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底两万里》第一部分14-24章(第一部分结束)

(2020-02-06 12:19:48)
上午转播了六中的两节语文课“综合性学习”,可能也没有听的。下午天阴着,天空中飘着极细的雪粒,太阳却在南天发着微黄的光。
《海底两万里》的第一部分终于看完,以前没有读得这么详细,再写一点会更加清晰。11章的内容很多,不准备细写。
先是导读:
十四 黑潮:11月8日,海底探险之旅正式开始。阿罗纳克斯教授三人隔着水晶玻璃欣赏了一番令人震惊的海底美景,孔塞伊为大家展示了他出众的分类本领,而内德·兰德脑子里想的不是逃跑就是吃。
十五 一封邀请信:一连几天,尼摩艇长一直没有出现。直到有一天,阿罗纳克斯收到一封邀请信,邀请他及其同伴去克雷斯波岛森林打猎。人类断绝关系的尼摩艇长难道在登上陆地了吗?这样他们是不是就有了逃生的机会?
十六 漫步海底平原:尼摩艇长和教授几人穿好防水衣服,配备好枪,进入了海底世界。他们在海底平原上漫步,走进细沙,见到了美丽的岩石和植虫类动物,踩过“奥阿兹”、海藻地,终于来到了他们的目的地——克雷斯波岛的森林。
十七 海底森林:尼摩艇长带领大家一步步向森林深入走去。这里的枝条与别处不同,它们全都是垂直排列的,丰富的生物物种使人眼花缭乱。大家在海底世界走走歇歇,边欣赏边打猎,还遇上了巨型海蜘蛛、异常凶猛的角鲨。最后,终于平安地返回了鹦鹉螺号。
十八 太平洋下四千里:鹦鹉螺号继续在四千米深的太平洋里行驶着,尼摩艇长把他知道的有关大海的规律告诉了教授。教授等三人一起欣赏着百看不厌的海底世界。突然有一天,一条沉船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
十九 瓦尼可罗群岛:海上的石珊瑚经历日累月积,形成了一个个小岛。而在这些小岛附近,曾经发生过一次次海难,阿罗纳克斯教授看到了这些海中沉船。对于众所周知的拉德鲁兹遇难的事件,尼摩艇长却说出了一个世人从未的发现。
二十 托雷斯海峡:鹦鹉螺号幸运地穿过了澳大利亚满是暗礁的珊瑚海域,却不幸在同样危险的托雷斯海峡触礁搁浅了。在等待涨潮的时间里,内德·兰德提出要到附近的小岛上狩猎,尼摩艇长竟然同意了。于是,三人驾驶着小船前往不远处的小岛。
二十一 陆上几日:鹦鹉螺号在新几内亚附近搁浅,使得阿罗纳克斯教授等人有机会登上久违的陆地。他们在那里的小岛上打猎、采摘果实,还逮到了一只美丽的极乐鸟。内德·兰德用采摘来的东西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正当他们要享用晚餐的时候,一块石头从天而降。
二十二 尼摩艇长的闪电:正准备享用美食的阿罗纳克斯教授三人突然遇上土著人的袭击,他们赶紧逃回了鹦鹉螺号,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尼摩艇长。可是,尼摩艇长却不加以防范。鹦鹉螺号还在搁浅,又被数百名土著人围困,情况相当危急。
二十三 强制性睡眠:摆脱了搁浅的困境,鹦鹉螺号继续着海底探险之旅。这期间尼摩艇长告诉了教授他一直在做海水密度的实验。突然有一天,一向镇定自如的尼摩艇长变得紧张起来,不仅把教授等人关了起来,还给他们吃了安眠药。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使尼摩乱了手脚呢?
