔10〕专精〔11〕,时逾二纪〔12〕,有乖〔13〕入木之术〔14〕,无间〔15〕临池〔16〕之志〔17〕。

注释:

1】 余:我。

2】 志学之年:指少年时代,《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 翰墨:本指笔墨,此之谓书画文章。

4】 味:体味,体会。

5】 余:遗留。

6】 烈:功业。馀烈:犹谓遗留下的功业,功绩。

7】 挹:舀,把液体盛出来。

8】 前规:前人的规矩、规范、法理。

9】 极:尽,达到顶点

10】 虑:思考。极虑:竭尽思虑。

11】 精:精神。专精:专心一志,聚精凝神。

12】 纪:古代称十二年为一纪。

13】 乖:背离,违背。

14】 术:技艺。入木之术:喻书法内功深厚,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书祝版。二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15】 间:更替,改变。

16】 临池:学习书法。

17】 志:志向。

我从十五岁起,留意学习书法,体昧钟繇、张芝的伟绩,吸取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二十多年来,深入思考,用心钻研,虽未达到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水平,但是学书的志向一直不变。

8):

观夫悬〔1〕针垂〔2〕露之异〔3〕,奔〔4〕雷坠〔5〕石之奇〔6〕,鸿〔7〕飞兽骇〔8〕之资,鸾〔9〕舞蛇惊之态〔10〕,绝〔11〕岸颓〔12〕峰之势〔13〕,临〔14〕危〔15〕据〔16〕槁〔17〕之形〔18〕。或重若崩〔19〕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20〕。纤〔21〕纤乎似初月之出〔22〕天崖〔23〕,落落〔24〕乎犹众星之列〔25〕河汉〔26〕,同〔27〕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28〕,心手双畅〔29〕,翰〔30〕不虚〔31〕动,下必有由〔32〕。

注释:

1】 悬:挂,吊在空中

2】 垂:东西一头挂下

3】 异:奇怪。

4】 奔:急走,跑

5】 坠:落,掉下。句出卫夫人《笔阵图》:“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如崩也。”

6】 奇:惊异,引以为奇

7】 鸿:大雁

8】 骇:惊起,散

9】 鸾:传说凤凰一类的鸟

10】 态:形状,样

11】 绝:断。

12】 颓:崩坏,倒塌

13】 势:形状;样式;架式

14】 临: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

15】 危:高的,陡的

16】 据:凭依、倚仗

17】 槁 :枯干

18】 形:样子

19】 崩:倒塌

20】 导、顿:皆书法用笔之技法。“导”实指执笔中的运指笔法。南唐李煜《书述》:“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顿,书法用笔中的顿笔,在垂直方向往下用笔谓之顿笔。

21】 纤:细小。

22】 出:出现,显露。

23】 落落:豁达,大方

24】 列:排成的行

25】 河汉:指银河。

26】 同:一样。

28】优:美好的,出众的。

29】畅:没有阻碍地,流畅。

30】翰,羽毛,指笔。

31】虚:徒然,白白地

32】由:原因。

看到他们书法变化多端,有如悬针垂露的异状,奔雷坠石的雄奇,鸿飞兽散的殊姿,鸾舞蛇惊的状态,断崖颓峰的模样,临高地、踞枯木的险形,或者重似云塌,或者轻如蝉翼;引笔前行,仿佛泉水涌动,顿笔一下,如山岳般安稳。像新月出现在天涯一样纤细,如群星分布在天河一般疏落,他们的书法和自然一样奇妙,不是人工布排能达到的境界。确实智慧和技巧兼有,心和手都畅运无阻。他们不随便下笔,每一笔都有它的理由。 

9):

一画之间,变〔1〕起伏于峰〔2〕杪〔3〕;一点之内,殊〔4〕衄挫〔5〕于毫芒〔6〕。况〔7〕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8〕不傍〔9〕窥〔10〕尺牍,俯〔11〕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12〕,援项籍而自满〔13〕。任〔14〕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15〕拟〔16〕效〔17〕之方〔18〕,手迷〔19〕挥〔20〕运〔21〕之理〔22〕,求〔23〕其妍妙,不亦谬〔24〕哉!

