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老师讲如何读《鲁滨逊漂流记》
(2019-05-25 19:53:39)分类: 语文教学 |
余老师讲如何读《鲁滨逊漂流记》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3-07 10:12:12)[删除]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余老师讲如何读《鲁滨逊漂流记》作者:村姑翠翠
[转载]余老师讲如何读《鲁滨逊漂流记》
7月31日20:00,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做了“专题三:《鲁滨逊漂流记》的难点突破策略”的分享,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评价。
余党绪老师评如何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讨论整本书阅读有一个潜在的对照,那就是与传统的课文教学对比。假如整本书阅读不能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实质性的增益,借助“短、平、快”的课文教学就能解决语文素养的所有需求,那么体量庞大、耗时费力的整本书阅读就没有必要。
除了经典阅读无可替代的文化传承意义,我更看重的是整本书阅读在思维教学上的独特价值。相比之下,“课文”的教学要素往往突出而鲜明,便于落实具体的知识与能力项目;整本书则因其内容与结构的复杂性、视角与意义的多维性以及主旨的多元性,更适合作文本的深度分析与断言的合理论证,这恰恰是“学思辨”的极佳资源。当然,文学作品的虚构性、想象性与情感性,也为其他各种思维的训练提供了可能。
面对厚重的整本书,如何才能达成“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呢?我的教学策略是“思辨读写”;选择的切入口则是问题的设计与解决,以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读写与思辨活动,我称之为“基于问题解决的思辨读写”。其操作上包括三个环节:
一、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依赖于教师的深度阅读与思考,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文本价值观。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在于找到具有生发性与整合性的问题,以问题切入作品,以问题解决来引导和推动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辨。整合性与生发性是我设计问题的两个考量。
好的问题,既能将作品的内容聚合起来,形成清晰的理解与旨归;又能触及作品的诸多因素,关涉作品中的局部与细节。这样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思维才能在感性与理性的对话中趋向清明与开放。在《鲁滨逊漂流记》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鲁滨逊为什么要冒险?
2.一个人,一座孤岛,28年的生存,何以可能?
3.鲁滨逊靠什么征服“星期五”?
4.鲁滨逊如何度过绝境下的心理危机?
5.鲁滨逊的理性从哪里来?
思辨阅读,将问题解决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在思维训练中达成问题的解决。批判性思维不能脱离分析的对象与内容而独立存在,那种脱离具体的社会实践和文本内容的所谓“思辨”,最终所得,不过几个抽象的概念和范畴而已。
二、文本细读与思维训练
文本细读,就是基于文本内容的分析与论证。文本细读必须树立一个信念:文本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存在,只要愿意在文本的语境与结构中爬梳,通过对作品的描述、分析和评价,我们就能在其中找到文本的真实意义与价值。
同时,还须认识到,也只有在文本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不能替代对作品的把握。我们习以为常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式的索解,若不能与文本细读相印证,极可能陷入阅读者的自我玄想与臆造,不足为据。
近十多年,教师的个性化解读倍受追捧,有些教师凌驾于文本之上,不顾文本事实,美其名日“对话”,其实是“自说自话”,甚至借经典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不乏说“胡话”的极端例子。这种表面上的自由与个性,掩盖的恰恰是骨子里“以真理自居”的专断心态。这不是真正的对话,真正的对话必须从文本细读开始。
文本细读聚焦文本的要素、结构与意义倾向,要求在深度分析与合理论证的基础上作出断言。以《鲁滨逊漂流记》的“问题3”为例。我希望借助这个问题来澄清一些加在鲁滨逊身上的误读与曲解。“鲁滨逊靠什么征服‘星期五’?”流行的答案是“《圣经》与火枪”,据此,很多人认为鲁滨逊就是一个“殖民者”。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很多人未及细读就信以为真。
但从文本事实看,这个结论明显失之粗疏与偏颇。客观地说,《鲁滨逊漂流记》的确有着殖民文化的背景,主人公鲁滨逊的文化观念以及行为方式也明确无误地传递出了这一信息。这是时代给文本烙下的印记。但鲁滨逊的冒险毕竟是个体的自由选择,其生存与扩张既无政治动机与诉求,也无涉政治、宗教势力,定性“殖民者”显属不当。
如何澄清这个问题昵?这就需要借助对文本事实的分析与论证。由于学生对《圣经》及西方的宗教文化并不了解,我重点抓住“火枪”这个维度来开展辨析。此问题的两个相关子问题是:
3.3如果没有火枪,鲁滨逊能否征服“星期五”?
3.4如果滥用火枪,鲁滨逊能否征服“星期五”?
