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飞侠彼得·潘》的阅读笔记(共6篇)

(2017-11-24 08:34:08)
分类: 2015年博文

看完《小飞侠彼得·潘》 

2015-01-08 09:59:05 分类: 经典阅读

 
 
 
这本小书以前我是不在意的,认为是一篇小小的童话,就写一个小男孩,是个飞人,是个侠客。
读时心不在焉,情节的跳跃有时看不进去,看不进去就勉强地看,稍微略一点,也胡乱划点杠子。
昨天晚上还留了一点不舍得看,今早在床上看完,是附录的在肯辛顿公园的最后几页。这个选译也和此书一样,写彼得是在生下来七天时为逃避长大穿着睡袍逃出来飞走的,飞到公园里的岛上,后来在诗人雪莱5镑的钞票船的帮助下,画眉做了一个很大的不漏水的巢,回到公园后在公园关门后和仙子们一起跳舞。最后,他妈妈为他开着窗户等他回家,可他却为了自由没有回家,而当他回家时却发觉窗户已经关了,他的妈妈已经有了另一个男孩。
我在最后的空白处写道:母亲哭时,你不在;你回家时,母亲已经不在……
再从头看起,原来看不明白的地方再重新看。名著都是越看越有味的,越看越让人爱不释手的。我现在才觉得这本小书应该值得好好地体味一番,其中的幽默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他把孩子作为神圣,作为仙子,认为越小越具有童心,越富有想像,长大了就世俗了,再也不好玩了,再也不能到永无乡了。
我忽然觉得这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童话或小说,可以说散文诗,其中的意象很多,隐喻也很巧妙。有些细节值得认真研究,细细回味。
我先重温第一句话,也是我看的电影中的序幕: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这个男孩就是彼得·潘。他从小逃离妈妈的怀抱,为的是自由,为了不想长大,为的是保持一颗童心不受污染和受保护。他有些偏执,有些自大,但充满向往,充满童趣。他还健忘,我在旁批中写:这是难得的疗伤药。遗忘过去,可以充分享受现在。他不要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不纯洁,意味着烦恼。所以他毅然抛弃母爱的滋养,独来独往。没有母爱的呵护,他无烦无恼,无忧无虑,快乐的生活,快乐的畅想。
当然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作者的理想。在这个理想国里,也有成员的分歧,但那是快乐的小插曲。也有惊心动魄的斗争,有你死我活的残酷,小飞侠凭借智慧和勇敢战胜了邪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但作者一开始在说了这句经典的话后,只是留下一个悬念,没有开始就写彼得,而是先从温迪入手的。这是第二号的人物,并且早就预言她要长大,这是最后一章的事。人一出生就意味着要长大,书中说人一过两岁就知道这一点:“两岁是个结束,也是个起点。”结束的是纯真的童年,开始的是成人的开始。