注释:

1】 变:改变。

2】 峰:峰或谓锋,指笔尖。

3】 杪:树枝的细梢。峰杪犹谓变化之微妙原自笔尖之变。

4】 殊:不同。

5】 衄挫:指书法用笔中的衄锋和挫锋,均为运笔之法,衄锋乃笔往下行至末端逆笔上收。挫锋亦作挫笔,即在运笔时突然停止以改变方向,一般在运笔至转角或趯处时用。

6】 芒:某些禾本科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

7】 况:何况。

8】 曾:尝,表示从前经历过。

9】 傍:临近。

10】 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11】 俯:向下,低头,与“仰”相对。

12】 “引班超以为辞”:是说人们借用班超学书的态度来为自己找借口。班超(公元32102年)字仲升,扶风安陵人,班彪子,班固弟。明帝时除兰台命史,后坐事免官。永平十六年随窦固出击匈奴,出使西域。永元二年任西域都护,后封定远侯,班超于永平五年与母随兄至洛阳时,家贫,曾经受雇于人,以作书供养母亲,久之生厌,乃投笔从戎。《后汉书·班超传》:“超尝辍业投笔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此句谓不能专精学书者以班超为遁辞耳。

13】 “援项籍而自满”:犹言不肯学书或书法不佳者,援引项籍不肯学书的故事来聊以自慰,自我满足。项籍(公元前232—前202年)字羽,下相人,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

14】 任:由着,听凭。

15】 昏:神智不清楚或失去知觉。

16】 拟:仿照。

17】 效:摹仿。

18】 方:办法,做法,技巧。

19】 迷: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断的能力。

20】 挥:舞动,摇摆。

21】 运:转动。

22】 理: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

23】 求:设法得到。

24】 谬:错误的,不合情理的。

在一画之中,有起伏的变化;在一点之内,有顿挫的不同。进一步说,一个字由点画组成。如不深研书法,抓住时间提笔俯身练习,而以班超投笔从戎为借口,以项籍不肯学书而自满,随笔蘸墨而成字,心里不明白临摹的方法,手下不知道运笔的道理,想写出妍美的字,不是很荒谬吗?

10):

然君子立身,务〔1〕修〔2〕其本〔3〕。扬雄〔4〕谓:“诗赋小道,壮〔5〕夫不为”,况复溺〔6〕思毫厘、沦〔7〕精翰墨者也〔8〕!夫潜〔9〕神对奕,犹标〔10〕坐隐〔11〕之名,〔12〕乐〔13〕志垂纶,尚体〔14〕行藏之趣〔15〕。

注释:

1】 务:必须,一定。

2】 修: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锻炼和培养。

3】 本: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

4】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成帝时召对承明庭,奏《甘泉》《校猎》《长杨》等赋。除为郎,给事黄门,后仕王莽,为大夫,又着《太玄》《法言》《方言》等。后人辑有《扬子云集》,扬雄尝惟其少作。《法言》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壮夫不为也’。”

5】 壮:大,有力,强盛。

6】 溺:沉湎,无节制。

7】 沦:沉没(),降落。

8】 潜:隐在水面下活动,藏。

9】 对奕:下棋。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古画二,一作五丁开山,一作帝仙对弈。”

10】 标:显扬。

11】 坐隐:下围棋的别称,宋黄庭坚《弈棋》:“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12】 乐:对某事甘心情愿。

13】 垂纶:垂钓。三国魏嵇康《兄秀才穆入军赠诗》:“流磻平皋,垂纶长川。”据传姜太公未仕之时垂钓渭水,后以“垂纶”喻隐居。

14】 体:亲身经验、领悟。

15】 行藏:犹言进与退,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然而,君子处世,一定要修炼基本的技能。扬雄说:“诗赋是小道,大丈夫不吟诗作赋。”何况沉溺于思考用笔,在书法里埋没精力呢!集中精神下棋,还有“坐隐”的美名;醉心于钓鱼,也体验着“行藏”的情趣。

 

11):

讵〔1〕若功定〔2〕礼乐,妙拟神仙,犹挺〔3〕埴〔4〕之罔穷〔5〕,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6〕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7〕赜〔8〕。著述者假〔9〕其糟〔10〕粕〔11〕,藻〔12〕鉴〔13〕者挹其菁〔14〕华〔15〕,固义理〔16〕之会归〔17〕,信贤达之兼善者矣〔18〕。存精寓〔19〕赏,岂徒〔20〕然欤!

