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底两万里》第一部分8-13章:尼摩艇长和他的鹦鹉螺号潜艇

(2020-02-05 12:04:24)
分类: 语文教学
现在加快速度,一下子把这6章的内容一起写完,尽量简略,有时不免也可以啰嗦。
先抄导读:
八 动中之动:阿罗纳克斯教授三人被不明身份的人掳入艇内。他们在这里见到了潜艇的主人,并使用多种语言试图与这里的人进行沟通,但是结果不理想。气急败坏的内德·兰德大骂这帮人是混蛋。后来,主人派人给他们送了穿的衣服,并招待他们吃了饭。水足饭饱后,三个人进入了梦乡。
九 内德·兰德的怒火:这下内德·兰德可火了,他坐立不安,像一头困兽似的在笼子里转来转去,最后还把刚刚进来的仆人打倒在地。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恼怒呢?教授三人睡醒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结果怎么样呢?
十 海洋人:那个神秘的人物终于现身了,原来他就是艇长——尼摩。他一再强调自己已经与人类断绝了关系,不知该如何应对他们的“到访”。最后,尼摩将这三名遇难者留在自己潜艇内,并给予他们有限的“自由”。
十一 鹦鹉螺号:这艘名叫鹦鹉螺号的潜艇上,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收集着众多大家的杰作;有富丽堂皇的大客厅,摆满了天然与艺术的珍品;还有陈设简单却装有许多仪表的艇长室。尼摩船长充当向导,带着阿罗纳克斯教授一一参观,细细讲解。
十二 一切都用电:在鹦鹉螺号上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是整艘潜艇的主宰,掌控着这里所有的仪器设施,是潜艇强大的动力来源。它就是——电。在今天看来并不稀奇的电,在一百多年前的海底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它到底有多么神奇呢?
十三 几组数字:尼摩艇长给教授看了鹦鹉螺号的平面图,两人就这条艇的设计探讨了起来。尼摩艇长用几组具体的数字使“我”明白了这艘艇的设计与动作原理,让“我”不禁感叹了不起!更让“我”感叹的是:尼摩是这条艇的设计者、建造者,他花费了巨资建造了他的这个心爱之物。
开始教授等3人被8个彪形大汉掳进潜艇,地板上是厚厚的松软的麻编席,只是里面很黑,是一座“浮动的监狱”。高个的像主人样的陌生人出场了,他自信、高傲,同时也透出坚定和勇敢,主要的印象是冷漠,也可以看出一点直率。但他说话不多,好像什么语言也听不懂,各种语言都试过了,还是无法交流,他们的语言听不懂。
开始三人以为要把他们饿死,可是在15个小时之后,给他们送来了没有面包和酒的美餐,餐具上有半圆形的一组字母:“mobilis in mobilis”,意思是“动中之动”用来形容这个海底机器很贴切,中间还有一个字母“N”据教授判断肯定是主人的首写字母。
这个情节有些生硬,实际已经透露出主人的国籍。应该是法文,那他肯定是法国人,这个文字很明显,聪明的教授也没有判断出吗?还有那个神秘人物姓氏的第一个字母是尼摩,但拉丁文的意思是未知,难道这是给自己起的外号吗?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是又出现了新情况,让人捉摸不透。第九章的开始又出现了一个新情况,他们已经睡了24个小时,还是没人来送饭给他们吃。这时他们呼吸到了海面的空气,证明这个潜艇是通过上升到海面来换空气。两个怪人的性格出现鲜明对比:孔塞伊是逆来顺受,坚忍乐观,镇定自若,从不抱怨;而兰德是火爆脾气,经常暴跳如雷,他想到的是反抗和逃跑,誓死力争也不受尽压迫,他想的最坏的结果是被食人族吃掉。
教授让他先委屈一下,一定不要发火,以免引起更坏的恶果,要见机行事。
“我”也判断出这个怪人肯定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与人类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的敌人。最后,兰德终于爆发了,忍受不住,还把来送饭的侍者打倒在地。这时出现了法语声音,是艇长用法语叫出了他们三人的名字。
这里的“我”我加了引号,书的导读中没有加,我给改了。
第十章,就真相大白了:这个怪人不仅会法语,英语、德语和拉丁语都精通,他还创造了一种只有自己内部人才能听懂的语言,那可能就是今天世界语的雏形吧。
原来在他们等待的没有给他们饭吃的时间,也就是他们睡觉的这24个小时,艇长非常矛盾,他不知怎么样来处治这三个俘虏。经过分析他们几个用不同语言所作的陈述,他认定他们并不是他的敌人,特别是教授,他因为读过他的书,所以对他很尊敬。于是,他放弃了敌对的态度,也表现他这个人冷中有暖,并不是一个冷血,相反他有着深沉的爱,爱海,爱他的潜艇,也爱自由,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可是,现实打破了他的美梦,他因为追求美和自由恨透了这个万恶的世界,于是他决定与世隔绝,就设计并制造了这艘潜艇,过起了自由自在的桃源生活。
第十章的标题“海洋人”不如翻译成“海中人”或“海的主人”,我不知原文如何,只是猜想。
接下来的三章我想更加省略,主要评论一下作者的构想。
虽然他用流利的法语和他们交流,但教授还是不能判断艇长是他们的同胞。这里实际作者是把他与教授等同,都作为自己的影子来写,都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创造力,也有自己崇高的社会理想,与中国的隐居有相通之处。这里作者没有交代艇长为什么非在过与世隔绝的生活,肯定看透了世间的丑恶,或者受了什么莫大的迫害,不想与这个人世间同流合污。作者故意不说出艇长是哪国人,各国的语言他都会,肯定不是中国人。但可以肯定地说,他就是法国人,原型就是作者自己。
