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乡》是有些难懂的,“我”的辛苦辗转,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的辛苦恣睢,无论哪个阶层,生活一样的辛苦,是社会上看不见的高墙所致。至于希望,是渺茫的,虽然梦中有奇异的图景,只能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慢慢的走的多了,就成了一条真正的路。
曹文轩的作品见过不少,书店里琳琅满目,封面都很好看,内容却读得不多。儿童文学不能过于粗浅,北大的教授自然游刃有余。我是想补儿童文学这一课的,只是要怀着童心来读也不行。我是胡乱翻过《草房子》这本书的,里面的情节印象不深,这篇写杜小康和爸爸到芦苇荡放鸭的故事读起来也很费劲,其中的孤独味道是深层的,作者一再铺陈,还是读不进自己的心灵。
原来对黄蓓佳的《心声》有过一次改写,是写到一本教参上的,没有写完。现在要求学生练习缩写和改写,不妨自己改改《孤独之旅》试试,改到哪算哪。
杜小康失学了,他要跟着爸爸到遥远的芦苇荡去放鸭。
他家的家底是殷实的,在油麻地要数一数二,有别人羡慕的红门。红门里的孩子应该是幸福的,况且他又是独子,父母的掌上明珠。原来爸爸去放鸭是不用他的,是让他来做伴,还是嫌他不愿上学让他体验一下劳动的艰辛?
吃过午饭,爷俩上路了,小木船不住地前行,前面赶着鸭子。油麻地慢慢远去,熟悉的村庄、树木渐渐后退,船后是一片朦胧的树烟。杜小康忽然觉得心中有些失落,有点害怕起来:“爸爸,我不去放鸭了,我还是回去上学吧!”爸爸连看他也不看,只是不停地撑着船,装作没听见。
“爸爸,我要回去!”杜小康的哀求带着哭腔。爸爸还是置之不理,坚定的划桨声表示回答是不容置疑的,前行是绝对的。
不知过了多久,爸爸有些累了,船行慢下来。天空和水面都是陌生的了,过往的船只也越来越少,船上的人更是陌生。杜小康感到前所未有的寂寞,心里越来越空。爸爸一声不吭,他不想和儿子说一句话。只有鸭们是不寂寞的,它们喜欢的是水,这里的环境更加幽静,水草更加丰茂。
油麻地是回不去了,前方哪里是个尽头?未知是神秘的,对一颗少年好奇的心是有诱惑的,但杜小康的心里还是渺茫,甚至有些害怕,看看爸爸那死灰而刚毅的脸,他稍稍有些放心,但心中的寂寞是无法排遣的。
黄昏到了,一天的行程不知走了多少里。爸爸燃起船舱里的小泥炉做起了晚饭。当月亮从炊烟和水面的热气中升上来时,爷俩开始吃做熟的米饭。鸭们在船边聚拢起来,把嘴插进翅膀开始睡觉,水面就是它们的家,小船就是它们的依靠。吃过晚饭,船上一下子静了下来,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只有爸爸的鼾声打破这宁静的河面。杜小康开始睡不着,躺在船舱的席子上想事情,慢慢犯困了,就睡着了。
一天天地过去,杜小康的心里越来越觉得空虚,他开始慢慢适应这种宁静。他觉得自己正像一个慢慢长大的孩子,挨过一天睡上一觉,第二天醒来就比昨天长大了。
有一天傍晚,他们终于到达了芦荡的深处,就是他们的目的地。这里人迹罕至,有宁静的天空,宁静的水面,只有风吹过后芦苇荡才有“沙沙”的响声,使人更觉得静得吓人。夜色渐浓,高大的芦苇丛像无边的高墙挡住四周的天空,只留一片灰白的穹顶。
爸爸不只来过一次,每次的感觉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恐慌。一年来一次,每次都找不到以前的感觉,甚至一次更比一次陌生,更比前一次恐慌。这次是带了儿子来,他的心里好像有一点着落,但年幼的儿子并不是他的依靠,在儿子面前他还要更加镇定,不能让儿子看出他的恐慌,更不能让他小小的心灵蒙上孤独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