注释:

1】 讵:表反问,相当于“岂”,“难道”。

2】 定:使安定。

3】 挺:亦作“埏”,用水和土。

4】 埴:黏土。埏埴,和泥制作陶器。《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河上公注:“埏和也;埴土也。谓和土以为器也。”

5】 罔穷:“罔”犹谓无,没有。《史记·秦始皇本纪》:“初并天下,往不宾服。”(宾服:服从)。“穷”指穷尽,完结。柳宗元《非国语·三川震》:“阴阳之无穷。”,“罔穷”犹言变化之无穷。

6】 玩:观赏。

7】 奥:含义深,不易理解。

8】 赜:深奥,玄妙。奥赜:《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探赜”指精微的意蕴。《旧唐书·方伎传·一行》:“崇大惊,因与一行谈其奥赜,甚嗟优之。”

9】 假:借。

10】 糟:做酒剩下的渣子。

11】 粕:米渣滓。

12】 藻:指华丽的文彩、文辞。

13】 鉴:观察,审察。藻鉴:品藻和鉴别。唐刘禹锡《上门下武相公启》:“藻鉴之下,难逃陋容。”。

14】 菁:华采。

15】 华:精英。菁华:精华也。《尚书大传》:“菁华已竭,褰赏去之。”

16】 义理:合乎一定伦理道德的行为规则,犹谓道理。苏轼《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

17】 归: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

18】 贤达:贤明通达,有才德有声望的人。汉王充《论衡效力》:“文儒非必诸生也,贤达用文则是矣。”

19】 寓:寄托。存精寓赏:把最好的见解存录下来,让有识之士来鉴赏。

20】 徒:白白地。

何况书法有宣扬礼乐的功绩,如神仙一样妙不可言,象陶匠运用黏土,制作无穷的器皿,似金工运用炉锤,铸出无尽的器物。喜欢奇异的人,观赏书法的各种形态;喜欢探究精微的人,探索书法演变的奥秘。着书立论的人,采用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而精于鉴赏的,真正吸取它的精华。书法也是义理的集中表现,贤达的人兼擅其长。存录精华,供人鉴赏,难道书法这样的作用是白费功夫吗?

12):

而东晋士人,互相陶〔1〕淬〔2〕。至于王、谢之族,郗、瘐之伦〔3〕,纵〔4〕不尽其神奇,咸〔5〕亦挹其风味。去〔6〕之滋〔7〕永〔8〕,斯道愈微〔9〕。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10〕,无所质问;设〔11〕有所会〔12〕,缄〔13〕秘〔14〕已深。遂〔15〕令学者茫〔16〕然,莫知领要〔17〕,徒见成功之美,不悟〔18〕所致之由。

注释:

1】 陶:喻教育、培养。

2】 淬:磨炼,勉励。陶染:熏陶感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然有才庸隽,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并性情所铄,陶染所凝。”

3】 伦:辈,类。

4】 纵:即使。

5】 咸:皆、都。《易·干》:“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6】 去:距离,差别。

7】 滋:愈益,更加。

8】 永:久远。去之滋永:犹言离开得愈久。

9】 微:衰落。

10】 古今阻绝:古今相去甚远,时代隔绝。

11】 设:即使、假如。《史记·灌夫传》:“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

12】 会:理解,领悟,懂。

13】 缄:封闭。为书信封口曰“缄”。

14】 秘:秘密。缄秘:犹指封闭隐秘。

15】 遂:于是,就。

16】 茫:模糊不清,对事理全无所知。

17】 领要:亦要领,指话语或文章的要点。《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陛下语太多,而无领要。”

