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秋日偶成》赏析
(2017-11-17 10:08:00)秋日偶成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析赏】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名句】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注释】(1)从容:不慌不忙。(2)觉醒:醒。(3)静观:仔细观察。(4)春、夏、秋、冬四季。(5)淫:放纵。(6)豪雄:英雄。
【译文】心情闲静安适,做什麽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作者】程颢(公元1032-1085),中国哲学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弟程颐(与朱熹并称“程朱”的儒家“理学”一派创始人)均师承宋代大哲学家周敦颐。他开创的儒学流派,经陆象山(公元1139-1193),至明王守仁(号阳明,公元1473-1529)而臻大成,史称“心学”或称“陆王学派”。程氏兄弟开创的两大学派”心学“和”理学“讨论的正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形而上学的中心问题,即:自然中的规律,是否人头脑中的臆造?或是宇宙的心的创作?
程颢认为:做人的第一要务是要懂得万物一体的道理,然后,牢记这一点,并用心去做,这就足够了。日积月累,人就能真正感觉到自己与万物融为一体了。
《秋日偶成》就是这位大师自身对他哲学思想的领悟和实践的结果。
【赏析】
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四种境界来:
第一个是“忘”。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一个“闲”字,点明了快乐的入门之径,即不要太在意生活中的一切。儒家讲究入世,这个闲字也并不是要你不去什么事,而是要求你不要把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东西看得太重。面对生活现实的种种问题,要有一分忘我的境界,即超越生活现实去现实地生活。无事,并不是没有事,而是与后面的“不从容”构成双重否定为肯定,指一切事,应对起来都会从容不迫、不慌不忙,这样的话,即使你有再多的工作、再多的任务,你也不会焦虑以至半夜惊醒或做被鸟儿吃掉的“早起的虫儿”,可以一觉睡到日出三竿,即“睡觉东窗日已红”。当然不是真的睡到那个时候,像当今现代的夜猫子的那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只是发泄,而不是积极的疏导),其意义是说如果能“闲”下来,那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个闲字,实则是要你“忘”,只有忘掉现实才能应对现实。生活总是现实的,每个人都被现实中的问题所缠绕,工作、家庭、亲情、友情等无不渗透和吞食你的生活空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所以生活中总是被忙碌和乏味所折磨,感受不到应有的快乐,虽然有时会有,只是偶尔的一种短暂的闪现,因为快乐之后,又是新一轮的生活现实的侵袭。整天把自己的心思放在应对接连不断的生活现实的冲击上,感受到的只能是身心的疲惫,生活也就毫无快乐可言。所以要想享受快乐的生活,必须要会“忘”,即忘掉所处的现实,从现实中超脱出去,沉溺于现实永远会被现实所吞没。做到这一种境界,就是会“闲”,并且能“闲”得住。
第二个是静。如果说“忘”是快乐入门的第一步,那么“静”就是入门后获得快乐的要做的第一件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里最关键的是这个“静”字。这不是说只要静下心来观察,什么东西都能悟得出,实际上这句正常语序应当是“静观万物皆自得”,就是说,你排除外界干扰,你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世间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的,皆自得,即自然而然之义也,不是自己得到之谓也。这正好开启下一句“四时佳兴与人同”。 “四时佳兴与人同”说的不是指自己一年四季与别人一样快乐,而是说人的佳兴与四时的变化正如万物是自然而然的一样,也是自然而然的,是有规律的,不可强求。终日忙忙碌碌,为着快乐的生活理想去奋斗、为了名利去拼搏,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说错,但对于快乐来说,做得过分,就不对了。要把快乐作为自然的事,并且按照这样的规律去做,才会真正得到快乐。具体到每个人,就是不去做超越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即尽其所能而不强其所能。做到一点,就是要“静”,不为外面的东西所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你的,才是最适合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是最好的,也才是最快乐的。做不到静,看到外界这样想这样,外界那样想那样,结果被欲望驱赶到痛苦的深渊,而背离快乐的宗旨。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像在冬天里想春天的美景一样违背自然而不可能。这两句非常重要,因为它开启了第三个境界。
