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6种造字方法
(2019-09-17 11:27:42)分类: 语文教学 |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需要文字记录,故而文字就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诞生了;并且随着社会文明的逐渐发展日益丰富和完善。汉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图到字、从少到多、从具象到抽象、从随意到规范的漫长发展过程。
造字方法也是先民在实践中逐渐摸索、不断创造,经历过历史的洗礼逐步被社会认可。
说到造字之法,那就让我们先理清先有字,还是先有法?自然是先有字,而后有法。“法”时候人通过解读汉字的本源而发现的规律,总结出来的。在没有“法”之前,不同地域不同的人共同创造了的汉字奇迹。
我国古代就有“六书”的提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造字方法。
一象形造字法
汉字的起源是象形,所有汉字都源于物的形状,这是汉字的根。文字的创造便是根据不同的物,用笔刻画其形,这种简笔画,便是文字的始祖。最初的文字是画还是字,很难说清,这也就有了我们现在说的书画同源。在没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各种物体,先民们赋物于名,有名就有了音。根据物造的字也便有了读音,这便是象形字。如:人、马、车、水、火等等。象形字的特点是见字如物,观其形,读其音,明其义。缺点是:一是不可能所有的字都有相应的物形,二是很多相类似的事物用几笔很难表达清楚,如果描写的清楚,必然很多笔画,这当然就很不实用。故而,有些字本为象形字,到后来也被形声字所代替。
象形字当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而是用来表示与实物有关的概念。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直立的人的形状,手足展开,就表示“大”的意思了。这种从名词推广到形容词的造字法,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象形字虽然起源最早,但数量却最少,在常用的三四千个汉字中,可象形的也不过二百个左右。因为宇宙间的事物很多,不可能按每一事物的特征都造一个象形字,很多抽象的概念根本画不出来,而且即使画得出,这种依样画葫芦的造字法也太笨了。后来为了克服象形字的局限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祖先就又发明了另一种造字法——指事法。
二 指事造字法
指事造字法就是用象形字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这个指示符号所指的部位才是这一字的本意,这种字为指事字。这种造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的符号,即不成图形的符号(成了图形,就是象形字了);另一类是附和在象形字上的符号。指事字数量也很少,它只是象形字的一个分支,少数的指事字,后来被形声字所代替。
用指事法造字,这是汉字从象形发展到表意的第一步。但这种方法还不能普遍地应用到很多的事物上,而且作为符号的点、横等和其他笔画混在一起不容易分辨。于是我们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几个图画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即会意法。
三 会意造字法
会意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符号,按意义组合在一起,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思的造字法。比如表达人或物的动作、样式、活动、思维等等。这样的字虽不能用简单的象形来表示,但仍有形可依。比如整齐的概念不能象形字表达,但先民观察到小麦成熟后,麦穗齐刷刷的一片,便用三个麦穗会意为齐等等。会意字是象形字得又一发展,它更像一幅有情节的简笔画。不同的象形符号,用不同的形式组合在一起,表达不同的含义。因而会意造字法的创造空间更大,方法更灵活,所造的字数也更多,应用也更广泛。
汉字发展到这一步,还不能满足表示的需要。因为有些意思画三四个图还不能解决问题,但要是画五六个或七八个图才能解决问题,那就不像一个字,倒真像是一幅画了。我们的祖先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又想到了文字是记录说话的,说话跟声音有关,那么文字是不是可以把声音记下来呢?于是就又发明了形声字。
四 形声造字法
形声造字法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汉字按着事物的品类可以分成若干类,如表示树木类的字、表示草类的字、表示动物的字、表示房舍类的字等等。每类中都有几十种,甚至是数百种不同名的物品,这些物品虽然有形可依,但很难用象形或会意加以区分,如树木类杨、柳、松、槐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眼便能分辨出来,然而用几根线条把其形表现出来,使人一目了然却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先民们用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来造这类字,即同一类的物用一个象形字作类型符号即形符,具体到不同的物种便用一个声符来加以区分,这便是形声字。
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区别在于:通常用这个声符所表示的意思与形符毫不相干,如果这一声符与形符两者都可以表示这个字的含义,这便是会意兼形声字。形符,可表示事物的类别,所以又称为类符,可表示某种意义,可视为意符。每一个物只有一个声符,不同的形符加一个不同的声符,就可以造出很多很多的字。
声符或称音符,一般采用同音或近音字。大部分字都可以作声符,但常用做声符的字共540个左右,不能单独成字而只能做声符的只有极少数。做声符的字,可以是完整的字,也可以是某字的省写,即省略了该字的一部分。做声符字的读音,经过几千年的变化,有时与现代汉语读音出入较大,因而有古韵与今韵之别,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因为形声字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它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沟通了方块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是汉字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用形声法造字非常方便,与金木水火、鸟兽虫鱼有关的字以及叹词、拟声词,几乎都是形声字。这种造字法,直至今天还可以不断地造出新字来。比如较近发现的化学元素“镅、锔、铹”等,都是用新造的形声字来命名的。拿简化繁体字来说,形声法也是被优先采用的,如“优”、“响”等等,举不胜举。
五 假借造字法法
假借造字法就是借用同音字表示新义的一种方法。汉语中有不少抽象的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类字是无形可象的,即不可象形,也不能会意,只能用已造出来的字来替代,借其音或借其义这便是假借字。假借字的本义大多已消亡,而为假借义所替代。如“汝”本是水名,借为第二人称代词。这种假借现象,当初大多是因为没有本字而暂借一个同音字替代,但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久借不还,鹊巢鸠占了。有的字本身的意义,倒是后来另找出路才有着落的。例如“然”,本是烧的意思,底下四点已经是火了,可是被“然后”借用后,只好自己在旁边再加一把火,变成“燃”字(形声)
假借字是表示抽象概念新字的法宝。而其假借字,由于原义已经被淡忘,所以有些假借字已不知其为何物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所有的字最初都是有形可依的,绝对没有凭空造出来的。
六 转注造字法
转注造字法过去的说法很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为了适应方音分歧和语音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造字法。如原有一个“老”,表示年纪大的意思,而由于时间和地区的不同,又有用ko这个音表示老的意思,于是又造出了一个与“老”字部首相同、读音相近和意义相同的“考”字。但“考”字的形旁是“?”,声旁是“?”,因此,“考”字就其造字法而言,也是形声字。
由上述可见,虽然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假借法和转注法并没有造出新字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汉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学习了以上六种造字方法,你肯定对美丽而神秘的汉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前一篇: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