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永修古典诗歌解读(三)——读苏轼诗文
(2018-01-11 11:01:24)
标签:
转载 |
永修古典诗歌解读(三)
——读苏轼诗文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永修留下的诗文很多(20余首),也是永修古典诗歌中留下诗文最多的作者。
苏轼,号东坡居士,他与永修的情缘,与两个人有着很大的关系,那就是李常与黄庭坚,特别是李常。苏轼与李常关系甚密。苏轼生于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比李常小9岁。李常(生于宋天圣五年(1027年)是建昌磨刀人(今永修县三溪桥磨刀李村),李常曾经担任上护军、陇西郡侯、吏部尚书、户部尚书,是苏轼的挚友,世界第一个私人图书馆《白石山房》创建者。苏轼比李常的外甥黄庭坚大8岁,这种辈分差距是明显的。黄庭坚诗、书甚至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但是仍以后学身份,谦虚地充当苏门四学士(或六学士)之一。而李常则一直被苏轼尊敬为长兄,这从《苏轼集》中赠李常29首诗词及18封信件文书,还有相关诗文24篇中,都可以看出来。李常是苏轼坎坷一生的挚友,苏轼题赠李常,深情地写到:“解组巾一幅,对床老兄弟”、“宜我与夫子,相好手足侔”,是把李常作为近似兄弟来看待的。
1072年(神宗熙宁五年),苏轼任杭州通判(3年)。1074年,李常任湖州太守。9月20日,苏轼别南北山道友,秋末去杭赴密州,与杨元素同舟,与陈令举、张子野过李公择于湖州。1075年,苏轼到密州,苏轼与李公择互有唱和,有《和李公择来字韵》诗。
1076年(神宗熙宁9年)2月,李常转齐州太守,灭除多年盗患,兴水利,赈百姓。苏轼之弟苏辙在李常手下任事一年左右,李常对苏辙关爱有加。同时,李常也因为多年来亲近和保护苏轼,而被牵连,几乎要被斩首,有幸逃出生天,只是被贬斥做了太守,后来又调到济南。苏轼非常敬重李常,赠诗歌几十篇。其中《约公择饮是日大风》、《答公择》、《寒食次韵答公择(三首)》、《开公择饮传国传家人醉(二首)》、《次舒教授韵告公择(二首)》、《至济南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马当世者》、《闻公择过云龙,张真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公择过高邮见施大夫与孙莘老赏松诗、忆与仆去岁会于彭门折花馈笋故》、《事作诗二十四韵、见戏依韵奉答亦以一戏公择云尔》、《送李公择》、《再别公择》等大多就是这时的诗作。
约公择饮是日大风
宋·苏轼
先生生长匡庐山,山中读书三十年。
旧闻饮水师颜渊,不知治剧乃所便。
偷儿夜探赤白丸,奋髯忽逢朱子元。
半年群盗诛七百,谁信家书藏九千。
春风无事秋月闲,红妆执乐豪且妍。
紫衫玉带两部全,琵邑一株四十弦。
客来留饮不计钱,◇人爱公如子产。
儿叫卧路呼不还,我惭山郡空留◇。
牙兵部吏笑我寒,邀公饮酒公无难。
约束官奴卖花钿,薰衣理鬓夜不眠。
晓来颠风尘暗天,我思共由岂坐铿。
作诗愧谢公笑欢,归来瑟缩愈不安。
要当吹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答公择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王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寒食次韵答公择(三首)
宋·苏轼
从来苏李得名双,只恐全齐笑陋邦。
诗似悬河供不辨,故欺张籍陇头泷。
簿书钟坡不知春,佳句相咏赖故人。
寒食得公方上塚,归来谁主复谁宾。
巡城已困尘埃昧,执杜仍遭虮蝨缘。
欲脱布衫携素手,试开病眼点黄连。
开公择饮传国传家人醉(二首)
宋·苏轼
儿童拍手闹黄昏,应笑山公醉习园。
纵使先生能一石,主人未肯独留髯。
不肯惺惺骑马回,玉山知为玉人颓。
紫云有语君知否?莫◇分司御史来。
次舒教授韵告公择(二首)
宋·苏轼
草书妙绝◇所见,◇画小低犹抗行。
论丈作诗俱不敌,◇◇谈笑妆降旌。
去年逾月方出画,为君剧饮几濡首。
今年过我虽少留,寂寞陶潜方止酒。
别时流涕揽君鬓,悬知此欢堕空虚。
松下纵横余屐陶,门前轣辘想君车。
怪君一身都是德,近之◇润沦肌骨。
细思还有可恨时,不许蓝桥见倾国。
至济南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