二十四 珊瑚王国:教授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回到了自己房间里。不久,尼摩带教授看了一个受伤严重、生命垂危的艇员,这让教授对前一天发生的事情更加好奇。第二天,教授三人随同尼摩艇长参加了一次海底葬礼。
这11章写了两个月的旅行。我发现导读有的人称错乱,前面一处“我”没有加引号,第18章又出现了一个“我们”,我给改成了“他们”,而第21章则把“极乐鸟”加了引号,可以作为一种特称,但可以不加。
在第14章的第4页,即我手头这本书的105页上方我发现了本书的第一个错别字:“变暖”的“暖”明显成了“暧”。之前我一直在称道这本书的质量,校对很过硬,100多页不出错不容易。标点符号我不大敢自作主张,但在第24章也就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的开头,在“夜间所发生的一切”后面,竟然用了句号,这是明显错误的,应该是逗号,因为只是一个短语,是后面的主语。还有一处并列的引号后面原来用顿号,现在不用了。
在第10章最后,尼摩艇长的一大段独白,显示他对大海的热爱和深情,也显示他对大海的了解。人类对大陆的了解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地方,如大雪山、密林、大漠深处等等。对海洋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就像对两极的了解一样。那天看了一个强国上的中国海洋大学的访谈,是关于极地探险的,主要研究全球的气候变暖。教授和尼摩对大洋的了解是较多的,这两人实际都是作者的化身。
大海的秘密有无数,很多令人前所未闻。尼摩把大海比作一种超自然的神奇生命载体,到处涌动着生命,大自然的三界(矿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海洋中同样丰富,动物界更有代表性,鱼类最为丰富,当时已知的高达1.3万多种只有十分之一生活在淡水中。地球上先有大海再有陆地,生命也始于大海,最后要归于大海,这可能就是海葬的溯源。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就是海葬,尼摩说那一处海底是他们的最终栖息之地,包括他在内。
他说,地面上的人你争我斗,你死我活,只有在大海中才是真正的独立自由。第14章的开始,列出了海水的体积22.5亿立方米,海水的总量等于陆地所有河流4万年流入的总量。在四大洋之外,还有一个南冰洋,因为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是洋流。这个没有被现代的地理学所采用,只是说有南极大陆,作为七大洲之一,当时可能不知道冰层下面还有陆地。
尼摩用六分仪测量太阳的高度,以此来测定经纬度位置。这个没有多少神秘,当时在航海上可能普遍运用了。可教授问他通过哪条子午线想借此判断出他的国籍,就是在第10章他第一次出现时想从法语中判断是否同胞一样。这个谜底可能要到最后才揭示,读者可能也猜测他就是法国人,正是同胞。
尼摩收留了他们,但一直保持着冷漠,从来没有握过教授的手,更不会主动伸出手。他究竟是谁?他很憎恨人类会找机会报复吗?他是一位被现实伤透了心的学者或科学家吗?
第13章介绍了洋流,说大海也同陆地一样有流动的河流,或者说大海是不断流动的。有5条已定的洋流中大西洋、太平洋各南北两条,还有一条在南印度洋,众所周知的墨西哥湾暖流。洋流形成的原因是海水因处在不同的纬度而温度不同,这一点书中没有交代,只是说温度和颜色不同。后来说,海水的清澈胜过山涧溪流,是透明的,海水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增加了它的透明度,阳光的穿透力可达海底的300米深处。所以,海底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块纯水晶体,也像一块巨大的鱼缸玻璃。
下面孔塞德如数家珍地介绍分类学,鱼属于脊椎动物门中的最后一纲,即第四纲。对动植物的研究,可能就是博物学家的范围,当然还有地理学,等等。
第15章没有特别的内容,主要是收到邀请信,第16章也没有多么好看,主要说了潜水服和空气枪。当然,再次写到了阳光的穿透力,和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最神奇的是海藻,是一大奇迹和一大奇观,海藻科中有最微小的和最巨大的植物。最微小的是在5平方毫米中有4万种肉眼觉察不到的胚芽,最巨大的是高达500米的墨角藻。
第16章就要精读了,非常精彩。在海底森林中漫步并打猎,是很神奇的。大海中的动植物是很容易混淆的,植虫植物往往被当成水生植物,动物有时当成植物,因为两界何其相近。植物界没有根,只是有个根突钩在海底地面,因为不需要从海底吸取营养,而是从海水中吸取。最神奇的是海底植物全都不会开花,植物的颜色由青绿到黄红而不同,还有更神奇的是动物类开花,珊瑚虫就呈现各种颜色,很多鱼类也是五彩缤纷的。
