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四)
(2020-07-06 21:53:42)分类: 语文教学 |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7-19题。(7分)
元素的前世今生
梁文杰
为纪念俄罗斯科学家门捷列夫編制元素周期表150周年,联合国将今年定为“化学元素周期表国际年”。元素周期表的诞生是现代科学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成就之一,是“科学共同的语言”。时至今日,科学家依然可以通过元素周期表获得启迪。
元素周期表最初只有63个“成员”,随着人类认知的提高,这一“大家庭”扩充到了目前的118种元素。其中90种为自然元素,另外2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面像洋葱一样“包裹”着一层层电子,每层可以填充的电子数不同。如此一个个一层层地填充下去,就构成了目前的已知元素。元素周期表的伟大之处,是通过横纵排列揭示了元素随着电子层数增多周而复始的性质变化,为人类寻找世界規律奠定了基础。
基于元素演化的核能发展有望保障人类的能源安全。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都是核聚变反应的产物,其变化蕴含着极大的能量。铁是元素周期表中最稳定的元素,比铁轻的元素聚变以及比铁重的元素裂变都会释
放出核能。一般认为,宇宙大爆炸和随后的核聚变产生比铁轻的元素,而恒星衰老产生的超新星爆发这样的高能过程才会产生比铁重的元素。目前核电站中均依靠重元素核裂变产生能量,利用的就是上一次超新星爆发时储存的能量,从原料的可靠性和蕴含的能量来说均不如轻元素的核聚变。所以,不少大国正加紧研究国家点火计划,期望实现轻元素的可控核聚变,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
需要警示的是,地球上的一些元素很稀缺,有些甚至可能会消失。欧洲化学学会最近公布的一张图表显示,氦(hài)、铟(jn)等元素随着人类的使用,在未来100年或更短时间内会越来越难以获得。其中铟是手机触摸屏的关键材料,以现在的消耗速度,只够使用10至20年。因此对手机的收利用工作需要引起足够重視。与此类似,镓(ji)、砷(shn)和锗(zh)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同样面临供给不足的威胁。而氯元素虽然占比不小,却容易在太阳的加热下散失到太空中去。地球上氦资源来自地下矿藏,是开采天然气的伴生品。它是获得低溫环境的重要元素,科学家们呼吁要显著减少氦向大气的直排,莫让廉价的氦气球带走珍贵的氦元素。
17.选文第段中加点词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18.选文第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9.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元素周期表这一“大家庭”扩充到了目前的118种元素。
B.基于元素演化的核能发展能保障人类的能源安全
C.一般认为,宇宙大爆炸和随后的核聚变产生比铁轻的元素。
D.氦、铟等元素随着人类的使用,在未来100年或更短时间内越来越难以获得。
【知识考点】说明文阅读综合.
【思路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元素周期表”,它的诞生是现代科学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成就之一,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成员”以及元素周期表诞生的作用及其意义。做题时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知识,解答即可。
【解题过程】17.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此类题目要先回答能否删去,一般是不能的。然后再去分析表达效果,分析时应先解释词语的含义,再说明词语所起的作用并且要结合语境写出词语说明的内容,并分析删掉后对表意有怎么样的影响,最后指明其所表现的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特点有两种:一是准确性、严谨性;二是生动性、趣味性。文中“之一”是“其中一项”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8.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指出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再分析其作用和说明内容。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从“像洋葱一样“包裹”着一层层电子”便可以知道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打比方的作用一般是使说明生动形象,根据这一基本作用,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19.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ACD.正确;
B.有误,从第三段首句“基于元素演化的核能发展有望保障人类的能源安全。”可知,基于元素演化的核能发展是有可能能保障人类的能源安全,并非是一定能保障人类的能源安全。
故选:B。
答案:17.不能删去。“之一”、指其中的一项,起限制作用,说明元素周期表是现代科学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众多成就中的一。如果去掉,就变成唯一的一项,与事实不符。“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8.打比方。把元素的原子核及外面“包裹”的电子 比作洋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电子层层包裹着原子核的排列特点。
19.B
【总结归纳】说明方法及作用
1、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作用:使说明对象更具体、形象、确切,增强说明力,便于读者理解。
2、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作用:通过鲜明对比,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
3、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作用: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通俗,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
4、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作用:使说明条理清楚,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事物特征)。
5、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作用: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0-23题。(9分)
善用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阃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有理有德亦有情,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语言的力量,貴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黃,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轔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裏、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从这个角度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
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选文第段不能调换位置,请说说理由。
22.选文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3.简析选文第段的论证思路。
【知识考点】议论文阅读综合.