第三个是超脱。排除干扰,静下以来,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但这些东西还只是浅层次的快乐。快乐不在于找到自我,更在于超越自我,即“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道,即规律,不是指天地有形的东西,那些“通”“有形”外,才是大道,所以道通天地有形外,对快乐来说,就是说快乐之道也是超越现实生活之上的,它依赖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思入风云变态中”,是说真正宇宙的法理,超乎天地间一切有形事物之上,无所不在的,只有深入其中,超越其上,才能识其道,对快乐而言就是超脱生活之外才能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实际上这两句是用客观自然界规律获得的办法——超越万物之外才能得到大道,来说明快乐取得的途径——超越生活现实才能获得现实生活的快乐,不是许多人理解的那样,以为这是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只有与自然万物融于一体,达到无乐是乐的最高境界。儒家与道家是截然相反的,道家讲出世的,与入世是格格不入的。理学讲求观心,观心就要超越自然来认识自然,这两句说的就是这一点。
第四个是安。儒家入世观念,并不是积极追求无限的欲望。入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的政治理想是崇高的,建立符合“礼”的标准且有秩序的国家。但对生活,正如周敦颐(程颢老师)所说:“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因此才有孔老先生的慨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富贵不淫贫贱乐”,是说有权有势有钱不骄淫无礼,知道守度、守规矩;一贫如洗也能安于现状,没有非份之想,果能如此,当然是“男儿到此是豪雄”。男儿泛指所有人,也就是说做到这一点,所有人都是生活中的强者了。不安是现代浮躁的根源,也是现代物质生活丰腴,而人倍感压力、乏味,体会不到快乐的罪魁祸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苦处就在于不知足、欲望无度,得陇望蜀,进取心严重扭曲所致。如果能安于自己能力所及,感恩生活的馈赠,一切皆会是美满的。
万物静观皆自得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说起来我要感谢台湾的罗兰女士,她的一部《罗兰小语》影响了我的大半生。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快乐的来源不是靠外来物质和虚荣,而是靠自己内在的高贵与正直;懂得了友情与事业是人生两大乐趣,要拥有这两大乐趣,一要开朗,二要勤劳;懂得了成年人慢慢落后于时代的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有进步生活就不会沉闷呆滞,源头活水就会涓涓而来,生活就会清新,步调自会轻盈。
想要事业成功,心灵舒展吗?那就必须学会“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努力的去做好每件小事情的积累中,去体会一个个小快乐,因为我们来自自然,一切都由自然支配,求生存是自然之力,求延续也是自然要我们如此,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就值得快乐与歌颂,你想要厌弃它都难。
最让我受益的还是在这部书中接触到了道家思想。将近二十年过去了,再度翻看已经发黄的《罗兰小语》,对其中内涵的理解更加清晰,正是由于这部好书的牵引,才使得我对老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次通读老子的《道德经》,受益颇丰,时至今日,道家思想已深入的影响着我的思想与行为,让我成为一个淡泊而快乐的人。
罗兰说:“我国人生哲学综合了儒、道、释三家,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所谓出世就是有一种超乎物欲之上的,使心灵净化之力,用这种力量来对抗私欲,不去为私利征逐,而是用余情来欣赏世界的美好。这是种美德,它是美化人生的力量。
儒道两家都讲究“祛利”与“忘私”,儒家多提供的是道德,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强调自我,而去尊重和关心别人,人能做到,推己及人,人生自然会美好与祥和。
道家所提倡的是高格调的人生境界,重点在与“欣赏”。教人有优美的情操,懂得爱好自然,崇尚纯朴、恬淡、飘逸,豁达。是人由欣赏天地宇宙之大,体认到自己的渺小,了解到天地与我共存,物欲与我为“一”的大生命,从而对世界有更高层次的热情,使人爱宇宙万物,但绝不狂妄的想要把宇宙万物据为己有,当人们了解到自身正是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与自己为一体,自然而然的就能仁爱万物。
我国古代诗人的许多作品中都充满了飘逸的道家思想,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谁怕,一衰风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挥手向来萧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径,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些因喜爱而熟记的诗都给我一种“抬头看天外”的启示,这境界不是消极,而是超然,不是不进取,而是不屑在世俗所设定的狭窄跑道上盲目的竞争,而是活在风清云淡的好心情中,从自然万物中感受生命之美,谁能说这样的生活不幸福快乐呢?
有了对生活对自然的欣赏,心情自然是平和与快乐的,看天天蓝,看水水清,看花花美,看人人俊,就连看我养的那两只大猫和它们的崽崽都会充满笑意,在我给它们抚爱的同时,它们用与我的亲密依偎,用那天真无邪的眼神,还有那呲着小白牙的喵喵叫声,让我对它们怜爱无限……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不是一味的进取才是有为,以退为进和静思内省同样重要。不容忽视的是人生“超然于世俗奔波之外”更高境界的大有为,更不该错过的是人生旅途上“静观万物皆自得”的大享受。当我们的心中充满对自然的热爱,对万物的感恩时,那些烦恼与失落就会渐渐远去,天地万物就成了我们最好的朋友,毕竟是生于斯,长于斯,直到归于泥土的那一天,我门都会笑迎死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加载中…