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经典——《百年孤独》及其表现手法(一)

(2018-10-04 18:04:20)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经典
——《百年孤独》及其表现手法
2013年04月01日 16:59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1月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作者简介:朱景冬,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代表作。正是这部小说,于1967年出版后在西方文坛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1],或曰文学“爆炸”。它具有如此强大的震憾力量,决非偶然,其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必有不寻常之处。

  从小处说,它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一家七代,生生死死,由盛至衰,绵绵百年,末代猪尾儿被蚂蚁吞噬。

  从大处讲,它描述的是一个小镇的变迁:从原始的荒凉到现代文明,兵连祸结,历尽沧桑,“命中注定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从寓言的角度讲,它的故事可谓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百年来历史与社会变化的缩影。

  从艺术上说,其故事荒诞离奇,扑朔迷离,现实与梦幻交织,充满魔幻、神奇色彩,不失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


  《百年孤独》以虚构的马孔多小镇为背景,在神话与现实交融的氛围中,像作者的外祖母讲故事那样,从容不迫地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老布恩迪亚为逃避被他杀死的邻居的冤魂的纠缠,携妻出走,在一片荒原上建造了马孔多村,年迈精神失常死去;小儿子奥雷利亚诺上校发动了32次起义,躲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最后厌倦了战争,自杀未遂,回家制作小金鱼打发残生;孙子阿卡迪奥被反对党党徒枪杀;曾孙女雷梅德斯披被单被一阵风刮上天消失;曾孙阿卡迪奥二世从运送罢工工人尸体的火车上逃回,遇到连下4年11个月零2天的大雨;六世孙布恩迪亚和姑妈乱伦,生下一个带猪尾的孩子;第七代后来被一群蚂蚁活活吃掉。最后吉卜赛老人的预言应验:马孔多被一场飓风卷走,不再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在讲述这个家族一代代成员的神话般的故事的同时,作者以大量笔墨描写了马孔多小镇的原始荒凉景象、外乡客带来的现代文明,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无休止的争斗,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侵入及其剥削活动,香蕉工人的大罢工和惨遭镇压的悲剧等历史变化和事件,再现了哥伦比亚近百年来的历史发展和各个时代的社会面貌。而在对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历史的描述中,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人的孤独和愚昧、民族的孤独和落后的思考、讽喻和忧虑。

  在作者的笔下,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成员都是孤独的。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和表妹乌苏拉结婚后就开始遭受孤独的折磨。他们虽然结婚,但惟恐生下猪尾儿而不能同房,似婚非婚,同床异梦,因而受到邻居的嘲弄。虽然把邻居杀死了,但他们精神上依然受到死者冤魂的困扰,得不到安宁和快乐。最后只得离乡背井,另寻安居之地。到了老年,布恩迪亚精神失常,胡言乱语,被绑在栗子树上,遭雨淋和病苦,悲惨死去。乌苏拉也年迈昏聩,双目失明,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消磨时光,在为子子孙孙的担心和操劳中忍受了百余年的孤独。奥雷利亚诺上校虽然参加过几次战争,躲过许多次暗杀和埋伏,甚至险些被枪决,但是他始终不知为谁卖命,他得到的只是悲观绝望,退役后把自己关在小屋里炼制小金鱼,沉默寡言,悄然独处,不问世事和家政。同样,如果不是由于孤独,老处女阿玛兰达就不会想到死亡。对她来说,处女的孤独是难以忍受的,与其忍受弧独之苦不如早进天堂。所以她很早就缝制自己的裹尸布,织了拆,拆了又织,直到死神来到面前。“俏姑娘”雷梅德斯为什么离开马孔多飞上天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根本就“不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她觉得一切是那么俗气,“那些厚颜无耻的男人,那些扮做神父的人,他们上教堂的唯一目的就是想看看‘俏姑娘'雷梅德斯的芳容,哪怕望上一眼也好。”所以乌苏拉不让她这个曾孙女出门,除非跟阿玛兰达望弥撒,并且非要她用黑头巾把脸遮住不可。她每天要洗澡,而且一连洗好几个小时,好把身上的污垢洗掉。她讨厌男人们向她求爱,她认为这是庸俗的、轻浮的表示。更何况还有一帮男人调戏她,用手抓她的赤裸裸的肚子。像她这么纯洁而美丽的姑娘,生活在像马孔多那么肮脏、污秽的地方,自然没有幸福、愉快可言,有的只是屈辱、孤独和忧愁。所以她才随风而去,永远离开那孤独而肮脏的世界。同样,那个反复拆修门窗的奥雷利亚诺第二、那个老早就闩上房门、不与外界来往的养女雷维卡和那个埋头阅读羊皮书的奥雷利亚诺,无一不在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的煎熬。就连那个被刺死的邻居的鬼魂也忍受不了阴间的孤独了,所以有一天他颤巍巍地来到他的仇人布恩迪亚的卧室,“屈死多年以后,他迫切需要伴侣,对生者的强烈眷恋和对阴间另一种死亡的逼近的恐惧感,最终使他对最大的冤家也产生了感情。”