宋·苏轼
敝装羸马古河滨,野阔天低糁玉尘。
自笑食羶典属国,来看换酒谪仙人。
宦游到处身如寄,农事何时手自花。
剌作新诗与君和,莫因风雨废鸣晨。
夜拥笙歌霅水滨,回头乐事总成尘。
今年送汝作太守,到处逢君是主人。
聚散细思都是◇,◇◇◇◇◇◇◇。
◇从继烛何烦闻,蝙蝠飞时日正晨。
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马当世者
宋·苏轼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着屐响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扣声清圆。
洞中铿鈜落门关,缥缈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愿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敝席氊,夜穿茅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船非船。
或取而有众忿暄,讼归有司今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真可怜。
愿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闻公择过云龙,张真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
宋·苏轼
我生固多忧,肉食常苦墨。轩然就一笑,犹得好饮力。
闻君过云龙,封酒两静默。急携清歌女,出郭及未昃。
一欢难力致,邂逅有胜特。喧蜂集晚花,乱雀啅丛棘。
山人乐此耳,寂寞谁侍侧。何当求好人,聊使治要襋。
使君自孤愤,此理谁相直。不好学养生,一气脉千息。
公择过高邮见施大夫与孙莘老赏松诗、忆与仆去岁会于彭门折花馈笋故事作诗二十四韵、见戏依韵奉答亦以一戏公择云尔
宋·苏轼
汝扬真天人,绢帽著红槿。缠头三百万,不卖一微哂。
共夸青山峰,曲尽花不陨。当时谪仙人,逸韵谢封畛。
诗成天一笑,万象解寒窘。惊开小桃杏,不待雷发轸。
余波尚须滴,乞与居易稹。尔来谁复见,前辈风流尽。
寂寞两诗人,残红对栖笋。饥肠得一醉,妙语传不泯。
君来恨不与,去更复相引。我老心已灰,空烦扇余烬。
天游照六凿,虚室扫充牣。悬知色竟空,那复嗜乌叨。
萧然一方丈,居士老庞蕴。散花从满祴,不答天女问。
故人犹故目,怨句写余恨。疑我此心在,遮防费栏楯。
应虞已毙蛇,折尾时一蠢。夕闻孟光贤,未学处仲忍。
寄招应已足,左右侍云鬓。何时花月夜,羊酒谢不敏。
此生如幻耳,戏语君勿愠。应同亡是公,一对子虚听。
送李公择
宋·苏轼
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故人虽云多,出处不我谋。
弓车无停招,逝去势莫留。仅存今几人,各在天一陬。
有如长庚目,到晓烂不收。宜我与夫子,相好手足侔。
比年两见之,宾主更献酬。乐哉十日饮,衎衎和不流。
论事到深夜,僵仆铃与驺。颇尝见使君,有客如此不。
欲别不忍言,惨惨集百忧。念我野夫兄,知名三十秋。
已得其为人,不待风马牛。他年林下见,倾盖如白头。
再别公择
宋·苏轼
黍离不复闵宗周,何瑕雷塘吊一丘。
若问西来祖师意,竹西歌吹是扬州。
从以上诗中可以看出,苏轼作为文宗,诗歌水准远远高过李常,但从“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中可见对公择的敬慕,苏轼多次谦虚地在赠诗中抬高李常,硬是赞誉李常与自己齐名。在“寒食次韵答公择”诗中,“从来苏李得名双,只恐全齐笑陋邦。诗似悬河供不办,故欺张籍陇头泷”,想必李常只能感喟良多。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李常到底帮助了苏轼多少,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苏轼对他的敬重是没有丝毫杂念的。
1078年,苏轼在徐州上任。1079年3月自徐州移知湖州,4月29日到湖州上任。8月18日赴台,因“乌台诗案”入狱,12月出狱,29日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1080年(元丰三年正月),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谪,苏轼赶赴湖北黄州。他的弟弟苏辙把苏轼的家眷接到离自己任职地--高安(当时叫筠州,他在那里作‘酒监’)相邻的九江,这是苏轼第一次与浔阳江头的缘分。