【思路分析】本文开头列举不同人的表现,引出中心论点: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从“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等方面具体论述;然后从反面论证了“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最后补充论述了语言和行动要结合起来,深化论点。
【解题过程】20.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结合课文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题目或第一段的结尾句。
21.本题考查段落结构的安排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不能调换的,可以从段落间的关系,或与前文的照应关系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三段分别从理、德、情三个角度层层递进论述中心论点,又与第段“让语言有理有德亦有情”一句构成对应关系,因此不能调换顺序。
22.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答题格式: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作用。结合第三段内容可知,将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和“两面人”、投机者进行对比,属于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这一分论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3.本题考查理解语段的论证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结合第四段内容可知,首先提出“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这个观点,然后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话作为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接着列举穆青采访焦裕禄的事例,进一步证明论点,最后指出真情对于语言和作品的重要性。
答案:20.善用语言的力量或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不能调换;三段分别从理、德、情三个方面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这三段是递进关系,并与第段“让语言有理有德亦有情”相照应。
22.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这一分论点,进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3.首先提出“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这个观点,然后引用《文心雕龙》中的话作为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接着列举穆青采访焦裕禄的事例,进一步证明论点,最后指出真情对于语言和作品的重要性。
【总结归纳】把握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方法:
研究标题,探求中心论点。一般地讲,议论文判断性句式的标题,是全文所要论述的中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阅读开篇,捉住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开门见山,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
分析篇末,归纳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放在篇末,与结论合并在一起。
理清脉络,抓住中心论点。我们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探寻它的内在联系,抓住中心论点。
理解内容,提炼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渗透在全篇论述中,把握中心论点比较困难,只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提炼中心论点。
三、写作(满分40分)
2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作文。(40分)
题目一:做奔跑的追梦人。
【知识考点】命题作文.
【思路分析】本题目是命题作文,题目是偏正短语,中心语是“追梦人”,写作中心应突出对梦想的努力追求。“奔跑”是诠释怎样追梦的,奔跑不是慢跑,它是一种加速的、快速的跑,并且是有目标的挑战自身极限的行为方式。写作时,我们应以“追”为文章的落脚点,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以“奔跑”作为追的前提,腔调行动的急迫性。从而阐明一个人有梦想固然重要,但付诸行动更重要的道理。要想美梦成真,就要立即行动、坚持行动,这样才会快速地接近梦想,获得成功。写记叙文应突出“追”的过程,重点放在“追”的艰辛与快乐上,还要诠释“追”的是什么“梦”,以体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写议论文可以从“心中要有梦想”“时刻为梦想而拼搏”等角度立意。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解题过程】【例文】
做奔跑的追梦人
【总结归纳】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奔跑的追梦人”,然后从三个方面去论述怎样做(追梦人的追梦需要行动,追梦人的追梦需要坚持,追梦人的追梦需要思考),再后提出号召,照应开头。文章论述严密,条理清晰。
题目二:拥抱鲜花,可以唤得芬芳;拥抱风雨,可以遇见彩虹;
拥抱阳光,可以驱走阴霾;拥抱家人,可以享受亲情;
拥抱青春,可以扬帆远航;拥抱今天,可以成就未来。
请以“拥抱”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工整,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容易暴露身份的地名。
【知识考点】话题作文.