  布恩迪亚家族的愚昧也是显而易见的。近亲联姻会生怪胎,这是人类的生存经验和科学常识反复证明了的道理。但是布恩迪亚第一和表妹乌苏拉还是结为夫妻,把祖辈人近亲结婚生带尾儿的教训置之不顾。后来的第六代布恩迪亚和第五代的姑妈乱伦,终于使预言应验,生了猪尾儿,导致了整个家族的灭绝。奥雷利亚诺上校倒是血气方刚,出生入死屡经沙场,最后当了革命军总司令。但是战争使他老在原地打转,只不过使他愈来愈老,愈来愈衰弱,愈来愈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打到什么时候为止。几十年的戎马生涯结束后他才忧然大悟,自由党和保守党原来是一丘之貉,其间的区别不过是自由党早晨祈祷,保守党晚上祈祷。此刻他绝望之极,只想一死,由于医生略施小计他才幸免。

  由于与世隔绝,未见过世面,所以马孔多人看见外界的人和事物总感到新鲜、惊讶,处处表现出他们的愚昧无知。吉卜赛人架起望远镜,从望远镜可以看到站在村子另一头的吉卜赛女郎;他们还在街上放一堆干草,用放大镜聚集阳光把草点燃。本地人看见犹太人的这些“最新发明”不胜惊讶。更使他们感到惊奇的是冰块。布恩迪亚带着孩子们去吉卜赛人的帐蓬里看冰。只见箱子里的冰冒着寒气,在阳光下闪着白光。布恩迪亚都看傻了,不知是何物,竟对孩子们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用手去摸,使他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他为这个无可置疑的奇迹陶醉了,高声说:“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

  同样,磁铁、火车、电灯、电影等,也被马孔多人视为了不起的发明创造。人们通宵达旦地观赏一只只光线暗淡的电灯泡。证实电话机果真能通话时,连最持怀疑态度的人也口服心服了。法国女郎带来的留声机被认为是会耍妖术的磨盘,人们争先恐后来看它是什么新鲜玩意儿。电影更使他们迷惑不解:“一个人在一部片子里死了,埋了,大家为他们的不幸伤心落泪,可是在另一部片子中他却又活了,而且变成了阿拉伯人。那些花了钱来与剧中人分担生死离别之苦的观众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前所未闻的嘲弄,他们把座椅都给砸了。”意大利人的自动钢琴发出的声音那么美妙、婉转、动听,马孔多人惊讶不已,恨不能拆开来看里头究竟是什么魔鬼在唱歌。对他们来说,火车简直是一种古怪的庞然大物,一看见火车便激动而惊慌地喊叫起来:“那,那边来了一个可怕的东西,好像一个厨房拖着一个村庄。”全镇的人都被一声汽笛的可怕长鸣和喘着粗气的巨大怪物吓坏了。

  如果说马孔多人这种少见多怪的蠢昧表现是由于马孔多的偏僻和闭塞的话,那么他们的封建迷信、信神信鬼、信预言和天命、信古老的神话传说、信吉卜赛人的魔法占卜术等,就是由于马孔多的原始、落后、不开化了。事实上,马孔多就是一个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小王国。当初,“一切都刚刚开始,很多东西还没有名字,必须用手指着说。”后来,马孔多和世界发生了联系,外乡人带来了科学发明和马孔多人从未见过的东西。但是他们对这一切不是欢迎和接受,而是大惊小怪、冷潮热讽,甚至气急败坏地砸毁东西。有人通过科学试验证明地球像橘子一样是圆的,却被认为是疯子。试验者只好发牢骚:“世界上正在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就在那边,在河对岸,就有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我们还在这儿过着毛驴似的生活。”“我们将一辈子住在这里,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

  迷信思想在马孔多人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相信,黄蝴蝶是一种灾难,晚上的蝴蝶会招来晦气。他们相信,女孩子不听父母的话会变成蜘蛛。他们相信,人死魂犹存,亡魂是生命的延续,它能重返人间和亲人相会。他们相信,和活人的世界并存着一个死人国,所以当阿玛兰达要带着信件航行去死人国的消息传开后,下午三点客厅里的箱子就装满了书信,不愿意写信的人就带口信,托她带到亲人们所在的死人国去。诸如此类的迷信观念反映了马孔多人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思想意识。由于马孔多与世隔绝,僻远闭塞,致使这种迷信思想变得非常牢固,先进的科学文化很难把它打破。连作者本人也深受影响。他曾说:“只要有黄花,我就不会遇到倒霉的事儿。我必须有黄花(最好是黄玫瑰)或者和妇女在一起,我才感到安全。”所以他家里总有黄花,他的写字台上总插一朵黄玫瑰花。否则他就会碰到不顺利的事儿。例如他说:“有好几次,我坐在那儿老是不出活儿,什么也写不出,稿纸撕了一张又一张。这时我抬头瞧了瞧花瓶,原因找到了:原来瓶子里没有玫瑰花。我喊了一声,让人把玫瑰花送来,一切就又顺利了。”

  总之,小说通过对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的历史变迁的神话般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哥伦比亚的缩影马孔多的原始落后和马孔多人的愚昧和孤独,象征地再现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同时预示了拉美民族的前途:让飓风把马孔多卷走,让旧世界一去不复返,让人民从孤独走向团结,着手建立“一个崭新的、灿烂似绵的、生机盎然的鸟托邦,在那里任何人也不会被别人决定死亡的方式,爱情真正成为爱情,幸福得以实现,命中注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最终会获得并且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