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李常任吏部尚书,提拔苏轼受阻。苏轼被贬官黄州已达五年之久。神宗下诏曰:“苏轼累出居思咎,阅历资深,人才难得,不忍终弃。”将苏轼调离黄州到离京城较近的汝州(今河南临汝)任团练副使。4月下旬,苏轼从湖北黄州调河南汝州的赴任途中,经过建昌(今永修)、高安、湖口。期间,苏轼览九江,游庐山,拜访了好友李常在庐山脚下星子县的白石山房,写下《李氏山房记》(又名《李氏山房藏书记》),《题李公择山房》(《题公择白石山房》)。
李氏山房记
宋·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桑麻布帛五谷之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随其本,仁智之所见,各当其分。本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大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羽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读诵若不及,近岁士人相传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术业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谭无根,此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精舍,公择既去,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居”,藏书九千余卷。公择既涉其深,探其源,剥花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章,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人本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用心也。余既衰且疾,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顾所愿游而不可得,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而拾其余业,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之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熙宁九年九月朔记。
庐山脚下的李氏山房,是李常和弟弟读书的地方,苏轼在诗中,经常提到李常“匡庐读书”、“山中读书三十年”等等,他是很想看看李常故居和书斋的,苏东坡还亲题了“李氏山房”的石碑。可以想象苏轼一行当时受到很热烈的欢迎,这里已经是读书人的图书馆,士子较多,在场的相关人士也许提出,让他撰写一篇诗文,下笔有神的东坡,挥笔写下了《李氏山房记》,盛赞李常“闻名当世”、藏书9000卷,是他使该地能成为私人图书馆,是“仁者之心”,告诫后来者知道书的可贵,不读可惜。
题公择白石山房
宋·苏轼
偶寻流水上崔嵬,五老苍头一笑开。
若见谪仙烦寄语,匡山头白早归来。
苏轼在赴任途中,泛鄱湖、渡修河,从水路经过吴城,拜访了在建昌的李常故居并题诗。期间还写下了《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端午游真如寺》(又名《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和黄山谷游云居作》。
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
彭蠡东北源,庐阜西南麓。何人修水上,种此一双玉。
思之不可见,破宅余修竹。四邻戒莫犯,十亩森似束。
我来仲夏初,解箨呈新绿。幽鸟向我鸣,野人留我宿。
徘徊不忍去,微月挂乔木。遥想他年归,解组巾一幅。
对床老兄弟,夜雨鸣竹屋。卧听邻寺钟,书窗耿残烛。
