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雁门太守行》(李贺)阅读赏析题(附译文及赏析)

(2018-12-20 09:19:34)
分类: 语文教学

《雁门太守行》(李贺)阅读赏析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塞上”又作“塞土”。

(一)全诗采用了      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1)

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             (1)

(6)夸张 爱国热情 评分说明:(1)(5)题共8分,每空1分。错别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 (6)题(2分)每小题各1分,第小题只要有“爱国”字样,即可得分。

(二)2011·江苏省盐城市)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5分)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9.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三)(2015年凉山州中考题

1.请通过尾联分析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2.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答:

【答案】

1.尾联运用典故,写出了将士边城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塞±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2017年云南省中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4分)

12.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答: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分)

答:

答案:

12.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13.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附:译文及赏析:

【参考译文】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部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写作背景】

李贺这首诗是写易水左近的战事。易水在今河北北部,是安史乱后常发生藩镇割据的地方。“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力量大大削弱了,朝廷与藩镇的战争连绵不断。所以这首诗很可能是以朝廷与藩镇的战事为背景,通过歌颂不惜为国捐躯的精神,寄寓自己为国立功的壮怀。

【鉴赏】

第一、二句写战争形势的紧迫。

“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叛兵如黑云翻腾滚滚压来。。一个“压”字,形象地描绘出叛兵来势的凶猛,“欲摧”二字则进一步刻画重“压”的势不可挡,把一幅大敌压境,危城欲摧的场面,极其鲜明地层现在我们面前。诗人以愤怒的笔触,给叛兵涂抹上一层“黑”的色彩,给人以严酷,阴沉,幽冷逼人的侵压感。

“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守军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准备应战的情形。“甲光”,指战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闪耀着鳞鳞金光,“开”字,下笔劲拔,雄姿杰出。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摧” “开”两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这两句都得力于善于酿造气氛,具有更强烈地展示事物本质的力量。“黑云压城”以状敌人压来之势,“甲光向日”以传英勇抗敌之神,都在可以感受而不可尽言之间,意象的内涵极为丰富。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同时,这“黑云”与“金鳞”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作者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渲染了临战前紧张的气氛和守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并透露诗人的爱憎之情。至于李贺写作此诗,时值安史乱后,藩镇蜂起,国土分裂,诸霸残酷地压榨人民。他对此深恶痛绝。所以,他以炽热的笔触,满怀热情地描绘守边将土。此句一抑一扬,状景含情,褒贬分明。

第三、四句写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紧承“甲光”句,描绘守城将士杀出城门,舍身奋战。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由于众寡悬殊,孤军无援,最终只好败退孤城。上句点明时令,对这场与强敌拼死的厮杀描写,一语不及兵刀交加的情景,只用秋色里角声满天暗示出来。 “角声满天”不就是催战的鼓角齐鸣,声震天地么!下句交代作战地点。“紫”指长城附近的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土淋漓的鲜血流遍地的结果,即牺牲的重大,烘托出战斗的激烈。随着时间的流逝,并已融进空旷苍凉的荒漠。长城上色呈紫色,故有紫塞之称,诗人拈来表示血色的凝结,构思新巧,形象鲜明。这些清冷凄惨的塞上寒夜的景物描写,衬托出孤城被困的紧急情势,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对边防将士夜出奇兵的描写。这艺术构思,出常格之外。从“向日”到“夜紫”还自然地表现出从白昼鏖战到深夜。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战斗画面。

第五、六句写守军出击的情景。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是写被围孤城的戍边将土寒夜突围,奇袭敌军的情景。“半卷红旗”写风大,表现出败阵后的低抑气氛;“临易水”,使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那样—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将土们已作好为国捐躯的准备。“霜重鼓寒”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声不起”,是用鼓声不振写军势将烈,已流露出浓重的悲剧气氛。后一句写虽然鼓声不起而仍在敲击,说明虽败而心志不屈。寒秋深夜,霜严风劲,战鼓嘶哑,红旗半卷,边地将士进军易水,夜袭敌兵的情景,俨然如画。一个“临”字,刻画出边地将土突围的威猛气势和必胜信念。一个“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两可称,气氛低沉。这两句语言凝练,景象苍凉,荡人肺腑。这两句仍是着重以气氛显示事物的情势。同时这两句在章法上又是一跌,衬托出末两句的英勇,百折不挠,以死报效国家信托之重。

以上六句是着重以气氛显示战争的情势,为末二句设造一个典型的氛围。

第七、八句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在易水之滨,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贤纳土之台。用战国时燕昭王的典故,他建此台招揽天下贤才,这里用以指受到国家重用。“玉龙”即宝剑。这两句诗人剖心明志,是全诗的主旨。诗人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藩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作乱。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诗人作为唐宗室后裔,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样选贤任能,平定四海。这种思想反映了人民反对分裂,反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这末两句浸透着诗人的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不惜为国事而献身。

李贺的诗歌往往往具有奇谲求新、独树一帜的特点,在该诗中就有鲜明的表现。就其求新创奇这一点说,他走的是韩愈一路,不过具体艺术表现上与韩愈不同。韩愈以文为诗,驱驾气势,铺排篇章,喜用僻字险韵;李贺则别辟蹊径,贯串在他的艺术创造中的是想象力的惊人的丰富奇特,简直近于奇诡,脱尽常规,出人逆料,新奇引入。这一显著特点广泛表现上选材谋篇、描写造境、遣词用字各个方面。

想象丰富。由藩镇叛乱猖獗凶猛的气势,想到滚滚黑云弥漫,笼罩整个边城,进而再想到孤城危急,惨杀将临,可谓涉想新奇。诗末,诗人想象的羽翼一跃而飞腾到“黄金台”上,充分表现出他报国的强烈感情。这种丰富的想象,既突出了诗的主题,又开拓了诗的境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构思新奇。这这首诗是写战事的,但却没有只字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而是着重渲染气氛、通过战斗,气氛的层层渲染,步步蓄势,使作品的主题鲜明而又突出。“黑云压城”、“金鳞开”,写出了形势危急的紧张气氛;“角声满天”、“凝夜紫”,写出了战斗的激烈气氛;“临易水”、“声不起”,写出了悲壮的气氛,这就为作者抒发壮志创造了一个典型的氛围,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色彩秾丽。诗人善于着色,以色感人。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易用艳丽的色彩来描绘,但这首诗几乎句句有鲜明的色彩。作者巧妙地把金色、胭脂色、紫色、红色,以及黑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如运用“黑”、“金鳞”等词,使描绘的对象,景物色调更加秾丽鲜明。我们初看“黑云”句,感到不知诗人要说什么,待看罢“甲光”句,细细品味,才觉豁然开朗。诗人以奇丽炫目的色彩对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势生动,神采丰满的边防将士守城图。又如,用 “胭脂”来描绘边防将土的血迹,给人以惨痛之感,等等。这些秾丽的色彩描绘,饱含着诗人对守边将士的炽热感情,对叛兵的切齿痛恨。既奇诡又新颖,表现了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这样写,不仅突出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性,更重要的是加重了作品惨烈悲壮的战斗气氛,使作品具有了浑融浓郁的意境。

动静相生,以静衬动。诗人从“动”和“静”的不同角度对战斗气氛进行烘托渲染,增强了激战的真实感。军临易水,速行悄然,动中有静,鼓音沉哑,槌击无声,静中有动。这些都给人以杀斗惨烈的实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