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县里开了复习研讨会,对今年的中考语文及复习进行了研讨。下面,简要总结一下:
一、关于上学期期末考试:
先上了一节试卷讲评课,发了一个考试分析,教研员王老师做了最后总结,把一些数据进行了详实的分析,阅卷系统自动生成了一些分析图表。
试题是靠近中考题型的,也体现了一定水平,也可以作为中考的水平。对成绩我们是惭愧的,没法比,分析来分析去就是很差。
试卷的分析只有数据,没有实例。是不是可以把试卷再重新组合完整,发回原校,让任课老师看看。这可能是不行的,如果再看到阅卷中的一些失误,就乱套了。权且认为阅卷是公正的吧。
二、关于2018年中考语文:
通过研究近两年的中考题,试题是比较稳定的,至于一点半点的变化,那也是少之又少。这也是老课本的最后一次中考,肯定还会在稳定的基础上求稳不变,基本不会出现多少变化。
基本知识运用是9个选择题共18分;现代文阅读中的选择题部分是课外的议论文,3题6分;文言文是课内外的比较阅读,也是3题6分。这是第一卷,客观题型。第二卷,非选择题,3个大题共90分,其中作文50分,古今诗文默写10分,阅读赏析题30分,包括古诗赏析两题5分,课外文言文阅读两题8分,课外小说阅读4题17分。
结构和考点及考查方法等基本成型,形成比较固定的模式,不会改变太多,也不好突破。综观题型,与高考题也非常接近,只是在一些难度和题型上不可。初中是学业水平测试,与高中的会考功能相同,但同时还承担着选拔功能,因此在试题的难度上要远远高于名义上的学情测试。
中考既然承担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作用,就难免要选拔竞争,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还有普通高中和职校之分。莒县的高中生规模基本定在5800,而初中的生源今年接近一万,下年1.2万,再下年接近1.5万,升学率总体不到一半或略高。
语文试题的难度是比较高的,总分120分,过百就算是高分,总平均在70分左右。除了作文可以得到满分,默写题能拿到满分,其它都很难。最简单的选择题的得分率在一半左右,可见是非常难。涉及内容广泛,设置的错误不太明显,致使学生无所适从,很多靠胡乱猜,那肯定是不行的。最可靠的是只填同一个答案,这在无数的证明中是最容易得分的。从答案的设置看,一般是均衡的,即四个选项的正确个数基本相同,语文15个题3个相同即4个,其余一个3个。如果从这个结论也可以初步判断,当然是在基本做对的情况下。
客观题难还好猜,主观题就难了。最好得分的应该是作文,只要不算太离谱,字写得工工整整,字数达到,一般能得个30分左右。很多学生失分的原因是字迹太潦草,或者字数太少。字写得很差,让人看不清或看了很难受,就不会再费力细看。太少也不行,说明无话可说,那用尺子量也量不多少分,就算字字珠玑也得不了高分。实在打不开思路,可以写几件事。有一种套式是分为几段式,如四季、早中晚等三四段,虽然我不提倡,但总不失为一个得高分的法宝。
现在提倡的二次作文,也是为考试作文而准备的。一是能在修改中不断提高作文水平,二能把平时写得比较好的作文稍加改头换面,嫁接移植到考场作文,这也是捷径,也被我所不齿,但肯定能投机取巧。
现代文阅读客观题是可以猜的,主观题就有点难。选择题是课外的议论文,有一定难度。主观题是课外的小说,应该是不难的,但要鉴赏人物情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难的是揣摩语言。介绍经验时有个讲散文的,这个范围广,也很容易出题,小说相对简单些,可以稳定下去。散文出题的可能性也很大,都属于广义的记叙文,但归到文学体裁范畴,要鉴赏自然对文学而言。
文言文是最难的,出题原在课本内,现在出滥了,新课本中的新课文如八年级的《周亚夫军细柳》可以很好地命名,但一般也要和课外的来一个对比阅读,实词的用法还好推断,虚词的用法就不好分辨,如上学期期末九年级试题有一个“而”字,表面看是顺承,很具有迷惑性。出题者为提高难度,很可能失掉信度,成为有争议的题目,令学生和老师都无所适从,这样的题就不是好题,这是很不好的出题倾向。
主观题中的课外文言文一般从《二十四史》中选材,浩如烟海让猜题者大海捞针,只有老老实实地打好基本功,多读些文言文章,熟悉文言现象和规则,大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一般性的东西有个大体了解就可以了。翻译是硬功夫,在设置上把一般的实词虚词列为重点考查就可,不能太难了。
主观题主要看阅卷的宽严,参考答案并不一定拘泥,只要言之有理或答对一点两点,就可得分甚至满分。如果让不够灵活的死扣答案要点,不说得满分很难,就是得一半的分也不好得。应该只要言之有理得一半分容易。
客观题就是死分了,不论你会不会,猜上就算对,稍不留神如一点东西成为绊脚石就错了。知识的庞杂,设置的奇巧,很多学生一看题就晕头转向。难点在成语运用题、标点题、排序题等,这次我们学校就分到了标点题的分类归纳,我曾专门把使用标准等印出来研究,感觉顿号的少用是个问题,名家很多用了逗号,比较头疼。
三、关于复习迎考:
在不足3个月的时间,还要分3轮,实际可以分为两轮,或把两轮甚至三轮合为一体,在梳理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做题训练。
因为时间紧,有的主张主要刷题,题是很多,有历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题,光本省就有17地市,本市也要看5年的中考题。看中考题主要看近两年,因为这两年基本稳定,形成一定模式。其它年的其它地方的中考题可以作为训练,但不能死记答案,做题不在多在于精,功能在检查和反思,获得做题启示,知道自己的不足。要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应该怎么下手,怎样做对。
课文作为例子,可以在通读基本上选取部分,作为精读和再读,获得新的认识和提高。语文最重要的是积累和感悟,可以再找一些课外的美文读读,思考一下,写一下感想,再做一点适应性好题目,以不变应万变。
总之,一定有点计划性,抓住重点和难点,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突破读写瓶颈,注重总结归纳。
我也没理不出个头绪,学生更不知所措,干脆不学是没办法的,每人做一个提分计划吧,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能提十分八分更好,能提三分五分也行,提一分也需要行动,光计划不行,得有提分行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