接着,要写她的家庭了。在这个14号门牌的房子里,她的妈妈是一个爱幻想、讨人喜欢的家庭主妇。说她爱幻想的脑子,“就像从神奇的东方来的那些小盒子,一个套一个,不管你打开了多少,里面总还藏着一个。”说她甜甜的吻,明明就在右边的嘴角挂着却老是让温迪得不到。我想,不是她的吻舍不得给女儿,而是故意不轻易给,让她的吻永远充满母爱的诱惑。但下一段中说,就是雇了马车抢在别的男孩前头赢得这位漂亮的新娘子的达林先生,在得到的她的一切中也没有小盒子最里面的一只和那个吻,小盒子他从来不知,那个吻他也慢慢地不想再求了,因为求也不得。这个吻谁能得到呢?据温迪猜测,拿破仑也许能得到,但据作者证实,拿破仑肯定求过,但他也没逃脱“怒气冲冲地甩门而去”的命运。到底谁能得到这个吻呢?等我考证后再来告诉你们。
达林先生求吻不得丝毫不用替他害羞,因为据他说夫人是爱他并敬重他的。因为他有足够的信心,有足够的理由说明自己是一个学问高深的人,竟然懂得很多人不懂的股票和红利,他却说得头头是道,他能感觉得到随便哪个女人都得佩服他,信心满满的。
下一段,就是我更推崇的一段了。我曾几乎一句不落地发到了群里,让业主们同我共同分享。说达林太太穿了一身雪白的嫁衣结婚后就开始记家庭日记,把账记得一丝不苟,丝毫不差,就连一个小小的菜芽也不放过。并且她记得很开心,就像玩游戏一样,但后来就不行了。渐渐地,整个整个的大菜花也漏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没有面孔的小娃娃,因为他估摸他们要来了:第一个是温迪,第二个是约翰,随后是迈克尔。
家庭的贫困是容不得生孩子的,就像现在就是二胎放开了也没有多少人想再生一个,一个孩子就够养活的,况且要是男孩的话就更麻烦了,两个男孩就太累了,如果不是土豪的话。添一张嘴吃饭对拮据的生活无疑是雪上加霜,达林先生算过来算过去就是算不出温迪的生活费。但更具嘲讽的是,一个接一个的风波和险情并没有摧垮家庭的防线,三个孩子慢慢地长大排成一行去幼儿园了。
由于家里穷雇不起保姆,陪伴孩子上学和照顾的使命落到了一只叫娜娜的流浪狗身上。可是,谁也不能小瞧这只狗,这是一个忠实、善良、能干的保姆。除了娜娜,还有一个名叫莉莎的刚过10岁的矮小女孩做他们家的仆人。
 这时,彼得出现了。达林太太第一次知道他,是在晚上孩子睡后清理孩子心思的时候。这个清理心思很有意思,我批曰:这个头一回听说。这个事要是孩子醒着就能看到,当然孩子不会醒。她是将孩子的心思一件件地梳理,分出哪是可爱的哪是不可爱的,可爱的贴到脸上,“像捧着一只逗人的猫”;不可爱的却要赶紧藏起来,免得让人看见。除了分类,可爱的还要分级:顽皮念头和坏脾气叠得小小的,放在下面;美好的念头平平整整地摆在上面,好让孩子醒来就先穿戴打扮起来。
          写到这里,可能你们也觉得我很费劲。所以,改变策略,由细品变成略说。