拜访了李氏山房,大约是东坡觉得还不过瘾,于是转道建昌去拜访李常家里,“过公择建昌野人居”并题诗。根据可以考证的材料来看,李常的“建昌野人居”应该不是星子县的这所寺庙,因为寺庙是完全无法提供诗歌中的“野人居”的形象的,而且苏轼明确说明是“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用来区别白石山房,只能指向在今永修县艾城附近的李常故居。李常故居很简陋,因此被苏轼称为“野夫居”,但是苏轼是怀着敬重的感情,来描述和歌唱这草房子。他写了这首《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诗。苏轼“徘徊不忍去,微月挂乔木”,这是一个重情义、真性情的东坡,在那修水之畔,庐山、鄱湖的灵山秀水近处,还有些月光挂上桂树枝头的傍晚,他徘徊在野人居旁,想念李常,如果多年以后,与公择(即李常)砥足同眠,同听寺庙的钟声,在书窗下一起聊到蜡烛烧尽。老兄弟一起听风雨声,那是多么美妙的享受啊,这是一个了悟人生,多经坎坷的大诗人最深处的梦想,从不与人说,却题写给了李常。两者感情深厚是不容质疑的。所以李常推荐的秦观、黄庭坚能立刻被苏轼看重,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苏轼一路餐风宿露,往高安行进,而弟弟苏辙及侄子也披星戴月从高安往建昌迎接。一大家子在这年的端午,相会于云居山的真如禅寺,并置办酒局来欢庆了一回,同日又步履匆匆地奔赴高安境内。苏轼于是写下《端午游真如寺》这首诗。
端午游真如寺
宋·苏轼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
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
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
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
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题目中的“迟”、“适”、“远”,是指他的三个侄子,苏迟、苏适、苏远,而诗歌中的‘子由’是他弟弟苏辙的字号,从子由,就是跟随他爹苏辙在酒局。这次苏轼内心非常高兴,宁愿大醉,宁愿大家说说家乡话“西川语”,对水饼、饭筒都觉得大快朵颐。然后他带着这三个孩子,到云居山访问禅宗的老祖。东坡这次与老友佛印见了面,佛印已经从归宗寺讲学回到云居山,而且当时东坡就带醉题写了“石床”墨宝,后来他们在云居山相会地点也被称为“佛印桥”、“谈心石”。全篇诗歌的最后,东坡先生满足地说,回来相见真的让我开心啊,这次可安慰了我们长久被压抑的心情。
此前两年有一段往事。那时苏轼正写作《怪石供记》,收到已经担任云居山主持的挚友佛印(了元禅师)的信件。了元禅师道行高岸,才能卓绝,以致于四众倾服,名动朝野。宋神宗赵顼也听闻他的大名,颇为赞赏,曾经亲赐高丽磨衲金钵,赐了元以“佛印禅师”称号。而且从1072年东坡在杭州作官开始,两人就交厚,留下不少佳话。这回大概是佛印禅师信中说云居山是禅宗曹洞宗发源地,风光无限,于是苏轼回信道:
“数日大热,缅想山门方适清和,法体安稳。云居事迹已领,冠世绝境,大士所庐”。
他高度赞誉云居山是“冠世绝境,大士所庐”,指出云居山风景绝美,是大士真正的结草庐、修行的好地方。这也许是苏轼这次向往和游历云居山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后来黄庭坚游历云居山并写了诗歌,盛赞云居山:“四时美景观难尽,半点红尘到不能”。苏轼根据自己的观感,应和了黄庭坚这首《游云居作》,留下了《和黄山谷游云居作》这篇脍炙人口的诗歌。
和黄山谷游云居作
宋·苏轼
一行行到赵州关,怪底山头更有山,
一片楼台耸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
瀑花飞雪侵僧眼,严穴流光映佛颜,
欲与白雪论心事,碧溪桥下水潺潺。
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也非常醉心于佛法。他是与苏东坡齐名的宋代诗人,早年以诗文受教于苏东坡,也深受杜甫和陶渊明的影响。但是,在对象的把握上,理智的成分比抒情性更浓厚。他独特的诗风开创了江西诗派。他以真如寺为背景,与佛印禅师和苏东坡谈论佛法,也是一位道风超凡的人物。“静坐处茶半香初,妙用时水流花开”便是他作为茶诗而传开的名诗。宴坐于静处烹茶伊始,清香袅袅,妙用生起时溪水流淌,花儿盛放。