18】 悟:理解,明白,觉醒。

东晋的士大夫,互相熏陶濡染。至于王氏、谢氏的大族,郗氏、庾氏之辈,即使未能尽得书法的神奇,也深受当时书风的影响。离东晋越远,书法越衰落。后世的书家听到古人有疑问的理论反而称赞,没有掌握书法的根本,运用次要的理论指导书法。古今相隔,我们无法当面向古人求教;假如有所体会,便深藏不露;使其它学书者茫然不得要领,只看到他人书法写得精妙,没有领悟书法写得精妙的原因。

13):

或乃就〔1〕分布〔2〕于累年,向〔3〕规矩而犹远〔4〕,图真不悟,习草将迷〔4〕。假令薄〔5〕解〔6〕草书,粗〔7〕传〔8〕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9〕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10〕;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11〕者乎!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12〕,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13〕于专谨〔14〕;真不通草,殊〔15〕非翰札〔16〕。

注释:

1】 就:到,从事,开始进入。

2】 分布:分间布白,指字的点划结构布置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关系的安排,即所谓结字或整体布局,构图。

3】 向:对着,朝着,与“背”相对。

4】 此二语谓对真书的书写规则无所领会,写起草书来更觉困惑。

5】 薄:轻微,少。

6】 解:懂,明白。

7】 粗:疏忽,不周密。

8】 传:传递;传送。

9】 阂:阻隔不通。

10】 派:水的支流。

11】 条:植物的细长枝。

12】 畐:同“幅”,布帛的宽度。“方畐”指方形的笺册。中国古代点诰,诏命,表奏等均用方形笺册,故“方畐”亦借指重要文书。

13】 殆:大概,几乎。

14】 谨:慎重,小心。

15】 殊:特别,很。

16】 札:古时写字的小木筒。翰札:泛指书信笔札。

有些人虽然多年注重点画结构,但离规矩还很远,临摹楷书不领悟笔法,学习草书就会迷惑不解。假使稍微能写草书,粗略地传承一些法则,便固守己见,不采用公认的法度。他们不能理解,心手交融在一起,就象水同源而流向不同;“转”和“用”的技法,就像同一棵树上分布不同枝条。适应变化和时用,行书地位重要,题榜刻石,楷书为先。草书不兼具真书,似乎近于单调拘谨;真书不参入草意,不是书信。

14):

真〔1〕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2〕性〔3〕;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4〕点画,犹可记文。回〔5〕互〔6〕虽殊,大体相涉〔7〕。故亦旁通二篆,俯贯〔8〕八分;包括篇草,涵〔9〕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10〕殊风〔11〕者焉。

注释:

1】 真:真书,指篆书和隶书,不是楷书。

2】 情: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

3】 性: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

4】 亏:缺损。

5】 回:曲折,环绕,旋转。

6】 互:彼此。

7】 涉:牵连,关连。相涉:有关联的。

8】 贯:古代穿钱的绳索,穿,通,连。

9】 涵:沉,潜。泳:在水里游动。涵泳:深入体会。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

10】 胡:北胡。越:南越。胡、越:胡与越,分别指北方与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疏远隔绝,自然风格大不相同。

11】 风: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

真书由点画表现形态,由使转表达情感;草书由使转表达情感,由点画表现形态。草书违反使转的写法,便不是汉字;楷书缺少笔画,还可以记录成文。真书和草书虽有不同,但大体互有关系。所以还要学通大篆、小篆,融会隶书,参酌章草,浸淫飞白,如果不仔细研究,那真书和草书像北胡、南越的风俗大不相同。

 

15):

至如钟繇隶奇〔1〕,张芝草圣〔2〕,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3〕;元常不草,使转纵横〔4〕。自兹〔5〕以降〔6〕,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7〕。

注释:

1】 奇:臻于奇绝。

2】 圣:跻于圣境。

3】 狼藉:此之谓点画密布。

4】 纵横:笔势奔放。

5】 兹:这,这个,此。

6】 降:下。

7】 逮:及、达到。《荀子·尧问》:“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至于钟繇隶书臻于奇绝,张芝草书跻于圣境,因为他们专精于一体,达到精妙绝伦。张芝不以楷书见长,但他的草书中点画起伏顿挫,钟繇不擅长草书,而他的真书中使转纵横交错。自钟繇、张芝之后,不能兼备真、草书优点的书家,达不到钟张的成就,不是因为他们专精一体。