接着重温小飞侠  

2015-01-08 11:37:40 分类: 经典阅读字号

 
 
另起一篇,接着写小飞侠彼得。
        肯辛顿公园,位于伦敦西区。在它东北角的长湖畔,有一座青铜雕像,他就是彼得·潘。序言中说他“叉开两腿,挥舞双臂,口吹一支芦管,像是提腿奔跑,又像是腾空起飞。他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神气活现,十足一个快乐之神。”这里,我想像的他是快乐无比、稚气未脱的小男孩,青春活力是不合适的。这里只是他游玩的地方,他长住的一座远离英国本土的海岛——永无乡。
          “各人的永无乡又大不一样”。这是一个孩子任思绪驰骋的天地,这里有一切新奇的东西,但都是假想的。这里可以随便做你想做的事情,没人管你,这里的一切都是虚无的,但孩子们却并不觉得是幻想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写一个叫叮克铃的仙女,她还不如人的手掌大,但还不断地长,只不过长得很慢罢了。她身段苗条而稍有些发福,身上精致地穿着一片干树叶,领口方形,裁得很低。她身上发出一道亮光,比夜灯要亮一千倍,飞起来就成了一道亮线,我曾开始怀疑她就是一只极亮的萤火虫。她的声音很好听,极可爱,就像铃铛的声音,这也许是她名字的来源吧。
        她是彼得的追随者,或者说是守护神。他帮助彼得找影子,终于她在大箱子里找到了,就是那只带抽屉的柜子。而彼得却在找到影子后关上了抽屉,把她关在了里面。
       她有点嫉妒温迪,因为彼得要把她当作妈妈,还要把吻给她。当然,这都是小孩过家家时做的,彼得在得到温迪的吻——一只顶针后,又一粒橡子当作吻给了温迪。她把“吻”拴在项链上,戴在脖子上,最后这“吻”救了她的命。最后温迪把真正的吻给了彼得。
        温迪是希望叮克铃做她的仙子的,可叮克铃还因为生气而脸歪扭着。虽然叮克铃的名字来源于她干的是补锅补壶的事,但她是喜欢彼得的,她痛恨温迪犯贱,用灰姑娘等很多很多的故事来勾引彼得。虽然有飞的感觉在诱惑,还有人鱼和海盗等,温迪还是犹豫了:到底跟不跟这个可爱的男孩一起走呢?
        最后他们还是上路了,叮克铃在黑暗中为他们照路。虽然他们怕亮光会引来海盗,可彼得还是不肯让叮克铃走开。最后,他们把叮克铃放到帽子里,叮克铃希望帽子由彼得拿着,温迪却从约翰手里接过来,叮克铃不愿领情。她在海盗开炮后,做出了一路预谋的一个举动:从帽子里钻出来,这一刻她真是坏透了,其实她并没有这样坏,完全是感情逼的。
       而温迪是不知道叮克铃恨她的,早知道她可能早把帽子丢掉了。她是喜欢叮克铃的,她不知道这会叮克铃恨她恨得就像一个真正的女人那么狠毒。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真正的女人是嫉妒心特强的,最毒妇人心,就从这里发源。
        在第五章的末尾,才接上这个厄运。在一场激战过后,天上飞来一种白鸟叫做温迪,而叮克铃早从帽子里钻出来狠狠地一把把拧她。不仅如此,叮克铃还在借彼得之名要孩子们射死她。头脑简单的图图开弓放箭了,温迪应声落下……
       没想到,这本书里也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可这个关键时候却没有。
      图图很自豪地以胜利姿态来等待彼得的夸赞,可其他孩子发现这不是一只鸟,而是一位小姐。图图霎时变得脸色惨白,脸上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他说,梦中的母亲来了,却被我射死了!他后悔莫及啊!
      可他更怕彼得来怪罪下来,正在这时,彼得来了!
      他们赶忙把温迪围在中间,把她藏起来。彼得落下来和他们打招呼,而等来的却是一阵沉默。当他责问他们为何不欢呼时,他们更是噤若寒蝉。彼得又向他们宣布一个给大家带来一位母亲的好消息时,他们仍然沉默不语。最后在紧张的空气中,图图说话了,说你看看她吧。
        彼得悲痛欲绝,把所有怨恨放到了凶手身上。而图图呢,也是敢做敢当,大义凛然地对彼得说:刺死我吧,我为我们的母亲偿命。

我看小飞侠之三  

 

 
 
