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A卷)及答案

分类: 语文教学 |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项是(
A.人生如花开般绚烂,这也许是智求,但即使不尽华美,也可以自然纯粹(cuì)。
B.险恶严峻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古时巴人棱(líng)角分明顽强坚韧的性格。
C.茶香隽永,寓意东方的含著内敛(lin);酒香四溢,暗合西方的热烈奔放。
D.我们不应被人工智能时代的洪流裹挟(xié),而应抓住一切带有创造元素的机会。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喧器
B.选聘
C.震撼
D.强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项是(
A.两千多年前,《蒹葭》以爱为主题的诗,那片伫立千年的芦苇,见证了远古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4.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项是(
实际上,猪是很聪明的动物,“智商" 远高于牛、羊等家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英国曾有一头小猪,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具备了与人握手、从1数到8等技能。
人们常用笨得像猪形容某人很愚笨。
科学家还认为,猪与狗、黑猩猩、人类等高智商物种一样,具有认知能力。A.
5.参照示例,请从下列备选词语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要求:表意清楚,用上修辞,句式不限。(4 分)
示例:讲台
讲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洁白的粉笔,在一片肥沃的黑土地上,耕耘着智慧和希望。
备选词语:窗台
6.名著阅读(6分)
以下文字是对鲁迅《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概述,请据此填空。(2 分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脖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 宁愿生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
《父亲的病》和《琐记》都写到衍太太。请任选一篇,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 分)
7.综合性学习(8分
近视是中学生绕不开的话题,为此,初三·1班将开展“未来之光——护眼行动”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请你调查]
(2)班主任王老师对金晶同学说:“我们班想举办一次‘眼健康科普讲座’,听说你的邻居李叔叔是眼科专家,我想邀请他后天下午两点半到班上来做这次讲座,你问问他能来吗?”
第二天,金晶应该怎样向李叔叔转述王老师的话? (4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积累
8.默写填空(10分,毎空1分)
(2)
(3)
(4)
(5)商女不知亡国恨,
(6)我报路上长嗟日暮,
陆游《游山西村》“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加点的司珸。(4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12.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4分)
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圆土一遇和景,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仆:对自己的谦称。已:过一会儿。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和景:温暖的日光。
三、现代文阅读(40分)
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們从未离开过。
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母亲寻找钥匙一一(
14.阅读第段画线语句,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4分)
那一个个齿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16.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婶这人物形象。(5分)
17.文中的“老钥匙”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文本一】
刚刚过去的劳动节,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
放学途中,书包在父母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家长1:儿子从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
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动,我很着急。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3:作为80后,因为有超能干的妈妈,导致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会做。对此我也很无奈。
家长4: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嗜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
调查项目 |
统计数据 |
||
学生对开设劳动课的看法 |
很有必要 |
没有瞎耽误工夫 |
无所谓讨论 |
10% |
16% |
71% |
|
学校劳动教育违约开设情况 |
开设了 |
未开设 |
不清楚 |
33% |
33% |
34% |
|
劳动教育课程是否作为考核科目 |
是 |
否 |
不清楚 |
3% |
7% |
18% |
【文本三】
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
劳动教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有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市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关、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婴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1日有删改)
C.要增长青少年的劳动知识和见识,主要靠社会劳动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
D.青少年学生只有在劳动创造中才能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不得抄袭。
多一点兴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一点欣赏,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多一点执着让我们的步代更加坚定;多一点担当,让我们的脊梁更加挺拔……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题目:多一点
初一男孩儿李仁志在《少年说》节目上,有关妈妈的告白引发了现众的“集体泪崩”
“我的妈妈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她就是一名外卖配送员——“这个13岁的孩子,没有躲闪,没有犹豫,大方自豪地向大家介绍妈妈的职业。“妈妈工作十分辛苦,无论是风吹雨打都要按时按点派送。但有时还会遭到客人无理取闹,甚至面临建恶意差评,尽管如此,妈妈依然对我说:“无理取闹的人只是少数,生活里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
2.C(A喧嚣B蹂躏D矫揉造作)
3.D(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也指一件事接连不断的完成。在这里形容家风的形成不能一气呵成。不准确。)
8.于我如浮云大漠孤烟直何当共剪西窗烛怀旧空吟闻笛赋隔江犹唱后庭花学诗谩有惊人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9.可:大约
10.
11.D(解析:“斗折蛇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表现溪水的曲折蜿蜓。 )
12.
13.弟弟卖掉老宅;三婶买下老宅;母亲保管钥匙(解析:结合文中时间点分段,按照给定的事例进行前后的划分,寻找事件。同时参考事例进行总结即可。)
14.
15.解析:这里的齿痕指的是老宅钥匙的齿痕,打开岁月的珍藏指的是对老屋的回忆。老屋钥匙上的齿痕,就像一把记忆的开关钥匙,拿到手里,就会唤起对老屋的记忆和家的归属感。
16.
18题: C.文本三中说.“劳动教育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强调的是劳动教育,并非是社会劳动实践。故C选项错误
19. (1)家长原因:更多的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只注服学习教育,从面忽视了劳动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劳动锻炼。 (2)学生原因: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主动性,对劳动课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的 (3)学校原因:很多学校对劳动课的开设不够承视,大多学校认为劳动课程没有必要作为考核科目(解析:文本一主要体现出家长原因,分别描述了不同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不同看法文本二主要体现了学生原因、学校原因,通过图表进行分析)
20.引用论证引用了马卡连柯的话,有力的说明了劳动教育是孩子幸福人生的基础,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以及引用论证。具体结合语境分析知道,这里引用了马卡连柯指出的一句话。使其更有说服力,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基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