16):

虽篆、隶、草、章,工〔1〕用〔2〕多变,济成〔3〕厥〔4〕美,各有攸〔5〕宜。篆尚〔6〕婉〔7〕而通〔8〕,隶欲〔9〕精〔10〕而密〔11〕,草贵〔12〕流〔13〕而畅〔14〕,章务〔15〕检〔16〕而便〔17〕。然后凛〔18〕之以风神〔19〕,温之以妍润〔20〕,鼓之以枯劲〔21〕。和之以闲雅〔22〕。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23〕。验燥湿〔24〕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25〕。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注释:

1】 工:技术和技术修养。

2】 用:物质使用的效果。

3】 济成:相助促成,《后汉书·卢植传》:“嵩皆资用规谋,济成其功。”

4】 厥:代词,其。《书·伊训》:“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济成厥美”即济美,犹言在以前的基础上使美好的东西发扬光大。

5】 攸:所。《易·坤》:“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各有攸宜:指各有所宜。

6】 尚:尊崇,注重。

7】 婉:柔顺,和顺,(说话)曲折含蓄。

8】 通: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

9】 欲:需要。

10】 精:细密的,与“粗”相对。

11】 密:精致,细致。

12】 贵:值得看重,重视。

13】 流:像水那样流动不定。

14】 畅:痛快,尽情地。

15】 务:一定。

16】 检:约束,限制。

17】 便:简单。

18】 凛:可敬、畏惧。

19】 风神:中国古代美学用语,原指人的风采神韵,后指文艺作品中的气韵。

20】 温:通“蕴”,犹指积蓄、含蓄。

21】 鼓:振动、振作、激发。《易·辞系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22】 和:调和、调适。《国语·郑语》:“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闲雅:娴静优雅。

23】 性情:主要指个性、性格方面。哀乐:主要指突发的情感表现。

24】 燥湿:指书法里用墨的浓淡枯湿。

25】 俄顷:片刻也,晋郭璞《江赋》:“倏忽数百,千里俄顷。”

虽然篆书、隶书、今草、章草,技巧和效果不同,它们表达出的精美,各有所宜:篆书注重婉转而圆通,隶书需要精劲而茂密,草书重视流动而畅达,章草务求有法度而简单。然后以风采神韵让它可敬,以妍美湿润来使它含蓄,以瘦硬老劲使它振作,以安闲雅致使它和婉。这样,可以表达作者的禀性,体现作者的哀乐。察看用笔方法,自古以来标准不变;体会壮年和老年的差别,顷刻之间即可理解。唉,没有步入书法大门,如何了解它的奥秘呢!

17):

又一时而书,有乖〔1〕有合〔2〕,合则流媚〔3〕,乖则雕〔4〕疏〔5〕。略〔6〕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7〕务〔8〕闲,一合也;感惠〔9〕徇〔10〕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11〕,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12〕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13〕,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14〕,四乖也;情怠〔15〕手阑〔16〕,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17〕。

注释:

1】 乖:违背、背离,不协调。《韩非子·亡征》:“内外乖者,可亡也。”《易·序卦》:“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2】 合:符合、适合。《孙子·九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过庭在《书谱》中以乖、合来说明书法艺术创作过程中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

3】 流媚:犹谓柔媚,明李东阳《兰舟诗送邱苏州南归》:“幽兰出山泽,移植秋风时,清芬寡流媚,借问爱者谁?”

4】 雕:“凋”的古字,衰落。

5】 疏: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雕疏:凋零,零落。宋苏辙《和毛君州宅八咏·翠越亭》:“檐间翠樾雕疏尽,却放墙东好月来。”

6】 略:大致,简单,不详细。

7】 怡:和悦,愉快。

8】 务:事务。

9】 惠:恩惠。《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韩非子?有度》:“不为惠于法之内。”

10】 徇:通“殉”,为了某种目的而死。《史记?伯夷列传》:“贪夫殉财。”徇知,犹言舍身报答知己。

11】 发:散开,分散。

12】 遽:匆忙、仓促。《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景公遽起。”《左传?昭公五年》:“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闻吴师出,盖起疆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