上去签到下来,和要上去的女士说不用去了,我给你捎着了。她说不用。
        再去出恭,又遇到来签到的,对我说,签上了,没事了。我一听是说我签上了就没事了,于是反驳:俺从12点就上班,都上了将近一个半钟头了,你们才来啊。我曾说过我是为签到而生的,这当然是笑话。
        上午一场虚惊,原来是到小学评估的,我们却是严阵以待,通过校讯通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全校师生全力以赴,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来对待。
        再接着写吧,算作之三。
        彼得两次举起箭两次却垂下了手,说就是刺不了,好像有什么东西抓住他的手。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温迪的手。是彼得还她的“吻”——那粒橡子救了她——箭射在了橡子扣上。
        而叮克铃却哭了,因为温迪还活着。当彼得知道她的罪行之后,脸上现出从来没有过的严峻神情,发誓永远不把她当朋友了。最后在温迪的求情下,才说只是一个礼拜。可这一次叮克铃还是不领温迪的情,反倒更恨她,更想使劲拧她了。
       到了这里,我就不大关心叮克铃了,因为也没有她的什么事了,就让她嫉妒去吧,流浪的孩子们为温迪盖了一间漂亮的木屋,温迪留下来为他们做妈妈,给他们补衣服,给他们讲故事,过着快乐的生活。
       但最后,叮克铃还是出现了,她是变好了,还是也爱上了温迪,或者是受彼得的托付吧。她和彼得赶在温迪回家之前,去完成一个一直隐藏的诡计——关窗上闩,不让温迪回家。这次是不完全为了报复,而是为了彼得和他的那些孩子们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为他们服务的家庭主妇。所以,只要为了彼得好,她是什么也愿意付出的,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但看到达林太太眼里的泪珠时,彼得心软了,但还是怨恨她,说我们不能都要温迪啊,要是有两个温迪就好了。
        最后母爱的固执终于战胜了他的自私,母爱的伟大也正在此,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它不住地在彼得的心里敲打。是啊,母爱是执着的,是天底下最犯傻的。彼得无奈地很不情愿地打开了窗子。
        最后这一节,也很感人。三个孩子找到了趴在狗舍里的父亲,看到了还在忧伤弹琴的母亲。他们想给她一个惊喜,是从背后悄悄蒙上她的眼睛呢?还是用其它方法?最后他们想出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到床上躺着,就像从没离开过一样。
         而妈妈看到这一切时,没有欢呼,没有惊讶,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怀疑还是在梦中,因为她早已不止一次地在梦中见过这样的场景。她一个一个地看着三个孩子,叫着他们的名字。最后她伸出双臂,去搂这以为再也抱不着的自私的孩子,但这一次让她真的震撼了:感觉是实实在在的,不是在做梦!全家一下子兴奋起来,一家5口,还有一条叫娜娜的狗。
        窗外还有一个见证了这个美妙动人的情景,他就是彼得。他经历的乐事是别的孩子永远得不到的,而这一刻的乐趣也是他永远得不到的。

小飞侠之四  

2015-01-08 14:51:19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温迪和孩子们都走了,而彼得却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他其实最难过,但他竭力不让别人特别是温迪看出来。
        有一段心理描写是说彼得是多么为温迪的离去而伤心。这时,胡克带领海盗已把温迪和孩子们全抓起来了,而彼得还不知道,他假装不在乎没有出去送别,还在继续欢快地吹笛子,好像很高兴的样子。书中写道:“当然,他只是在凄惶中故意这样做,为的是证明他一点也不在乎。”因为温迪经常让他别忘了吃药,这时他决定不吃药,好让温迪伤心;他愿意不盖被子,好叫温迪更加烦恼。最后他真想大声的哭一场,因为快“吼”(HOLD)不住了!但他忽然想到这会应该笑,因为他要是笑,没准温迪会更生气。“于是他狂傲地大笑,没笑完就睡着了。”
         这正好让胡克得以下手。当危险向彼得逼近的关键时刻,叮克铃出现了。现在来看,这个人物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在重要情节的推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她在危急时刻,当机立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际,“像闪电一般”,喝干了胡克下的药。
      这一段,我的评论是与无数英雄救美的故事如出一辙,在电视剧中也经常看到这样的老套数:好几个女人爱上了一个大帅哥,这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让其中的有缘无份却爱得刻骨铭心的女人去死。但无缘无故地就死了,也太没价值了,就得安排她在关键时刻为这个男人而死,这样的爱情才更完美,才更悲烈!
        所以,叮克铃在关键时刻为最心爱的人而死,死得很悲壮!当彼得问她为什么要为救他而死时,“她落到了彼得的肩上,在他的下巴上亲热地咬了一口”,并在他耳边悄悄地说了声:“你这个笨蛋”。彼得流泪了,但“叮克铃喜欢彼得的眼泪,她伸出美丽的手指,让眼泪在她手指上滚过。”这是在临死前幸福地为他擦泪啊!
       这是多么感人的爱情故事!这种爱比家庭中兄弟姐妹的爱还来得真诚,比成熟男女之间的爱情更加纯真、热烈!当然,仙女是不会死的,童话里也一定会让好人再次复活。叮克铃现在改邪归正了,我们可以原谅她为爱做出的无知。最后,她在孩子们的拍手声中得救了。
      后来,她和彼得一起阻止温迪回家也就顺理成章,她已不再嫉妒,主动忍痛割爱,让温迪永远做彼得的“夫君”。

