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写《海底两万里》第一部分第一章:海怪风波

(2020-02-01 17:32:46)
分类: 语文教学
写完了《骆驼祥子》的第一章,不想再接着往下写,因为我往往做事虎头蛇尾,不能持之以恒是做学问的大忌。我只想给学生做点示范,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个示范也可能丝毫不起作用,学生即使能学得来,也不会跟着学,因为他们实在是太懒了!
不管怎样,我还是要写,因为这是逼迫自己认真读书的好方法,只有这样写才能读得透彻。可是,当我零零散散、断断续续地写了半篇时,却发现不能刷新了。有点像死机,没想到这个笔记本性能这么差,可能也与我一大会不动有关,反正博客的写作在网上是不保存的,除非你点“快速保存”,如果不点,那可能就前功尽弃,重新写吧。
怎么就没有及时点保存呢?算是又一个失误吧。以前的教训有很多了,这次又中枪了!文字的概括和改写我并不大愁,主要是数字的换算,因为数学不好,对数字不敏感,费了我很大的气力呢。
重新写可能比前面写得好,但让人觉得心烦,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保尔就是写自己,是尝过这个苦头的。也有可能比原来写得更糟,因为没有了第一次的激情,有点垂头丧气的感觉。
我所用的版本,《骆驼祥子》是12章,那算是十二分之一。而这个长篇第一部分24章,第二部分23章,一共47章,就困难得多,可能最终也写不完,因为没有那么大的持久性。万事开头难,还是要开始,开弓就说明在做,至于做下去与否那是以后的事。
第一章往往写得很详细,那是肯定认真的,所以初心很可贵,保持住初心那就很重要了。这本书有不少版本,内容虽然大同小异,但不同的译者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时也有不小的出入。给小学生看的青少版很多,质量也不尽相同,有的改编的可能好一点,也有的不行。手头一本很薄的缩写本,一共6章,每章有4到6个小标题。第一章的第一个小标为“海怪风波”,我也沿用,虽然我不用照着这个本来写,还是照着原文吧,首先把前面的导读打上,上次是没有的。
《海底两万里》第一部分第一章:海怪风波
1866年,海上频繁出现怪事,很多船在海上遇见一个体积庞大的怪物,随后不少船只频频遇险,不知是否是这只怪物所为。人们对怪物众说纷纭,甚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因为其危险性愈见明显,公众坚决要求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清除这只可怕的怪物。
这件怪异的大事没人说得清也无法说得清,海上的人感到震惊,内陆的民众也惊诧万分,港口的居民更让各种传言弄得心神不定。特别是欧美各国的做远洋运输的商人和船员,还有各国海军和政府的官员,更对此事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极大关注。
这个有时发出磷光的庞然大物,像一个长长的梭子,个头儿要比鲸鱼长得多,速度也比鲸鱼快得多。根据航海日志的记录,人们推测这个怪物一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然速度没有这么快,没有极强的动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它的体积大得惊人,因为无论哪个生物学家也没有听说过更没见过这样大的鲸类,除非亲眼见了才会相信。
夸张的说法,这个大家伙宽一海里,长三海里。按一古海里5.5千米计算,它有五六千米宽,有十六七千米长,真令人难以置信、不可思议。据保守的估计,它有二百法尺,一法尺相当于325毫米,那么它也有70多米长。如果这个怪物真的存在,它的长度就大大超过了鱼类学家们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所有鱼类。
但是事实让人们不可否认,认为只是奇谈怪论在事实面前是根本办不到的,所以不能不引起全世界的轰动和关注。
1866年7月20日,印度加尔各答的一艘蒸汽船希金森总督号,在离澳大利亚东海岸5海里的地方,就遇到了这个游动的大家伙。开始巴克船长以为是一块巨礁,但哪有礁石是飞逝游动的呢?没来得及测算它的准确位置,这个怪物竟然喷出高达50法尺即16多米高的两根水柱,直插云霄,蔚为壮观。巨礁上怎么会有间歇性的喷泉呢?简直让人不可想象!如果不是巨礁,那一定就是一种尚不为人所知的海洋哺乳动物。
时隔3天后,即同年同月的23日,西印度洋的科伦号在太平洋水域也看到了类似的现象,如果是同一个怪物的话,那么两地相距七百海里,即11000多千米,3天的时间到达,说明这个奇特的巨鲸速度特别惊人。
半个月之后,科伦号在太平洋遇到它两千海里之外的大西洋海域,另外两艘邮船迎面对驶时又同时发现了那个怪物。两艘船首尾相接不过100米,而这个大怪物足有110米长,无论哪一艘船与它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当时个头儿最大的鲸鱼有56米长,甚至超过50米的也非常少见。
类似的报告接二连三地传来,使人们不得不认为怪物的客观存在,并引起了人们的不同的反响:爱说俏皮话的当成笑话,像英、美、德这些认真务实的国家极其重视,极其关注。
在世界的各大城市,这个怪物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时髦话题,被人们津津乐道。报刊嘲讽它,舞台上表演它,小报更是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添枝加叶,任意发挥,编造出各种离奇的故事,以吸引人们的眼球。有的把它说成是传说中的怪物,也有说它是某些文学作品中的巨型怪兽,甚至有的把古代的名流也搬出来,说他们早已预言这个怪物的出现。 