13】 屈:使弯曲,与“伸”相对。

14】 称:适合。

15】 怠:懈怠、疲惫、不恭敬。《荀子·儒效》:“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书·大禹谟》:“汝帷不怠,总朕师。”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夜。”

16】 阑:衰退、消沉。南朝宋谢灵运《长歌行》:“亹亹衰期迫,靡靡壮志阑。”情怠手阑:犹言神情疲惫,手腕无力。

17】 差:不同,不同之点。

作书时,有“乖”有“合”,合则流畅秀媚;乖则零落粗疏。大略说明原因,各有五种情况:精神愉快,事务悠闲,是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是二合;季节调和,气候温润,是三合;佳纸良墨,互相映发,是四合;偶然兴起,提笔作书,是五合。心不在焉,事务缠身,是一乖;违反己意,迫于形势,是二乖;燥风吹迫,炎日当空,是三乖;劣纸恶墨,两不称手,是四乖;精神倦怠,手腕疲乏,是五乖。在“合”与“乖”之间,书法优劣对比明显。

18):

得时不如得器〔1〕,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2〕,思遏〔3〕手蒙〔4〕;五合交臻〔5〕,神融笔畅。畅无不适〔6〕,蒙无所从。当仁〔7〕者得意忘言〔8〕,罕〔9〕陈其要;企〔10〕学者希〔11〕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12〕厥〔13〕旨〔14〕。不揆〔15〕庸昧〔16〕,辄〔17〕效〔18〕所明,庶〔19〕欲弘〔20〕既往〔21〕之风规〔22〕,导〔23〕将来之器识〔24〕,除繁去滥,睹〔25〕迹〔26〕明心者焉!

注释:

1】 器:工具。

2】 萃:聚集、汇集在一起。

3】 遏:阻止、阻拦。

4】 蒙:昏迷,眼发黑。

5】 臻:到。

6】 适:切合,相合。

7】 当仁:当之无愧。

8】 得意忘言:此为《庄子》的哲学、美学命题之一。《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大道》:“语之所贵者,意也。”《庄子》认为“意”重于“言”,对于主体与客体、创造者与欣赏者、表达者与接受者来说,“意”的创造表达和接受领会都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只要得到了“意”,便可将“言”忘却。《书谱》引用《庄子》的话,表明在书法创作中只要情感的表现得到了满足,其它的笔墨形式与规则皆可抛却,此乃孙过庭书法美学的最高抒情哲理。

9】 罕:稀少。

10】 企:踮着脚看,今用为盼望的意思。仰望、盼望。

11】 希:观望。

12】 敷:陈述、铺叙。

13】 厥:代词,其、他的,那个。

14】 旨:宗旨、要领。

15】 揆:度量、考察、揣摩。

16】 庸昧:谓资质愚钝,才识浅陋,常用作谦词。

17】 辄:总是。

18】 效:显示,呈现。

19】 庶: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但愿,或许

20】 弘:扩充,光大。

21】 既往:过去。

22】 风规:风度品格,指文学作品风格。

23】 导:启迪。

24】 器识:器局与见识。

25】 睹:看见。

26】 迹:前人遗留下的事物。

天时有利不如工具得宜,工具得宜不如志愿实现。如果五“乖”相聚,使人头脑昏蒙,下笔茫然;五“合”汇集,让人心情愉快,笔画流畅。书写流畅者无所不适;书写昏蒙者茫然无所从。精通书法者,往往得意忘言,几乎不讲到笔法的要领;期望学习的人,只看到表面,而想阐述书法的奥妙,虽然讲述大意,却粗疏不精,白费功夫,未能阐明要旨。不顾个人见解愚昧,讲述自己的习书心得,但愿能弘扬传统法度,启发后学者的聪明才智,去掉繁冗芜杂的论述,看到前人的书论,能够心领意会。

19):

代〔1〕有《笔阵图》〔2〕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3〕,点画湮〔4〕讹〔5〕。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

注释:

1】 代:本应作“世”。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为“代。”

