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为何地位如此之高?(网评)
(2019-02-25 08:39:15)分类: 语文教学 |
夏目漱石为何地位如此之高?
能被称为“国民大作家”,当然首先文学水平要过硬,担得起评论家的赞誉。另外则在于“国民”二字,要受到国民的追捧,具有超出文学界的影响力才行。
明治时代的优秀文学家并不少,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层出不穷。但这些文学家都有一种通病:过于重视理论研究,缺乏实践作品。少有的小说创作也大多是为理论服务,囿于技巧性和艺术性,影响力只能限于文学界自身,不太能被庶民阶层所认知。
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奠定了小说改良运动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写实主义,而坪内逍遥本人除了《小说神髓》和翻译莎士比亚之外,基本没有个人的小说创作。二叶亭四迷的《小说总论》完善了写实主义理论,但作为实践作品也只有《浮云》。浪漫主义的开端是中江兆民的《维氏美学》和森鸥外的译制诗,他们的目的在于引进西欧的浪漫主义文学,从而发展日本自己的浪漫主义,森鸥外虽有《舞姬》等作品,但更多的精力仿佛都用来和坪内逍遥争论文学理论了。
明治时期的日本文学界,由于西方先进的理论和各色流派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致使更多的文学家们将重心放在了理论和技巧研究方面,很少有文学家考虑到自己实践创作,更遑论用自己的作品影响国民了。这或与也和日本民族精于学习但稍显刻板的国民性有关。
而处在同时代的夏目漱石,却很少听到他属于哪个文学流派,维基百科勉强将其归为“非自然主义”,叶渭渠先生也仅仅根据其作品的风格把他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这一称呼和之前的“写实主义”似乎又有所不同。同样作为日本文豪级别的大作家,夏目漱石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之争中却极少露面。虽然也有自己的文论,主张“日本应以自己的文学标准来对待西方文学”。但对于他的评价却往往集中在他的小说上。就连周作人评论鲁迅:
那种寓讽刺与嘲笑于轻妙笔致之中的风格,实际受有漱石的影响。
这一影响也是源于小说(《我是猫》和《少爷》之类),并非是文学理论。
可以说,夏目漱石是明治时期极少的实践派,小说的声誉远高于文论,并且最有名的几部小说,语言风格都带有很强的庶民气息,在民间的影响甚大,这才奠定了他“国民大作家”的声望。
夏目漱石的影响力由一些小事可见一斑,《我是猫》使得刊载它的杂志销量提升了十倍还多,后来夏目漱石辞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职务,跳槽到《朝日新闻》专职写作,当时大学讲师的年薪只有八百圆,为此夏目漱石不得不兼任多职维持家用,而《朝日新闻》开出的月薪就有二百圆,折算年薪两千四百圆,从此他可以有较高收入并且专心写作。除此之外,夏目漱石在报刊连载期间,日本的和服店和首饰店甚至有卖其小说的周边,可见其在国民间的影响之大。这种庶民的影响也可能是倒逼夏目漱石为民众而写作的原因之一。
夏目漱石作品中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也是值得说明的一点,他的作品反映了日本近代化大潮中的种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大矛盾和冲突。将不同阶层的特质和缺点通过奇特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来。而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在全世界都是倍受国民推崇的。
大家说的很多的文体改良方面我倒是没有找到太多关于夏目漱石的内容,公认为影响最大的“言文一致运动”,主要是外山正一,井上哲次郎和矢田一吉的《新体诗抄》和二叶亭四迷的《浮云》。此外还有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里提出的“雅言七八分的雅俗折衷文”。夏目漱石在这方面倒是还有个小黑点,《虞美人草》,用的全是旧时代的骈体文,讲究句式,对偶,辞藻华丽。常常为评论家们所诟病,以至于《虞美人草》的中文译者茂吕美耶(日本人)说:
比起《虞美人草》,中国文言文的文章反倒比较容易些。
总的来说,夏目漱石是明治时代少有的重视实践,重视国民影响的大作家。文学水平受评论家称赞,写作风格受普通国民欢迎,又落得个批判现实的政治正确,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印在一千円上才怪了。
提起夏目漱石,国人大多只能想到他那句今晚月色真美。这句话是他做教员的时候学生翻译我爱你,他却说一句今晚月色真美就够了。这句话如今在QQ空间疯转,却少有人对他真正作品的研究。不知是算幸运还是悲哀。
虽然夏目漱石写过系列的爱情三部曲《春分之后》《行人》《心》,看似描写爱情,但他其实是个很有野心的人,想要通过对爱情的描述,写知识分子的恋爱,把明治时代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表现出来。前面有知友的回答说他是日本的鲁迅,这句话的类比仅类比出他与鲁迅在对人性的弱点的批判方面的类似。但实际上,鲁迅要高明很多,他对底层人民知识分子上层官僚贵族的习气把握的更全面。可以说他掌握的是整个民族的弱点,有些句子现在读来仍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有点扯远了,夏目漱石的留学背景给予他很强的文字功底与文化底蕴。写作之中常插入汉语、西语,文字风格自成一脉。读来有趣。这是吸引人阅读的首要条件。
其次他的现实主义倾向让他的思想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冲撞,形成了一种极大的矛盾。这个矛盾其实也是当时日本人民的矛盾。夏目漱石用大胆而尖锐的笔触把“现代文明”下的日本的本质戳破,把私心、利己这些埋藏在人们骨血深处的东西挖出来,再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把人们苦闷但无能为力的心理描写的通透。
鲁迅是这样评价他的“夏目漱石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登在俳谐杂志《子规》上的《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当世无与匹者,此评价不可谓不高。
究其原因,无非是夏目漱石的思想是以东方儒学为基底,掺有西方哲学思想。这种思想下影响的文风无疑是最对逐渐西化的东方人的胃口的。尤其是日本人。
一点拙见,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