在有权把人类作为敌人的问题上,艇长对林肯号对他的攻击耿耿于怀,并说在武力战胜公理的时候,我把“时候”改为“时代”,或者说就是那个时代,现在可能也是这样,拳头说了算,谁厉害谁就掌握公理,谁就说了算,这不是混蛋逻辑,这是社会的“真理”。现在他与社会失去了一切联系,就不用再去遵循社会的法则,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自由自在地生活。
对“尼摩”的名字我不以为然,艇长对他们说,对你们来说我只是尼摩艇长,其实没有告诉他们自己的名字。“尼摩”在拉丁文里是“不存在”的意思,就是说你们不要以为我存在,你们以前感觉不到我的存在,我也不想让你们知道我的存在。所以,严格来说,“尼摩”不是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未知名字”的或“不存在” 的艇长。以后呢,你们也不会让别人知道我的存在,因为他有足够的把握让这三人成为他永久的俘虏,正是因为他们不会出去潜艇才让他们知道潜艇的秘密,坚信这个秘密不会被泄露。
所以,小说顺理成章地揭示了潜艇的秘密,最后又通过教授的偶然解脱来把这一秘密公诸于众。
潜艇的秘密有哪些呢?一是吃穿全来源于海,就连雪茄。这个问题除了海底纤维做成的衣服,可能主要研究一下海底的食品,以后再说。二是艇长收集了无数稀世珍宝,很多价值连城,有些是无价之宝。三是第十二章的标题:一切都用电。四是它的设计和制造全由他一人主持,零部件来自全世界,订购时不是用的一个人名,组装在一个无人海岛,装备完后毁灭了痕迹。
电的用途在现在是无处不在,但在以前是连想都不敢想。20世纪初人类才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电磁感应现象是1831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不久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手摇直流发电机。交流发电机是由爱迪生的竞争对手——南斯拉夫发明家特斯拉发明的,1895年第一个交流发电站建立才标志着人类进入电的时代,电才被普通大众所使用。
用电是一个大胆的想象,一切用电现在来看不是什么问题,但在作者时代应该是一个美好的梦。鹦鹉螺号用海中大量的纳做原料,来发电,这到现在也没有实现。儒勒·凡尔纳怎么也没有想到现代的潜艇用的是一种更好的能源——核能,原料用量少却能量大。
潜水艇的原理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达到。海面上险象环生,海底也并不平静,也有潜流。再是潜艇的控制并不是通过调节储水舱的水量那么简单,浮力和水压的平衡是教授的疑惑,艇长没说清,我看可能作者也有些模糊,因是设想毕竟是设想,他可能也画出了图纸,做过一些设想和实验,但离现实还有一定距离。当然,设想是需要天才的,是需要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的。
先进的东西有感应门,这个作者时代是没有的,现在早已不是什么很高的科技。小艇出去后与母艇的联系靠电报,有一根连接的电线,无线电是作者没有想到的,这也是那时不敢想的。
水晶玻璃撞了容易破裂,但能承受16个大气压,厚度是普通水晶玻璃的30倍。可见水晶玻璃当时已经出现了。
设计的初衷是艇壳用特制钢材不怕损毁,不用锅炉不怕爆炸,用纳发电取之不尽用之竭,不用担心燃料不足的问题。还有在深海下不用对抗暴风雨和惊涛骇浪,实际海底的洋流也是极为凶险的,主要是不怕翻滚,铁打一块,特别强调的是构造浑然一体,不是用铆钉组合。
再是淡水的问题,是用海水蒸馏。因为提取海水中的钠也需要能量,所以电能不足以用,就像发电机也需要电启动一样,再说能量的转换一定有消耗。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利用海底的煤,现在已经发现了海底的可燃冰,近似于固态天然气。
氧气消耗是很大的,不能只靠升到洋面换气,现代潜艇技术是很好地解决制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问题,真正能做到“想要待多久就待多久”。而鹦鹉螺号也是用电来储存氧气,通过压缩泵储存到特制的储气舱里。这个可以应用压缩钢瓶就像医用或工业用的氧气瓶一样,用电解水的方式要耗大量的电能,在核潜艇上不成问题,还有氢气的释放,也可以利用来作燃料。也可以用化学药剂把二氧化碳来制取氧气,这可能在实用上由于成本太高难以大量使用。
实际想待多久对潜水艇本身设备可能没什么问题,主要是人类,是不能待很久的。况且又不用长期潜伏,一般一两个月就足够了,这也是人类的极限。
最后列几个数字,因为十三章主要列的几组数字。一是电动的计时钟是24小时的,一昼夜不是跑两圈,而是一圈,因为潜艇无所谓白天黑夜。二是图书室的藏书量为1.2万,主要是科学和文学,没有政治和经济,可能作者的兴趣也主要在这两个大方面,对政治和经济不大敏感。三是客厅,长10米,宽6米,高5米,富丽堂皇,宽敞明亮,灯火通明之下可能是金碧辉煌。四是才摘抄几个十三章的数字:鹦鹉螺号排水量1500立方米即约1500吨,应该是高于,因为海水的密度比水要高。总重1356.48吨,这个数字太准确,不知作者是怎样算出来的,肯定不是胡乱写的,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科幻是人文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既有人性的光彩主要是闪烁着科学之理性之光。最后是造价,这个很好算,钢铁的造价和仪器的价格,再加艺术收藏品,总计四五百万法郎。至于艇长的身价这可能是一个永远的秘密,作者把他塑造成世界第一富豪,”可以毫不犯难把法国的上百亿债务还清”,这就对了,不然怎么有这么伟大的构想实现呢?可能作者有无数设想,但没钱是很难实现的,要是他也是这样的富翁就好了,可这只是一个梦想,连作者笔下的教授也不相信,他说他不是好骗的,不信等着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