小飞侠之五:胡克和鳄鱼  

2015-01-08 20:29:25 分类: 经典阅读字号

 
 
写完4篇,故事的梗概大体出来了,主要人物和主要感情也基本交待了。就还剩下另一个反面人物——胡克没有写了。
            海盗和人鱼、印第安人一样,同样令人神往,同样不可缺少。一方面,能有正义战胜邪恶的真理实现;另一方面,也得以让彼得的勇敢得以体现。
          怪不得这群海盗这么熟悉,他们有《金银岛》的影子呢。都是英国作家的作品,当然这群海盗也会唱着一支老掉牙的可怕的水手之歌。文中在海盗一出场就交代了,这是“哪怕是在绞架上,也没见过这么凶神恶煞的一群匪帮。”他们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的彪形大汉,其余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怕的恶棍。”
        那么,他们的头目,也就是船长胡克呢?当然也是最邪恶、最强横的了。他是面目是吓人的:一副铁青的面孔、远看像一支支黑蜡烛的长长的卷发、蓝得像勿忘我花一样透着深深忧郁的眼睛。在他把铁钩向你捅来j时,眼睛里就会现出两点红光,“如同燃起了熊熊的火焰”,就更可怕了。
         他是海上库克唯一害怕的人,库克是大名鼎鼎的第二大海盗头吧。他有时装得很绅士,但“他最彬彬有礼的时候,也是他最残暴恶毒的时候”。“唯一使他畏怯的,是见到他自己的血”,“他身上最阴森可怖的一部分,当然就是他的那只铁爪。”他可以说是杀人不眨眼的,他最想娶的也许就是那位时而卖弄风骚时而冷若冰霜时而热情如火的虎莲大美人,而他最恨的就是彼得。
         因为彼得砍掉了他的一只胳膊,现在他的这只“手”成了铁钩,虽然他现在更欣赏的是这个东西,说要是妈妈的话一定祈求他的孩子生下来就有这个铁钩而不是手。
        他并不怕鳄鱼,而是最怕那一条鳄鱼。因为那条鳄鱼吃了他那条胳膊后,吃上瘾了,从那以后就一直要跟着他,想吃他的其余部分。幸亏一个钟救了他,这条鳄鱼吃了这个钟后肚子里就一直滴答的响个不停。从那以后,胡克与其说最怕那条鳄鱼,不如说就怕听见那个滴答声,“没日没夜提心吊胆的就是这个”。
        因此,他也最恨彼得,他说“是他第一个让鳄鱼尝到了我的滋味”。
        当人鱼正在用彩虹般的水做成的水泡当球踢时,以胡克为首的海盗来了!他们抓住了包括虎莲在内的3个俘虏。这时,彼得英雄救美的机会来了,他还不用更容易的方法,而用更巧妙的方法:模仿胡克的声音,让水手把公主放了。当真的胡克来到湖上时,才发现上了彼得的当。而彼得又用游戏来迷惑他,当他回到现实时,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
        第八章的最后,又有一段动人的一幕——
       当彼得和温迪躺在岸边的岩石上,在昏迷中要被上涨的湖水快淹时,死神就要降临到两个人头上。这时,彼得被胡克打伤,既不能飞,也不能游泳。就在这危急的时刻,一只风筝出现了,这是迈克尔几天前做的又漂走的。但这只风筝他们早已试验过了,带不动两个,只能救走一个。
         关键时刻,又显示出彼得的男子汉气概来了。温迪要求抽签,而彼得却说你是妇女。没等说完,就把风筝的尾系在了她的身上,而她抱住他不放,最后彼得猛然把她推下了岩石。不一会,她就飘走不见了。
        而彼得,却视死如归,脸上带着微笑,心头不住地敲:“去死是一次最大的冒险。”(未完待续)