一天,苏轼路上遇到“王郎”,这人是苏轼兄弟共同的友人,正好在建昌境内向北前进,苏轼很高兴,大约也寒暄亲热了一阵。然后,苏轼就写下了《时道逢王郎于建昌》这首诗,快速地寄给苏辙的儿子们——他的三个侄子,诗歌中用盼望和想念的语句写成,一种即将见面的喜悦跃然纸上。
时道逢王郎于建昌
宋·苏轼
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
未见丰盈犀角儿,先逢玉雪王郎子。
对床欲作连夜语,念汝还须戴星起。
夜来梦见小於菟,犹是{髟穴}髦垂两耳。
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
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而今憔悴一羸马,逆旅担夫相汝尔。
苏轼真的爱上了建昌的山水,爱上了建昌的淳朴,他写下了 《明年亲作建昌吏》这首诗。
明年亲作建昌吏
宋·苏轼
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穷谷多芳菲。
短垣囷囷冠翠岭,踯躅万树红相围。
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
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孔孟犹寒饥。
两子从亲走京国,浮尘坌亦缁人衣。
明年亲作建昌吏,四月挽船江上矶。
端居感慨忽自寤,青天闪烁◇◇◇
十年后,1094年(绍圣元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把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作旧党要员处置,贬苏轼知定州。就任落两职,追一官,贬知英州(今广东惠州市)安置,流放到时为瘴疠之乡的岭南。因为顾念他是皇帝的老师,年纪老迈,所以被同意经由水路过鄱阳湖去广东。4月,苏轼途中经九江、湖口,来到白居易贬官时到过的九江浔阳楼,触景生情。
苏轼游览了鄱阳湖,这次登上了望湖亭,写下了 《诗五首》。
诗五首
宋·苏轼
(1)
黑云堆墨半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亭下水连天。
(2)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3)
鸟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4)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些招。
(5)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直到1101年(靖国元年),苏轼贬官岭南整整七年,岭南遇赦北归,正月抵虔州(今江西赣州),4月经豫章(今南昌)、鄱阳湖吴城、湖口、庐山,这次苏轼写下了著名散文《吴城顺济庙石砮记》。
顺济庙石砮记
宋·苏轼
建中靖国元年四月甲午,轼自儋耳北归,舣舟吴城山顺济龙王祠下。既进谒而还,逍遥江上,得古箭镞,槊锋而剑脊,其廉刿可爱,而其质则石也。曰:“异哉,此孔子所谓楛矢石砮,肃慎氏之物也,何为而至此哉?”传观左右,失手坠于江中。乃祷神愿探得之,当藏之庙中,为往来骇心动目诡异之观。既祷,则使人没求之,一探而获。谨按《禹贡·荆州贡》砺砥砮丹箘簵楛;《梁州贡》翏铁银镂砮磐,则楛失石砮自禹而来贡之矣。然至春秋时,隼集于陈庭,楛失贯之石砮,长尺有咫,时人莫能知,而问于孔子。孔子曰:近取之荆梁,而远取之肃慎,则荆梁之不贡此久矣。颜师古曰:“楛木堪为笴,幽以北皆用之。”以此考之,用楛为矢,至唐犹然;而用石为砮,则自春秋以来莫识矣。可不谓异物呼!兑之戈垂之竹矢,陈于路寝;孔子履藏于武库,皆以古见宝,此矢独非宝乎?顺济王威灵,南放于洞庭,北被于淮泗,乃特为此出此宝,轼不敢私有,而留之庙中,与好古博雅君子共之,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苏轼一生,曾经三过永修吴城。这次经过吴城,幽幽怀古之情油然而生。这篇散文详细记叙了自己在吴城古镇,寻获与供奉那支孔子当年念念不忘的珍贵“石砮”(古箭头)的事情。
三个月后,6月28日,这位一代文豪,病逝于江苏常州,享年66岁。
苏轼坎坷一生,由于李常的关系,他深深爱上了永修,为永修文化注入了汩汩的血液,在永修文学史上至今仍然闪耀着他的光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