【思路分析】“拥抱”,不仅仅是肢体上的接触,而是具有广阔的内涵。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拥抱”理解为“亲密接触”,如“与青春拥抱”;也可以理解为“体验”、“参与”,如“与生活拥抱”;还可以理解为“拥有”,如“与诚信拥抱”、“与美好拥抱”;还可以理解为“追求”,如“与崇高拥抱”……只有琢磨透了“拥抱”的含义,才便于选材与构思。
可采用“话题扩展法”拟定标题、确定文体。比如,“拥抱母亲”这个标题就是很典型的记叙文。我们在写这类题时就要写清拥抱母亲的原因和过程,要尽可能让文章波澜起伏,突出情感的变化;如果写成“拥抱自然”等题时,就要写清自己走近自然、感知自然的过程;再如果写成“拥抱诗词”等文化类作文题时就要通过注重引用等手法来彰显文章的文采。 围绕“拥抱”选材谋篇,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作为切入点,突出“拥抱”这一行为。切忌详写“拥抱”的对象,而将“拥抱”的具体表现一笔带过。
【解题过程】【例文】
拥抱自然
现在的世界,节奏快了、生活富了,可功利多了、人心淡了。每每打开微博,总有大量文章抱怨人心如何险恶,或是批判社会如何冷漠。身边的同学也是这样:学业的压力、未来的前途,乃至雾霾的困扰这些“负能量”话题总能引发我们的讨论。
这些压力、负能量确实无法否认,更是当下难以立即改变的。所以,我格外珍惜一年内为数不多的能远离都市、放松心情的那几天,也就是过年回家乡的时光。家乡民风淳朴,年味到现在都很浓;虽然不如现代都市繁华花哨,但它在我心中的地位不是任何地方所能比拟的。
最喜欢一个人漫步乡间田头。家乡的地势起伏,村民大多傍山而居,屋后的小山坡上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绿油油的天地,一开门就能看见水田里的水稻随着风轻轻涌动,以及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清晨,走在水田中的小路上,听着鸭子和蛐蛐共同演奏着交响乐,此乐何极哉!
过了年,水田里的水就干得差不多了,这时要把一大片田里的水排尽,将干枯的麦秸堆放起来。这时的我喜欢坐在这些干草垛上,一是坐在这些干草垛上能闻到一股麦香;二是冷了还可以拿来烧火,也不用担心会失火,冬天的田野里排尽了水,地面干涸又开阔,火蔓延不起来。有时候邻家的小孩儿也会一起围过来玩,我们架起一大堆篝火,围着它做游戏,这是干草垛带给我最好的回忆了。
玩累了,我就躺在草垛上休息。一闭上眼,过去一年里的各种挫折和困难不免涌上心头,心里的压力陡然增大许多;不过只要再睁开眼,看到蓝天白云,看到群山绿水,心里的焦虑便“长烟一空”了。
我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学习压力很重,面对的事很多。很多时候免不了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或是挑灯夜战,但在踟蹰的时候,只要一想到我的家乡,那些清晨与我在田间相遇的鸭群、那些和我一起仰望蓝天的干草垛、那美丽的大自然……我的眼前一下就涌现出波澜壮阔、星辰浩瀚,于是便能一鼓作气,继续奋斗。
在这个看似“冷漠”的世界里,别人的拥抱确实难以寻找,但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拥抱随处可遇。我们在呼吁安全感、渴望拥抱的同时,却忘记了大自然永远向我们敞开它宽阔的臂膀。只有学会与自然相处、学会与自然拥抱,才能学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拥抱。
人们只要一接近土地,人性的病征便不治而愈了。只有学会欣然接受自然的拥抱,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灵魂的幸福和快乐。
【总结归纳】这篇文章描写生动细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小作者选择家乡美景和在家乡的美好回忆来反观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负能量”,以比呼吁我们应远离浮躁。拥抱自然,寻求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