和《小飞侠彼得潘》暂时告别  

2015-01-09 09:19:11 分类: 信笔涂鸦字号

 
 
昨天一下写完了5辑的或长或短的看后记,感觉对这本小书的感情又进了一层,要是有功夫,可以像钻研红学那样把它翻个底朝天,如探讨一下奇怪的地名,整理一下其中的名言,等等。
          对了,可以做一点不同译者的版本对照,同一译者也做一下校对,看有没有排版的疏漏,等等。这个“六角丛书”的版本我发现了两个错别字,一是明显的一个排版错误,P15第2行,“我个嘛”,应该和下面的“不嘛”一样的,“个”与“不”差了一横,不好好看,看不出来,可意思差远了,不通顺了。二是P24,倒数第3段,正数第2行,“作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作”应该为“做”,原来这两个有些混用,所以用得不那么准确也不足为怪,但这里“做人”明显为“做”。
         对情节的探讨,还有好几个整个的章节,如第10章快乐家庭中,彼得觉得当父亲就该接受孩子们的敬仰,这多少有点自负吧。还有,温迪做妈妈的感觉也有了一些大人的烦恼,当了回大人才觉得有时孩子很烦,她喊道:“天哪,我有时真觉得,孩子们给人的麻烦,比乐趣还要多。”这是大人共同的心声。当然,家庭的温馨和默契还是很多的,这里就不说了。
       11章是温迪的故事,妈妈讲的老掉牙的故事讲起来令人感动。孩子都是听着妈妈无数次讲着同一个古老的故事入眠的,这个故事或许是狼外婆的故事,或是小红帽的故事,要不就是灰姑娘。无论是什么样的故事,反正是一辈辈传下来的,妈妈是听外婆讲的,外婆是听老外祖母讲的。这个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妈妈也是讲了一遍又一遍,而孩子却是百听不厌。而温迪的故事讲的却是她家的真事,孩子们听了一遍又一遍,早知道哪里有个关子,哪里是怎样的转折。但他们故意不点破,是怕坏了妈妈的心情。他们故意说错,像第一次听一样惊讶,像从没听到过一样的喊叫。
        别的章节就不再提了。
       最后,不按顺序,随便说几条书中的好句吧:
        事情就这样周而复始,只要孩子们是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P149)(这也是全篇的最后一句)
       要是来得及,他们该多高兴啊,我们也都会松一口气;可那样,就没有故事可讲了。反过来,要是来不及,我郑重地向大家保证,最后的结局终归是圆满的。(P32)
        他精神抖擞得像一把带六刃一锯的刀。(P29)
       我不愿意去学校学那些正儿八经的东西,……我不要变成大人(P141)
       孩子们总是这样,只要有新奇的事临头,他们就宁愿扔下最亲爱的人。(P98)
       我们有时会像那些没心肝的东西——孩子们那样,说走就走;不过这些孩子们也怪逗人喜爱的;走了之后,我们会自私自利地玩个痛快;当我们需要有人特别关照时,我们又会回来,并且很有把握地知道,不但不受惩罚,还会得到奖赏。(P95)
       印第安人像影子一样地过来,又像影子一样 消失了。(P48)
      兔子都没有他们溜得快。(P49)
      你瞧我怎么惩罚自己:住在狗窝里。(P134)
      先到这里。
      再见,小彼得!我会再来和你玩的,我亲爱的小飞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