学术圈内,相信派和怀疑派在科学杂志上展开了旷日持久、没完没了的论战,他们有时过于冲动;信奉科学的记者与相信神灵的记者也打起了笔墨官司,后来竟然发展到人身攻击,有时甚至大打出手。
这场论战持续了半年之久,双方互不相让,两败俱伤。各种小报长篇累牍,把矛头对准一些科研机构,对各种科学论文和辩论文章大肆攻击,展开了无情的批驳。最后,小报才华横溢的作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手曾经引用的那句林奈的名言——“大自然不创造蠢材”,本来是让人们不要违背大自然,这次是让人们不要相信这些所谓“学者”愚蠢骗人的假话。这篇极具讽刺性的文章给了那个怪物和相信它的人们致命的一击,人们在笑声中结束了这场论点,最终才智战胜了科学。
一年后的1867年头几个月,人们已经遗忘了的这个怪物不再被人提起,但这时已经不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必须避免的真真切切的危险了。问题的性质改变了,怪物已不再是怪物,变成了能够飞逝的暗礁,飘摇不定,令人无法捉摸。
当年的3月5日,一艘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莫拉维扬号商船在海上航行时,触到了一处任何海图上都没有标明的“暗礁”。当时这艘船正借着风力凭借400马力的动力,以每小时13节(一节相当于1海里即1850多米)的速度行驶。要不是船体坚硬,这艘搭乘237名乘客肯定会沉入海底。
当时正是凌晨5点左右,天刚蒙蒙亮。撞礁后负责值班的海员急忙向船尾跑去,但他们仔细搜索了海面,什么也没发现,只发现三链(一链约合0.1海里185.2米左右)远的地方,有一个波涛碎成浪花的大漩涡,就像平静的海面上受到了个猛烈的撞击一样。虽然船继续航行,但回到船坞检查时才发现船的一部分龙骨已被撞裂。是撞到一处暗礁,还是撞到了遇难船只的残骸?无从知道。
这件事极其严重,但很快被人忘记。三个星期后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故,而这次事故,因为受损船只属于一家大公司,因为这家公司的名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这家船东叫丘纳德,可以说赫赫有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凭借精明和实干在1840年开办邮船公司,开始只有3艘400马力的轮式木船,8年后拥有了4条650马力的邮船,又过了两年又增加了两条马力更强、吨位更大的船。1853年,丘纳德公司又增加了阿拉伯号、中国号等多艘全是速度一流的快船,所拥有的大东方号是当时海上最大的船,总共有12条船,其中8艘外轮驱动,4条螺旋桨式的。
所以这家海上运输巨头由于经营有方而举世闻名,非常了得,没有一家与之匹敌,没有一家比它更有成效。26年来,其船只横渡大西洋两千次,没有一次延误,没丢过一封邮件,也没有损失一个人一条船。因此,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垂爱有加。这时这家公司最好的一条汽轮发生了意外,引起巨大反响就不足为怪了。
时在1867年4月13日,当时海面风平浪静,风正适航,顺风顺水。斯科蒂亚号开足1000马力,正以13.43节的时速行驶,吃水深6.7米,排水6624立方。下午4:17分,旅客正在吃晚饭,突然船的左舷轮后部被轻微撞击了一下,像是被钻孔机类似的锋利工具戳了一下,并不像被钝器击中。撞击似乎非常轻,因此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不安,但这时大家听见了监运员跑到甲板上大喊船要沉了!
旅客们一下子慌乱起来,安德森船长急忙稳住大家,让大家不要慌。眼前确实并没有什么危险,因为该条船有7个完全隔开的防水舱,一个进水,其它绝无大碍。安顿好旅客后,他下到底舱,发现5号舱进水,浸水的速度很快,说明破口很大。所幸锅炉不在这间舱,如果锅炉被浇灭就麻烦大了。
安德森船长立即下令停船,并派一名水手潜水查看船的损毁情况。发现原来是船体吃水线下有一个两米宽的大洞,这么大的洞是没法堵上的。在几个驱动轮被淹没一半的情况下,船继续航行,驶回利物浦时晚了3天,因为第一次出现误期,利物浦的人惊恐不已。
架上干船坞后,工程师们一检查大吃一惊,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破洞竟然是一个规则的等腰三角形!裂口很整齐,任何打孔钻无论如何也打不出这么规则的洞来!这样的钻孔工具一定不是用一般的淬火技术制作的,那么什么样的工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使它穿透4厘米厚的铁板,还能倒退出去呢?太令人费解,叫人难以置信了!
这次事故的情况让公众的情绪激动到了极点,再联系之前一次次不明原因的海难,全都归结到这个怪物的头上来。但是,在一年3000艘受损船只中,下落不明连人带货全部失踪的就不下200艘,这样大的责任都让这个怪诞的庞然大物来承担吗?
不管怎样,这只大怪物成为这些船只失事遇难的罪魁祸首,各大洲间的航路从此变得凶险无比,人们坚决要求要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把这头可怕的怪物从大洋中清除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