2】 《笔阵图》:传为晋卫夫人所作,王羲之书。

3】 舛:违背。

4】 湮:埋没。

5】 讹:错误。

世代相传有《笔阵图》七行,中间画有三幅执笔的手式,图象谬误不真,点画模糊错误。近来在南北各地流传,可能是王羲之的作品。虽然不能确定真伪,但还可以启发初学书法的儿童。既然一般人手中都有《笔阵图》,就不再编录在此文中。至于以前各书家对《笔阵图》的评议,多数流于虚浮文饰,都是描述外面的形状,没有阐明内在的道理。我现在撰述的文章,不采用这些评议。

 

20):

若乃师宜官〔1〕之高名,徒彰〔2〕史牒〔3〕;邯郸淳〔4〕之令〔5〕范,空着缣〔6〕缃〔7〕。暨〔8〕乎崔、杜〔9〕以来,萧、羊〔10〕已往,代祀〔11〕绵〔12〕远,名氏滋繁。或籍甚〔13〕不渝〔14〕,人亡业显〔15〕;或凭附〔16〕增价,身谢〔17〕道衰。加以靡〔18〕蠹〔19〕不传〔20〕,搜秘将尽。偶逢缄〔21〕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22〕难觎〔23〕缕〔24〕。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25〕抑扬,自标先后。

注释:

1】 师宜官:汉代书法家。

2】 彰:明显,显着。

3】 牒: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史牒:史册。《晋书·隐逸传·卒谧》:“伯夷去国,子推逃赏,皆显史牒,传之无穷。”

4】 邯郸淳:一名竺,字子叔,或作子淑。三国魏颖川人,魏文帝时为博士,给事中,精于古文,晋卫恒《四体书势》:“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唐代张怀瓘《书断》列邯郸淳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入妙品,谓其“八体悉之,师于曹喜,犹精古文,大篆、八分、隶书。”

5】 令:美好,善。令范:良好的典范。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成万世之良规,实百年之令范。”

6】 缣:双丝的细绢。

7】 缃:浅黄色的帛。缣缃:供书写用的浅细绢,泛指书册。唐代颜真卿《送辛子序》:“惜乎困于缣缃,不获缮写。”

8】 暨:到、至,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暨乎今岁,天灾流行。”

9】 崔、杜:崔瑗和杜度。

10】 萧、羊:指萧思话和羊欣。萧学书于羊,以隶书见长。羊则受书法于王献之。(或以萧为萧子云,不合。)萧思话(公元406455年)兰陵人,宋文帝元嘉中为青州刺史,后至散骑常侍、中书令、丹阳伊、郢州刺史。工行、隶、草书、南齐王僧虔《论书》:“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殊当不减,而笔力恨弱。”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萧诗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宣和书谱》谓萧思活书:“风流媚好,殊不在羊欣下。”羊欣(公元370442年)字敬元。泰山南城人,历官中散大夫、义兴太守等。王献之外甥,尝从舅学书,善隶、行、草书。范晔、萧思话、王僧虔皆师其书。南朝齐王僧虔《论书》:“欣书见重一时,行、草犹善,正乃不称。”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谓羊欣真书“一时绝妙。”

11】 祀:世、代。

12】 绵:像丝绵那样延续不断。

13】 籍甚:盛大、卓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 

14】 渝:改变,违背

15】 显:传扬。

16】 附:依从。

17】 谢:去世。

18】 靡,碎烂,毁坏。

19】 蠹:蛀蚀。

20】 传:流传。

21】 缄:封闭,此谓私下、私自。

22】 殆:大概,几乎。

23】 觎:见。

24】 缕:麻线。

25】 俟:等待。

至于象师宜官名声显赫,只在史册载有大名;邯郸淳典范良好,不过在书卷上留个名声,他们都没有作品流传。至于崔瑗、杜度、萧子云、羊欣之后,在这漫长的年代里,出现很多名家。有些在当时已负盛名,经久不衰,其人虽不在世,书法却备受推崇;有的书家依附权势抬高身价,人过世后,书法很少受人称道。另外,有些书法作品因糜烂蠹蚀而不传于后世,或被人搜刮无遗,偶然虽有被鉴赏的机会,但机缘很少,好坏混杂一起,几乎难以辨别。当代闻名的书家,还有墨迹存世,不必凭借别人的褒贬,才能分辨出他们的高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