巨形海蜘蛛有一米高,丑陋不堪,张牙舞爪,令人生畏。海面以下10米深处,各色小鱼成群结队,比天空上的鸟儿要多得多。唯一完全生活在海中的四足兽是漂亮的海獭,很可爱,“獭”不读“赖”读“塔”。它长1.5米,皮很光滑,很值钱,在俄罗斯和中国市场很受青睐。由于滥捕这种食肉动物变得稀少而更加珍贵,多数藏到太平洋北部,作者说无论躲得多远也难逃灭绝的厄运,说明人类是残酷的,贪婪而无情,自私而残忍。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大书一笔,就是在海底看天空,实际是看海面,给人的幻觉是蓝天上飘白云,其实是云彩是厚薄不一的波涛,细碎的浪花也看得一清二楚,大海岛的倒影更让人称羡。信天翁是远海上最令人赞叹的海鸟,可以用枪打下来。
火鲛是最可怕的一种鲨鱼,它目光呆滞却凶猛,模样可憎巨大无比,能把人活吞并嚼得粉碎,光它长着巨齿獠牙的血盆大口就叫人害怕得不得了,比陆地上的猛虎凶险得多。
写起来有些费劲,但还是歇一会发出来,再接着修改,先在屋里转转,喝口水再写。
接下来,打算用较短的篇幅结束:
第18章,写大海像人或动物一样,有脉搏,有血管,会痉挛就是会打哆嗦,引起大风浪。再说盐的作用,海水中的盐能堆起450万立方米的盐山,能铺在地球上10米高。盐使海水不易蒸发,使风不会把太多的海水蒸气带走,如果蒸发过快就会使陆地闹水灾,把温带淹没,所以盐在地球总体布局中起制衡作用。
海难是航海人不愿看到的,看了又是心中很凄惨的。书中用了“疹人”一词,年轻的母亲在临死前用尽最后 的力气把孩子举过头顶,而可怜的小家伙用双臂死命地搂着妈妈的脖子不放,这样的情景就像惨烈的车祸现场,惨不忍睹,谁看了也会很难受的。
第19章,说珊瑚礁的形成是无数微生物的尸体长年累月堆积的结果,神奇的是建筑先后是由上至上,不是从下部开始。高墙绝壁达到300多米,一个世纪只增高八分之一寸,应该是英寸吧。需要19.2万年时间,而后风吹来一粒种子,植物慢慢繁殖,再有鸟类和其它动物,最后有人类。
热带海面热,但在水下三四十米水温不会超过十一二度。这在第23章中,尼摩对不同深度的海水温度进行试验测量,他用的是电子的设备是我们现代才有的数字式的,一测就显现。他得出一个结论是海底1000米以下,无论纬度海水都是恒温,始终是4.5度,书中只说度,应该是摄氏度。还有不同大洋的海水密度不同,这些数据也交给了教授。
第20章省略,重点说一下第21章的海岛打猎。这个小岛可能不是珊瑚岛,叫巴布亚岛,位于大洋洲,属热带。有澳洲大陆高大的合欢树和椰子树,还有一年8个月都挂果的面包树,他们采的是一种无核的。最后他们还砍了马来西亚最有用的西米树,树干的皮下纤维网上结成一团解不开的结,结上附着的粉末可以吃。
极乐鸟是岛上8种鸟中最美丽的一种,当地人称为太阳鸟,因极珍贵常被走私,还和珍珠、钻石一样被造假,把羽毛插在虎皮鹦鹉身上作标本。孔塞伊空手捡到纯属幸运,因为贪吃豆蔻吃醉了,并把它和内德相比,开玩笑说贪吃无度后果可能严重到丧命。
这里还说要赠送给巴黎植物园,可能那里也是动物的乐园。
一块石头打破了他们的美食梦,意外出现了。第22章写遇到了土著人。当他们惊恐万分地告诉尼摩时,他并不以为然。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野蛮人陆地上哪儿没有呀?话里有话,言外之意是地球上的所谓文明人不也是野蛮的吗?这也是他不回陆地的原因。土著人也许并无恶意,但不敢冒险。他们虽然野蛮,但也很纯朴,实际很多人都是双面人,即孔塞伊所说的“既吃人肉,又很诚实”。
潜艇是很理想的海上航行器,关上就没有什么危险,就可以与世隔绝。可能船舶触礁后搁浅是非常危险的,如果遭到土人的围困就很棘手,如果是潜艇就好了。这也是作者创造这一理想的初衷。如果敌人冲上舰艇还有一个电击的好办法驱逐,一触丧命是很厉害的电网。
第23章,这是一个很大的悬念,为什么不想让他们知道鹦鹉螺号面临了一个什么灾难?为什么尼摩要把获得的科学数据交给教授,这预示了最后的结尾,他还是要让教授回到陆地,传承科学研究。
谜团令人费解:为什么大副焦躁不安?尼摩虽然镇定但也显示不同寻常,他们在海面搜寻什么?为什么教授想拿望远镜看看他很生气?让他们吃上安眠药睡去一定是不让他们知道一个重要的秘密,那么这个天大的秘密又是什么呢?
第24章,头一天的事情不以得知,谜团待解。1868年1月19日,也就是凡尔纳再次出海完成第一卷的时候,鹦鹉螺号一反常态多次浮出海面,大副还是神秘地走上平台重复那句说惯的别人听不懂的话。这时以往神情沉静的尼摩“的确是心烦意乱,坐立不安,焦躁不已”,他问教授会不会医,让他去救治一位受伤严重的艇员。可已经无能为力,无力回天。这时艇长流出了平生少有的泪,这也是教授第一次看见他流泪,没想到这么冷酷的人内心深处还有温情的一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一天来教授心中缠绕着一种不祥的预感,终于他等来了艇长一同去海底的邀请。这次兰德也去了,上次没去海底森林打猎有些遗憾,但这次却是送葬。中间还插了一段珊瑚王国的神奇世界,珊瑚极其微小,是无性繁殖,过着共同天然的社会主义生活。
好了,就到这里吧。如果有时间回头看吧,再把遗漏的信息再写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