问题设计采用了“如果”这种假定性论证的方式。鲁滨逊是不是靠“火枪”征服了“星期五”?表面看是如此,但细究则并不如此简单。一开始,“星期五”确实被火枪的威力震慑住了。
“星期五”的思维还处在原始蒙昧阶段,他坚信火枪一定“藏有什么神奇的东西,可以不断地制造出死亡和毁灭”,以至于“连碰它都不敢碰;只是在他一个人的时候,经常唠唠叨叨地跟枪说着话儿,好像枪能回答他似的;后来我才从他口中得知,他原来是在恳求那支枪不要杀他”。
应该说,火枪的威力确实为鲁滨逊与“星期五”的交往提供了机会。“如果没有火枪”,以鲁滨逊与“星期五”这样的关系,他们很难开始真正的接触,更谈不上文明的教化了。他们缺乏可以沟通的共同语言,缺乏基本的信任,缺乏基本的价值认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是难以跨越的敌意与对抗。没有火枪的威慑,鲁滨逊可能就是“星期五”他们的食物。
但不能就此认为征服“星期五”的是火枪。“火枪”的威慑只是给“星期五”的“野蛮”按下了暂停键。“如果没有火枪”,鲁滨逊就无法禁绝“星期五”吃人肉,也无从培养“星期五”文明的饮食与穿着习惯。进一步推论,学语言,学礼仪,进而理解文明的价值观,这些都难以实现。但鲁滨逊并没有滥用火枪。
真正占有和浸润鲁滨逊精神世界的,是文明的力量。在小说中,鲁滨逊不仅没有滥杀无辜,而且对杀戮作了深刻的思考。面对吃人肉的野人,鲁滨逊非常恶心,几乎控制不住杀戮的冲动。鲁滨逊的思考与老子不谋而合:“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事实确乎如此。“如果滥用火枪”,不仅道义上悖于文明,实际上也不利于鲁滨逊的孤岛生存,甚至等同于自取灭亡。相反,他的隐忍与理性不仅赢得了“星期五”的感激,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即便是自卫,在鲁滨逊的理念中,杀戮也是邪恶的。
鲁滨逊痛恨殖民者——“西班牙人在那个国家的种族灭绝行为,不要说欧洲的基督教国家,就是连西班牙人自己,也是带着最为强烈的憎恶”。他谴责这是大屠杀,是充满血腥的、毫无人性的暴行,触犯了所有神和人的法律。
歌德说:诗歌不能没有幻想,科学不能没有假设。假定性论证,是科学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与论证,学生理解了“火枪”在鲁滨逊生存中的关键作用,但也认识到征服“星期五”的并不是火枪的威力,而是以火枪为象征的近代文明。这为进一步辨析和澄清鲁滨逊的“殖民者”身份提供了可能。
三、读写活动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设计必要的读写活动,有助于反馈和反刍阅读所得,也能借此训练读写能力。继续以“问题3”为例,我设计了两个读写活动:活动1:《鲁滨逊漂流记》与《水浒传》都写到“吃人”的情节。比较一下,两本书对“吃人”所持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写一篇文章解释你的断言。
活动2:如果鲁滨逊搭救的不是“星期五”,他的计划能否照样实施?以“活动2”为例。这样的读写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继续实践运用“假定性论证”的思维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思考人性与兽性、文明与野蛮、征服与反征服的复杂关系。在我看来,尽管“星期五”是一个野蛮人,但他毕竟是人,他的良善天性与个人品质也是鲁滨逊孤岛生存的重
要因素。
名著阅读的对策探讨
把书读“薄”、把书读“细”、把书读“活”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真阅读”,让学生真正沐浴名著芬芳。
把书读“薄”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读一本书要越读越薄。”在多次重复阅读中不断删除冗余信息的过程就是书越读越薄的过程,浓缩的主要办法是:列提纲与写梗概。前者必须在认真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然后逐段概括内容;后者也必须反复阅读,掌握文章要点,将内容加以高度浓缩。
所以把书读薄,就是真正把书读懂、读透,了解书的主要内容,掌握书的精华和最本质的东西。一读,再读,反复读,了解了,懂得了,掌握了要领,汲取了精华,把握了本质,书就变薄了。
把书读“细”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很多,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现在我们所谓的中外名著都是历经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都是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如何细读,可以这样做:读懂精彩片段、注重细节描写。
我们阅读也要象看电影一样。把读到的内容,在脑海中展现出具体的画面,再想想从书中明白了什么,那才叫真读书。名著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或许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把书读“活”。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冯友兰认为“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好像我们用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
把书读“薄”、把书读“细”、把书读“活”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自主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技能,更是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把书读“薄”、把书读“细”、把书读“活”的读书方式,以期实现学生对名著的真阅读。
摘自:
1.余党绪.整本书阅读: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鲁滨逊漂流记》“思辨读写”实践[J].语文学习,2017(6).
2.唐美美.初中名著阅读对策初探——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J].知音励志,2016(18).
3.蒋崇勇.《鲁滨逊漂流记》荐读课教学设计[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